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课件)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课件)

《春秋》只是编年的大事记,写得比较简约。其中的褒贬 是通过一字一句来显示的。
后人称之为“微言大义”或“《春秋》笔法”。其中的 意义很不容易为读者所领会,后来就有解说、补充它的 书出来。现存的有《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春秋左氏传》,世称“春秋三传”。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殷 商时代,商朝的 甲骨卜辞中,已经出 现不少完整的句子。西周 青铜器上的 铭文,有的长达三、五百字,记录贵 族事功、诉讼原委或赏赐情由等等, 记叙的内容已经相当丰富。这些可以 看作是古代散文的雏形。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 概述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脉络。
(二)方法与过程: 梳理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脉络。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中国古代散文的热爱。
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 学史上,散文是最为重要的文学 体裁之一。它包括汉以后的赋与 骈体文,也包括说理著作中具有 文学色彩的作品。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 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 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 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 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 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散文的主要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 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 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 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法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先秦散文
卜辞
《尚书》
(殷商、巫师)(商周、史 官)
诸子散文 (说理)
历史散文 (记事) (春秋战国 哲学家、 史学家)
诸子散文
汉代对先秦文化学术进行总结整理, 把诸子分为儒、道、阴阳、法、名、 墨、纵横、杂、 农、小说十家 代表:儒家有《论语》、《孟子》、《荀子》;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 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 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 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
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 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 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 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 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 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道家有《老子》老子1 老子2、《庄子》; 法家有《韩非子》;墨家有《墨子》; 杂家有《吕氏春秋》等 文风方面 《论语》言简意赅 《墨子》讲究逻辑
《孟子》言辞雄辩 《庄子》想象奇特 《荀子》论证缜密 《韩非子》犀利峻峭
历史散文
史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有编年体的《左传》,
有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等,
散文的鉴赏技法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
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 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
确把握文章的立意。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⑴以事 物的形象为线索,如巴金的灯》;
⑵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如杨朔的《荔枝 蜜》;⑶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刘白羽的 《长江三日》;⑷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如朱 自清的《绿》;⑸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如鲁 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6)以事理 为线索,如唐韬的《琐忆》。3、注意散文表现手
我国散文的特点
•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 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 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 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 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 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 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 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 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 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 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 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古代散文: 我国古代,为区 别于韵文、骈文, 凡不押韵、不重 排偶的散体文章, 包括经、传、史 书在内,一律称 之为散文。
散文的分类 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2)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 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
(3)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
(4)哲理散文: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 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 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 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 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 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 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 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 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 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 服务。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散文 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 散文著作,这就是文学史上的先秦散 文。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 诸子散文。前者包括《左传》《国语》 《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 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如 《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 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 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 等则为本人的著作。
概述
散文这个名称,随着文学的发展,它的 含义和范围也在不断的演变。我国古代把 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 文”,即除诗、词、曲、赋之外,不论是 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一概称之为 “散文”。现代的散文指除诗歌、戏剧、 小说以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小品文、 随笔、游记、传记、见闻录、回忆录、报 告文学等。近年来,由于传记、报告文学、 杂文等已发展为独具特色的文体,所以人 们又趋于把散文的范围缩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