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幸福感的文献综述—基于主观幸福感的概念、理论和测量角度【摘要】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发表的有关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分析,总结了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主观幸福感涉及到的理论,并对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工具和对象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我国主观幸福感研究以后需要着重研究的方面。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文献综述概念理论测量一、引言今年全国的两会,“幸福感”成为蹿升最快的热词之一。
很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发言中都反复强调,要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从"幸福广东"口号的提出,到北京"十二五"规划写入"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再到重庆率先将衡量社会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的调控写入规划,并宣示要成为"居民幸福感最强的地区之一",及至2月27日,温家宝总理在与网民交流时将"幸福"解读为"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中国各级政府都意识到了提升居民社会满意度,主观幸福感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幸福是一种感觉,快乐是一种满足。
一个人的幸福感,主要来自于其所处的生存状况、生活质量、价值观念、教育程度、民主权利、参与机会、个性特征、人际关系和未来预期等。
而在学术界西方对于主观幸福感(SWB )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 世纪50 年代,经历了研究的描述阶段和理论建构阶段, 目前已经进入了理论深化阶段。
而国内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 研究尚处于起始和探索阶段, 对实证方面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探讨。
二、主观幸福感的概念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等开始介入到相关领域对幸福进行了新的界定,认为幸福更多反映的是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并在具体的研究中提出了“主观幸福感”这一概念。
在心理学领域,主观幸福感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
具有个人评价的主观性,认知评价及情感评价的全面性以及跨时间跨情境的相对稳定性特点[1] 。
毕明和孙承毅认为主观幸福感是指社会成员对其自身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主观体验与评价[2],这一概念既包含了人们对自己客观生活的评价,也包含了对自己主观精神生活的体验,概括得比较全面。
佟月华指出主观幸福感是指人们对于自己是否幸福的主观感受,是反应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3]。
关于主观幸福感的定义虽然不同,但是可以看出主观幸福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
认知评价是指对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对个人生活满意程度做出的判断,也叫生活满意度。
情感体验指个体在生活中的情感方面的感受。
对总体的生活满意度越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比消极情感越多,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就越强。
除此之外,大家一致认为主观幸福感的主要特点有,第一,主观幸福感具有主观性。
主观幸福感就是指人对幸福的主观感受,而不是客观存在,尽管它是基于客观事实的,但相同的客观事实,不同人的感受结果相差很大。
说明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方面在于主观感受,这种感受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主体对于同一种生活状态的感受之所以不同,可能源于其评价标准、价值定位、预期目标等的不同。
这也使主观性成为主观幸福感最鲜明的特点。
第二,主观幸福感具有整体性。
任何个体在评价主观幸福感时,都要根据自己多方面的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考虑,它是一种综合性评价。
有时主体也很难说明哪一个方面占的比重较大。
第三, 主观幸福感具有相对稳定性。
主观幸福感是对一段时间主体的生活状况的评价和感受,是一种长期的情感反应,而不是一时的情绪感受。
这种评价和感受一旦形成就比较稳定,并且对每天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影响,因此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三、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关于主观幸福感,学者提出了许多理论,主要的有以下几种:1.期望值理论个人在进行幸福感的评价时总是与一定的标准相对比,这个标准则是个人期望值。
若目标得以实现,主观幸福感就高;反之,若目标得不到实现,主观幸福感就低。
事实上,过高的期望值对幸福感是不利的。
Wilson 指出,高期望值对幸福感是一个极大的威胁[6]。
然而在决定主观幸福感时,期望值的内容比期望值的实现可能性更为重要。
测量被试对期望目标的信心时,对实现内在期望(个人发展)的可能性的估计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而达到外部期望的可能性(名誉、金钱)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
因此,期望并不是预测主观幸福感的最好的指标,而期望值、现实条件和个人外在资源(权力、地位)可以作为主观幸福感的预测目标。
2.目标理论该理论认为,幸福感产生于需要的满足及目标的实现。
目标是情感系统的重要参照标准,检验它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行为。
目标的种类、结构和向目标接近的过程影响着个人对自身的评价。
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目标,所以内在目标对主观幸福感更有价值。
如美国心理学家发现,对大学生来说,浪漫关系和学业满意感可以预测主观幸福感,对成年人来说,工作满意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主观幸福感,对退休人员来说,社会参与则是主观幸福感感的重要表现。
在生活中,目标使人感到有意义,从而产生自我效能感。
同时,努力致力于目标的实现可以使人们有效地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目标通过影响自我效能这一中介变量来影响人们的主观幸福感。
Emmons 发现,随着特定目标的实现,人们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3.社会比较理论通俗来讲,幸福感是比较而来的。
一种是自己和自己比,现在和过去比,发现富足,方便和优越了,于是就有幸福感。
一种是和别人比,别人有工作,我也有工作,别人有房子,我也有房子,别人收入增加,我也收入增加;别人得到尊重,我也得到尊重,因此就感到很幸福。
社会比较理论与期望值理论不同。
期望值理论主要是作纵向比较,即与自己比较产生主观幸福感;而社会比较理论是一种横向的比较,是以他人为标准,尤其是有重要性的他人。
Wood (1996)定义社会比较为想到与自我有关的友好或多个他人的信息的过程。
社会比较过程包括(1)获得社会信息源于读到或想到的某个人或事(2)思考比较社会信息包括他人与自己的相同或不同点(3)对社会比较做出反应,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4]。
4.活动理论该理论认为,幸福感是活动的副产品,是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时的感受,它来自活动过程本身, 并不是活动的结果。
心流理论认为,人们在全心全意投入到自己喜爱的活动中时,会经历一种难以言喻的喜悦,称为“心流”[5]。
在这种状态下,个人、行动和意识交融在一起,整个注意力集中在有限的固定刺激上,无视时间的流逝,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
沃特曼在此基础上将幸福分为两种: 一种是个性展现的幸福,另一种是尽情享乐的幸福。
这一理论强调活动是幸福的媒介,要研究幸福必须从研究活动入手。
它把人的现实活动和心理感受结合起来看待幸福感问题,既强调了活动的特性,也强调了人格特质在幸福体验中的重要性。
5.适应和应对理论现代主观幸福感理论的中心概念是适应或习惯化。
Helson 将适应解释为:对重复出现刺激反应的减少或减弱;重新构建有关刺激的认识以及刺激对生活影响的认识。
这种适应或习惯化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总是适时的调整自己的情绪,从而保持对自己生活的满意度。
应对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过程,具有理性行为、精神信仰、给普通生活赋予积极意义的人,其主观幸福感比较高[6]。
这个理论为什么生活事件对主观幸福感影响较小。
四、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我国学者采用了多种方法对主观幸福感进行了研究,根据王重鸣对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分类,我国学者在研究主观幸福感的过程中主要使用了测量方法、文献综合法、比较研究法、统计方法等方法。
在我国学者有关主观幸福感研究中使用的方法的描述统计,我们不难发现,测量方法和统计方法在主观幸福感研究中占绝对的优势,研究者在进行测量研究的同时还使用了统计方法和使用了比较研究方法等,为此我们对主观幸福感中的测量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一)测量工具国内学者介绍测量主观幸福感的量表很多,范肖冬[7]就主要引进和介绍八种测量主观幸福感的标准化研究工具,即生活满意度量表、情感量表、费城老年中心( PGC )信心量表、幸福感指数和总体情感指数、生活量表3、总体幸福感量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量表(MUNSH )以及情感量表2。
这些量表在我国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我国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这些量表毕竟是在国外的那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下编制、产生的, 他们的价值取向与我们都存在着差异,因此,这些研究工具需要一个中国化、本土化的过程。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吸收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精华,去除不符合我国情况的部分,或者我们另起炉灶,根据我国的现实编制符合我国国情的标准化主观幸福感量表,只有使研究工具科学,才能保证最终的研究结果科学可靠。
正因如此,我国不少学者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二)测量对象对学者的论文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学者的研究对象比较丰富,包括中小学教师、高校的教师、大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留学生、研究生、老年人、城市居民、城市青年和青年学生等,而且把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占55. 6%,一方面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国家的希望。
人们都比较关注其成长发展,其主观幸福感也值得研究者重视,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研究方便取样,便于研究。
其次是老年人,这是因为我国逐渐进入老年社会,老年人口逐年增加,而且人口比重比较大,他们的生活质量、主观幸福感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小康质量。
再次是教师,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社会精神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十分深远,理应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三)主观幸福感测量的发展1.主观幸福感测量指标趋于整合基于不同研究目的和研究传统,从一开始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中便存在着两种类型的指标,即生活质量指标和心理健康指标。
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对这两类指标加以整合的努力,也几乎从一开始就存在着。
尽管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的研究界限在逐渐分明,但两类指标整合的趋势在20 世纪90 年代以后却愈加明显。
被视为生活质量指标的总体生活满意感和具体生活领域满意感,以及较多地作为心理健康指标的情感反应(正性情感与负性情感),尽管都有其自身的规律,然而从更高的层次看来,它们之间往往又存在着大量的联系,因而它们被越来越多地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虑。
[8]不仅如此,近来有的研究者指出,主观幸福感的测量还应当包括力量感、自主意识、愉悦感、自信心等指标。
这类看似矛盾的提法,实际上反映了主观幸福感测量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即能否以及如何实现主观幸福感的享乐性指标与发展性指标、状态性指标与倾向性指标等多方面的整合。
2.主观幸福感测量方法走向多样主观幸福感测量的另一趋势是多种测量方法的运用。
自50 年代以来,对主观幸福感的测量主要采用的是自陈量表法。
大量研究表明,自陈量表测验具有较好的测量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