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三章 外源化学物毒作用影响因素及机制
第三章 外源化学物毒作用影响因素及机制
有选择毒性如麻醉药、化学治疗药
50
选择毒性的意义
➢给毒理学中用某一种属(实验动物)来
预测化学物对另一种属(人类)毒性效
应时,造成一定困难或障碍
➢人们又利用生物的多样性和选择毒性,
研究开发杀灭非期望型生命物质而对期 望型生命物质无损害作用的新产品,如 农药、 抗生素
51
二、个体间遗传学的差异
基因多态性
20
烷、醇、酮等碳氢化合物 碳原子越多,毒性越大(甲醇和 甲醛例外)。 但是,碳原子数超过一定限度时 (一般为7-9个碳原子),毒性 反而下降(戊烷<己烷<庚烷, 但辛烷毒性迅速下降)。
21
由于脂溶性随着碳原子数增多而增加,
水溶性下降,不利于经水相转运,在体
内易滞留于最先遇到的脂肪组织中,不 易到达靶组织,对人体的麻醉作用的危 险反而逐步减少。
➢ stock小鼠腹腔注射丙烯腈的LD50为 15mg/kg,NR小鼠为40mg/kg。
49
选择毒性
➢是指化学物在接触条件完全相同情况下,
对某种(些)生命物质的毒性较大,而对 另一种(些)生命物质的毒性较小的现 象
➢生命物质是指不同生物、不同健康状态
或不同组织器官、细胞、亚细胞等
➢大多数工业毒物、农药及医药产品都具
22
-氟羧酸的比较毒性研究发现,碳原子数 是偶数的毒性大于奇数;
直链化合物毒性大于异构体:庚烷 > 异 庚烷,正己烷 > 新己烷; 成环化合物毒性大于不成环化合物:环烷 烃的麻醉作用 > 开链烃
23
分子饱和度
碳原子数相同时,不饱和键增加,
其毒性亦增加。 乙烷 < 乙烯 < 乙炔
24
29
分散度 分散度越大粒子越小,其比表面积 越大,表面活性越大 影响化学物活性; 影响进入呼吸道的深度;
影响进入呼吸道的溶解度
30
大于10μm颗粒在上呼吸道被阻; 5μm以下的颗粒可达呼吸道深部; 小于0.5μm的颗粒易经呼吸道再排出; 小于0.1μm的颗粒因弥散 作用易沉积于肺泡壁。
55
三、机体其他因素对毒性作 用易感性的影响
机体的健康状况、免疫状态、年 龄、性别、营养状况、生活方式等因 素对于毒作用的敏感性可以产生不同 程度的影响。
56
(一)健康状况 遗传缺陷或遗传病的毒作用敏感性高,如着 色性干皮病对紫外线的敏感性较高 疾病的损害和某种化学物作用相同时,接 触化学物往往会加剧或加速毒作用的出现。 免疫状态过低或过高都可产生不良后果。 不利的环境条件或在动物中引起应激的刺 激可影响药物代谢和分布,如感冒应激可增 加芳香族的羟基化作用。
36
➢ 化学物主要以简单扩散的方式跨膜转运: 如pKa值不同的化学物在pH不同的局部 环境中电离程度不同,影响跨膜转运
➢ 荷电性影响空气化学物的沉降和在呼吸道
的阻留率
37
三、不纯物和化学物的稳定性
不纯物包括原料、杂质、副产品、溶
剂、赋形剂、稳定剂和着色剂等。
不纯物可能影响受检化学物的毒性, 影响对受检化学物毒性的正确评价。 毒物的不稳定可能影响毒性。如有机 磷酸酯类杀虫剂库马福司在储存中的分解 物对牛的毒性增强。
53
修复功能的个体差异 机体所有大分子在其损伤后都会出现 相应的修复系统,其作用为将受损伤部位 除去,再将空出部分按原样合成一个新的 部分予以填补,使原有的结构和功能得以 恢复。这些过程是由于不同功能的酶参与 的。各种修复酶亦可能出现多态性,使修 复功能出现明显个体差异。
54
受体与毒作用敏感性
蛋白质对于各种外源化学物包括毒物 的辨认、结合有高度的特异性与敏感性, 结果会影响到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活性。高 等生物体内还有一类重要蛋白质就是受体 蛋白,它是毒作用的靶分子,不同毒物作 用于不同的受体上。受体本身可产生变异, 它在细胞表面上分布的数量在不同个体、 不同的生理状态下均可有差异。
31
➢影响溶解度:一般颗粒越大,越难溶解 ➢影响化学物活性:颗粒越小即分散度越 大,表面积越大,生物活性越强,如一 些金属烟(锌烟、铜烟)因其表面活性 大,可与呼吸道上皮细胞或细菌等蛋白 作用,产生异性蛋白,引起发烧,金属 粉尘(锌尘和铜尘)无此作用
32
(三)挥发性
挥发性大的液态化学物易形成较大的蒸 气
H
H
H
NO2 H
带两个基团的苯环化合物毒性是:对位>邻位>间位
16
三邻甲苯磷酸酯(TOCP)可导致迟发性 神经毒性,但当邻位的甲基转到对位,则失去 了其迟发性神经毒性。 化学物同素异构体存在手征性,即对映体 构型的右旋 (R) 和左旋 (S) ,对于生物转化和生 物转运都有一定影响,影响毒性。如反应停的 S(-)镜像物比R(+)镜像物有更强的胚胎毒性。
5
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
化学物因素; 机体因素; 环境条件; 化学物的联合作用。
6
第一部分 化学物因素
7
一、化学结构
研究意义 开发高效低毒的新化学物; 推测新化学物的毒作用机制;
预测新化学物的毒性效应;
预测新化学物的安全接触限量。
8
化学物的化学结构 化学物的化学活性 化学物的理化性质
17
某些酶和受体有立体构型的特异
性,从而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的各个
阶段都可能受到影响。
18
酶通常以高度立体和对映体选择性 方式与其底物交互作用,对对映体区别 对待,不同的同分异构物代谢的比率可 能不同。
19
(三)同系物的碳原子数和结构的影响 甲烷和乙烷:惰性气体; 丙烷起:麻醉作用、脂溶性; CH3-CH2-CH2-CH2-CH2-CH2-CH2-CH2-CH3
二、理化性质
化学物的理化特性对于它进入机 体的机会和在体内的代谢转化过程均 有重要影响。
25
(一)溶解度
固态化学物(同系物中,水溶性越大毒性越大)
砒霜(As2O3)和雄黄(As2S3)
气态化学物(水溶性影响其作用部位)
氟化氢 (HF)、氨; 二氧化氮 (NO2)
26
脂/水分配系数
是指化学物在脂(油)相和水相的溶解 分配率,即化学物在脂相与水相达 到平衡时的常数。影响化学物透过 脂质膜结构的能力,与其在机体内 的生物转运和分布特征、代谢特征, 及作用部位或靶位点有关。
47
⒉ 动物品系:
★复杂的环境影响与适应导致遗传变异, 出现不同品系。 ★不同品系动物都存在着各异的遗传特 征,在免疫应答、生化酶系等都有着 一定的差别。 ★人类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甚至不同 家族其遗传特征都存在差别,所以形 成高危人群。
48
➢ 2-乙酰氨基芴在大鼠、小鼠和狗体
内可进行N-羟化,与硫酸结合形 成硫酸酯呈现强致癌作用,在豚鼠 体内不发生N-羟化,故不致癌。
(四)比重 在密闭的、长期空气不流通的空间, 有毒气体可能因比重不同而分层。
火灾的有毒烟雾比重较轻,应匍匐
逃生。
35
(五) 电离度与荷电性
➢ 电离度:是指化学物呈现1/2为电离型、 1/2 为非电离型时的pH值,即为该外源 化学物的pKa值。弱酸性与弱碱性有机 化合物只有在适宜的pH条件下,维持非 离子型时才能经胃或小肠吸收。
同种基因可以控制多种蛋白质合成,使 生物表现出多种性状。
52
代谢酶的多态性
Ⅰ相酶 1.氧化代谢酶 (细胞色素P-450) 2.酯酶 3. 环氧水化酶(epoxide hydrolase,EH) Ⅱ相酶 1.谷胱苷肽转移酶(GST) 2.其它Ⅱ相酶 硫转移酶(ST)、甲基转移酶(MT)、 乙酰基转移酶(NAT)
加,容易与酶系统结合而使其毒性增加
14
(二)异构体和立体构型 异构体的生物活性有差异。 、-六六六急性毒性强; -六六六慢性毒性大; α、-六六六兴奋中枢神经系统; 、-六六六抑制中枢神经系统。
15
NO H 2 H H H
NO H 2 H NO2 H
NO H 2 H
H H NO2
43
(二) 代谢的差异
量的差异:
如小鼠每g肝脏的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 为141活性单位,大鼠为84,兔为22。苯胺 在猪、狗体内转化为毒性较强的邻氨基苯 酚,而在兔体内则生成毒性较低的对氨基 苯酚。β-萘胺在人体内经N-羟化可诱发膀 胱癌,豚鼠肝脏内不能将其 N- 羟化,不诱 发肿瘤。乙二醇氧化代谢生成草酸和 CO2的 代谢速率在不同的动物中不同,猫 > 大鼠 > 兔,其毒性反应依此递减。
44
代谢的差异
质的差异:
如猫,缺乏催化苯酚葡萄糖醛酸 结合的同工酶。猫对苯酚的毒性反应 比其他能通过葡糖醛酸结合解毒的动 物敏感。
45
(三)物种间遗传学的差异
不同物种(species)、品系
(strain)的动物由于其遗传因
素决定了对外源化学物代谢
转化方式和转化速率存在差 异
46
⒈动物种属:
★人对毒物的作用一般比动物敏感,大多 数毒物对动物的致死量要比人高1-10倍; 少数情况动物敏感性比人高。 ★除量方面的差异,尚存在质方面的差异: 如苯可引起兔白细胞减少,对狗则可使 白细胞升高。 ★为外推毒理学资料,首先应考虑所选的 动物物种对待测化学物的毒性反应及其 在机体内的代谢与人类是一致的。
38
商品中往往含有赋形剂或添加剂。 杂质有可能影响、加强、甚至改变原化 学物的毒性或毒性效应。如除草剂 2,4,5-T中所含的二噁英(TCDD),后者 毒性远大于前者。
39
第二部分 机体因素
40
个体差异的表现
动物的不同物种、品系和个体,对同 一化学物的毒性反应有量和质的差异。 如苯引起兔白细胞减少,引起犬白细胞 升高;β-萘胺引起人和犬膀胱癌,对大 鼠、兔和豚鼠无致癌性。 个体之间的反应可存在较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