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综述

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综述

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综述一、引言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是指评价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综合性评价。

它是一种与多种人格特征有关的变量,很多人格特征明显地与主观幸福感有关。

例如,乐观、自尊、归因方式等都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有关。

Costa和McCrae (1980)通过对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总结认为,主观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更多地依赖人格,人格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感,因此,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观幸福感,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和预测指标。

二、主观幸福感产生的心理机制主观幸福感的产生是一种整合的过程,是由人格特质、生活事件、认知因素等因素所整合所形成的一种情感体验。

这种情感体验在外界的环境刺激下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我们在对自己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的时候,是一种内在的比较过程,这时我们会有自己的评价标准,而处于不同领域的人对于同一件事情的满意度也是不尽相同的,因而没有一个客观的比较标准,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幸福感体验。

当人的需要得到了满足,或者是目标得以实现就会产生幸福感。

如果需要或者目标过高,与自己的实际能力就会出现较大的差距,这样会使人缺乏信心而失去继续奋斗的勇气;如果需要或者目标过低就会使人产生轻敌的心理,产生厌烦的情绪,而不会产生幸福感。

四、人格特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最初集中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但研究发现如性别、年龄等外部因素只能解释SWB变化很少部分。

许多研究者将注意力转移到内部因素如个人气质特点、认知方式等对SWB的影响。

研究发现,人格因素和幸福感存在显著的相关。

主观幸福感的实质就是个体的主观积极体验,它更多依赖于个体自身所设定的标准,人格因素是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影响主观幸福感最核心的因素。

①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有着很多复杂的关系。

与SWB有关的特质中,最受人关注的就是外倾和神经质。

Costa和McCraer的研究发现,社会性、充满活力等特质产生积极情感,而焦虑、担心等特质则产生消极情感。

这两组特质分别构成成了外倾性和神经质。

Watson和Clark指出,具有外向性和神经质人格特征的人,分别具有体验正向情绪和负向情绪的天生敏感性[2]。

外向型与神经症等人格特征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外向型分数与幸福感分数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稳定外向型被试的幸福感分数高,内向不稳定型被试的幸福感分数低。

另外,许多国内研究也证明了,外向性与积极情感、满意度相关,而神经质与消极情感相关。

唐洁和孟宪璋(2002)的研究也表明,主观幸福感与外向性正相关,与神经质负相关。

这些研究都表明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比较稳定的。

在当代心理学研究中,比较受关注的就是大三人格和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大三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艾森克对人格的分类,即从神经质、精神质和内外倾向三个维度来研究人格与幸福感。

国内外众多的研究表明,外向性与积极情感、满意度有关,神经质与消极情感有关。

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能够降低幸福感。

Costar和McCrae根据现代“大五”(Big Five)人格理论将人格特质分为外向性、一致性、自觉性、神经质和开放性五种特质。

并调查得出外向性与积极情感显著相关,能够提高幸福感,神经质与消极情感显著相关能够降低幸福感。

此外还有大七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是以中国“大七”人格结构为基础探讨人格结构中的七大维度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2]黄立清、邢占军:《国外有关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外社会科学, 2005年版,第29~33页。

①主观幸福感与自尊的相关研究自尊是个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对自我的积极情感体验。

对于自尊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很多人进行了研究。

张雯等[15]、陈丽娜等[16]的研究等都得到相同的结沦: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自尊呈显著正相关,说明自尊越高的人体验到的幸福越多,自尊能够显著预测个体的幸福感水平。

此外,心理学研究还发现,在各种预测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变量中,自尊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最高。

Campbell和Diener等人的研究进一步指出,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生活满意度维度的相关程度最高。

高的自尊可以使其获得更高的总体主观幸福感体验,具体表现为更高的生活满意度、更多的积极情感,更少的消极情感。

个体的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高自尊的个体有着更高的主观幸福感体验。

自尊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有很强的预测功能。

[1]DienerE. SubjectiveWell-Being. Psychology Bulletin[J].1984, 95 (3): 524-575.[15]张雯,郑日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1): 61-62.[16]陈丽娜,张建新.大学生一般生活满意度及其与自尊的关系[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 222-224.②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它是个人对自己所有方面(包括生理、心理等)的知觉和主观评价,这种知觉和评价来自于个体的经验和对环境的认知。

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总分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但在道德自我和自我批评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城乡差异显著,大学生幸福感指数与自我概念总分显著正相关[3]。

杨昭宁,孔详军(2006)分析了不同自我概念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比较,得出结论:大学生幸福感指数与自我概念总分显著相关(P<0.01),并且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自我概念组的大学生其主观幸福感有非常显著的差异[31]。

这与国外的研究一致。

由此说明,自我概念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3]杨昭宁,孔祥军.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6, 14(1) : 80-82.[31]见硕士论文引31③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佟月华[18]、谭雪晴(2008)的研究都认为自我效能感与生活满意度、快乐感呈显著正相关。

其认为,因为自我效能感通常被认为是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有较高的自信心,这种较高自信心会使个体产生积极情感,从而增强他们的幸福感。

可见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生活满意度越高,快乐感体验越多。

另一项关于自我效能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研究中表明,自我效能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它们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

在不同的自我效能水平上,有不同的主观幸福感。

[18]佟月华.低收入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3(4): 404-406.三、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模型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由于研究者的角度不同,形成了各种理论模型。

它们从不同侧面理解幸福感的作用机制,促进了对幸福感本质认识的深化,也引发了对幸福感本质的思考。

虽然,目前幸福感理论模型还处于多元的探索时期,缺乏统一的理论框架,有待进一步完善、整合与发展,但已经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概括起来说,主要有如下几种:(一)人格模型人格模型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客观的外界因素往往是通过主观加工而起作用的。

[5]许多研究证实了这一观点。

并非所有的生活事件都能直接影响幸福,许多生活事件是通过人格而起作用的。

人格理论又可以分为特质理论和状态理论。

特质理论又称作由上至下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具有愉悦特质的人能以一种更为积极的方式看待他们所处的环境,而幸福就是他们以愉悦方式进行反应的倾向。

这种反应的倾向并不表现在某个特定的领域,而是表现在整个生活领域,因为特定领域的满意度(下)与整个生活的满意度(上)的产生没有多大关系,相反,前者来源于后者。

Heady和Wearing认为,事件与环境对主观幸福感都有影响,但从长期看,人格发挥着更大的作用,自尊心、控制源倾向、自我概念等都影响主观幸福感。

[6]一般认为,高自尊、内控倾向、自我较和谐、内部冲突较少的人,其主观幸福感较高。

[7]状态理论又称作由下至上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幸福等于各种愉悦因素的简单相加。

在判断人们的幸福时,只需对许多暂时的痛苦和愉悦进行心理运算即可,也就是说,幸福等于愉悦减去痛苦。

如果出现正数,说明个体在总体上是感到幸福的;如果出现负数,说明个体在总体上是感到不幸福的。

(二)自我决定模型Ryan, Sheldon, Kasser和Deci提出了幸福感的自我决定模型(Self-decision theory, SDT)。

该模型认为内源性的目标追求(例如个人成长、自主、他人的赞美、社交)可以给人们提供很大程度的满足感,而外源性目标追求(例如经济成功、生理吸引力及社会声望)则不能够提供这样的满足感。

SDT关于人格目标的研究把重心集中在内在目标(有意义的关系、个人成长和社区贡献)而不是外在目标(财富、名望和生理吸引)。

Kasser和Ryan发现,自我接纳、社会情感、友谊与自我实现及生命活力有重要关联,而与行为问题负相关。

Sheldon&Kasser (1998)研究发现:趋向内源性目标的进程正相关于生活满意感增长,而趋向外源性目标与生活满意没有相关。

Ryan等总结这些研究认为:只有一种方法可以增加人们的幸福感,即重视个人成长、自主、良好的友谊和社会服务,不断努力追求内源性目标,也就是说,根据自我决定模型,“好的生活”就是个体为实现个人成长、独立、与他人深厚的友谊和社会服务的努力过程。

[8](三)目标模型目标理论认为,主观幸福感产生于需要的满足及目标的实现。

该模型的基本假设是:目标和价值取向决定人的幸福感,是人们获得与维持幸福感的主要来源。

个人目标与价值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幸福感的不同。

[9]目标是个体行为的内在目标状态,价值取向是生活的取向原则,可以看成是高层次的目标。

目标种类、结构、向目标接近的过程和目标达成,影响个人对自身的评价。

生活中,目标使人感到生活有意义,并产生自我效能感。

同时,努力实现目标的过程帮助人们有效地应对各种日常生活问题,使人在社会和困境中保持良好状态。

目标通过自我效能感这一中介变量来影响幸福感。

成功的体验会使人们更加自信,建立起强大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提高幸福感。

Brunstein等人认为,当一个人能以内在价值和自主选择的方式来追求目标并达到可行程度时主观幸福感才会增加。

与个人需要不一致的目标,即使达成也不能增加主观幸福感。

目标理论关心的是幸福感的个体差异与发展性变化。

但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目标的实现会导致幸福感的长期变化,还是仅仅导致短时的情绪体验?这是目标理论无法解释的。

(四)社会比较模型近年来,考虑到比较信息的多样性及人们运用信息的方式各不相同,社会比较理论变得更加复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