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项目管理】人力资源项目建议书
【项目管理】人力资源项目建议书
和君创业作为本土化的大型研究咨询公司,面对中国流通领域正在兴起的巨大变革,经过深入的思 考与研究,也愿意在商界找到一个战略合作伙伴共同成长,尤其通过对北京华联的了解,和君创业 深信北京华联具有内在良好的潜质与追求卓越的精神,去实现既定的战略;北京华联作为中国商界 异军突起的“排头兵”,始终努力寻求各种积极的力量,使整个组织处于战略管理状态。和君创业 乐意为以“振兴民族商业为己任”的北京华联提供咨询服务,和君创业遵循“融入企业,共同成长” 的理念,以国际化视野和本土化经验,愿为北京华联人力资源建设出力,为北京华联未来的持续成 功做贡献。
1、项目的背景
1.1 项目的提出--北京华联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成功企业,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背后可能隐含着系统
性的管理脆弱。
北京华联97年从百货业态切入市场,98年洞烛先机把业态定位于大型综合超市,采取快速全国布 点、区域领先的战略在短短几年里使企业取得了超常规的成长,规模呈几何倍数扩张。
目前北京华联集团旗下拥有两家上市公司(北京华联、中商股份),40余家店铺,员工3万余名。 2001年,北京华联以80亿营业额在全国连锁企业中排名第三。2002年底北京华联拥有底店铺数将 达到60余家。
随着企业的高速成长,员工的心态会不自觉地自满,会范经验主义的毛病,会排斥学习与创新,也 就是说企业的成功会使员工停止思考其职位内涵随时代的变化,不知不觉间落后于原有岗位的需要。 这就使得企业企业在成功的光环下,会由于员工普遍失去朝气而对市场和环境变化反应迟缓,应对 乏术,这就会导致企业遭受挫折。
1、项目的背景
1.2 立项的意愿--和君创业遵循“融入企业,共同成长”的理念,以国际化视野和本土化经验,愿 为北京华联人力资源建设出力,为北京华联未来的持续成功做贡献。
2002年6月4日,和君创业总咨询师包政先生与北京华联人力资源总监曹学峰先生以及人力资源部 门相关人员进行了接触与交流,双方进行了各自企业情况的基本介绍后,围绕北京华联的需求以及 和君创业的能力进行了沟通,双方在对北京华联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方面初步达成 共识。北京华联有意邀请和君创业,帮助北京华联进行人力资源问题的研究。
目录:
1、项目的背景 …………………………………………………………………………04 2、和君创业对问题的理解及解决问题的思路 ……………………………………06 3、和君创业作项目的方法与流程 ……………………………………………………20 4、和君创业设计的项目方案 …………………………………………………………25 5、和君创业在人力资源咨询方面的相关经验 ………………………………………34 6、和君创业项目收费标准说明 ………………………………………………………37 7、关于项目的其他说明 ………………………………………………………………38
为此,和君创业提供本《项目建议书—讨论稿》,以备双方进一步深入沟通与洽谈、以及北京华联 高层决策之用,确保未来的合作令人愉快且富有成效。
2、和君创业对问题的理解及解决问题的思路
2.1.1 问题的解读:北京华联所面临的是快速成长的年轻企业如何把握成长的节奏,谋求协调健康成 长的问题。
中国目前处于“转型经济”阶段,竞争的要点和规则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旧的竞争格局已经打破, 而新的竞争格局尚在演变形成之中,充满了变数与机会--这是一个在各行各业都有可能产生奇迹 的时代;这就使得抓住机会的企业能够获得超常规的发展。北京华联就是商界中抓住流通业态的演 变趋势和中国相对宽松的资本市场的机会取得了不俗经营业绩的新兴优秀企业之一。
面对生存和竞争环境的“大变局”,北京华联的领导层充分认识到,企业的竞争将直接表现为资源 的竞争,在国外“巨无霸”型的零售企业还没有能够全面进入中国市场的情况下,中国商业企业应 该抓紧时间积累和集聚资源,打造自身的竞争能力,以期能够在新的业态里取得有利的位势。因而 发展的速度必须要快,更快。
快速的发展必然会出现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在目前取得的巨大成绩的光环下可能会隐含着战略、组 织、人力资源、流程、机制等等多方面的系统性管理脆弱。在中国,抓住时机获得快速发展而管理 没有跟上最终导致企业只是昙花一现的现象比比皆是。因而居安思危,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成为北 京华联高层的共识,“学习海尔经验”,“生鲜年”,“成本控制”等基础管理一直没有放松。
北京华联所面临的是快速成长的年轻企业如何把握成长的节奏,谋求协调健康成长的问题。
2、和君创业对问题的理解及解决问题的思路
2.1.2 问题的解读:北京华联的所有问题集中体现为人才的瓶颈。
作为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商业企业的高速成长首先引发了人力资源量上的短缺--这个行业在历史 上并没有形成多少对现在和将来具有战略意义的人才,同时外资进入引发的人才争夺使相对可用的 人才大量分流,更为严重的是高素质的新增劳动力多被IT等新兴产业吸引,这就使得商业企业的高 端人才在供给量上日趋紧张。
然而相对于“沃尔玛”,“家乐福”等对手,北京华联在管理经验和体系上还存在相当的差距,而 中国转型经济的特殊性也可能使直接引入国际经验不一定能解决企业自身的问题;更为迫切的是, 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已经开始出现问题,突出表现为人的问题。这就使得北京华联的管理层下决 心借助外脑,从人力资源入手系统分析和把握所存在的问题,寻求企业发展“既快又稳”,的途径, 希望打造成“百年企业”。
而中国市场经济过于短暂的历史也使快速发展的企业面临着众多的障碍与瓶颈:国内各个领域的创 新者总是发现自己处在一个毫无稳定业务基础和人才形成机制,形成与发展都在快速展开的行业里, 再加上独特的国情,使得一切都没有现成的先例可循。于是大量的企业成为探索的先驱,在一些企 业创造持续奇迹的同时, “一红就死”成为中国企业普遍的规律。
“成功绝非偶然”,解析持续成功的企业,无不是协调、健康成长的企业。就象在洪水带来之前抢 筑堤坝,用推土机可以快速地推起一条宏伟的堤坝,但当洪水来的时候,一个浪头,堤坝可能就被 冲垮;而用撒上一层土,夯实,再撒上一层土的做法固然可以建筑一条坚固的堤坝(联想柳传志的 思路与做法而在情况紧迫的情况下(中国加入WTO以后),我们应该寻求的其实是“推土机+压 路机”的做法--只有在快速的前提下谋求协调与健康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