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历史第一学期期末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高一历史第一学期期末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高一历史期末复习练习题(第一、二分册)注:每小题1分,共100分。

每小题答案只有一个,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到答题卡上。

1、《汉穆拉比法典》得以流传于今世,主要得益于A.两河流域的区位优势B.楔形文字的保存解读C.汉穆拉比的文治武功 D.古罗马人的继承传播2、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①西欧古代历史结束②西欧中世纪历史开始③罗马帝国分裂④拜占庭帝国建立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3、以下成为古代埃及文明标志是①金字塔②空中花园③狮身人面像④汉穆拉比法典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4、阿育王在印度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在位时,孔雀王朝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

请问,按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阿育王应该属于A.刹帝利 B.首陀罗 C.吠舍 D.婆罗门5、梭伦说:“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

”两方是指 A.地主、农民 B.贵族、平民C.平民、奴隶 D.奴隶主、奴隶6、罗马帝国的建立者屋大维的顾问叫苦不迭:“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各族和能力上的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

”罗马帝国于是通过一系列司法实践,形成了A.《十二铜表法》 B.公民法C.万民法 D.自然法7、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

”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A. 维护特权B.纵容犯罪 C.重罪轻罚D.强调证据8、某位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

这位哲学家是A. 希罗多德B. 苏格拉底C. 柏拉图D. 亚里士多德9、被视为世界文学瑰宝的一部史诗,主要讲述婆罗多族的故事,涉及诸多方面的内容,在流传过程中融入了不少民间传说、寓言和神话故事。

这部史诗是A.《罗摩衍那》B.《摩诃婆罗多》C.《吉尔伽美什》D.《荷马史诗》10、公元前594年,雅典梭伦改革是民主政治建立过程中的里程碑之一。

这一时间也可以表述为A.公元前5世纪初 B.公元前5世纪末 C.公元前6世纪初 D.公元前6世纪末11、贷款月息不得超过贷款额的百分之一,超过此限额者应以四倍于所得利息的罚款。

罗马法的这一规定表明A.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债权人和债务人关系紧张C.高利贷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D.罗马运用法律调节借贷关系12、四谛、轮回、因缘和合、众生平等是佛教的主要教义,公元前6世纪佛教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政局动荡 B.地理环境变迁 C.生产能力提高 D.外来民族入侵13、印第安古代文明中的璀璨篇章,有“美洲的希腊”之称的是A.玛雅文化 B.阿兹特克文化 C.印加文化 D.麦罗埃文化14、“当君士坦丁在博斯普鲁斯海峡西岸古希腊殖民城市拜占庭的所在地建立一个新都时,这一划分进一步强固了。

”这个新都以皇帝的名字命名,此后成为以下哪个帝国的首都A. 波斯帝国B. 罗马帝国C. 西罗马帝国D. 东罗马帝国15、《十二铜表法》的原文已经散失,但从后来罗马法学家的著作中可以看出:它的法律内容相当广泛。

以下内容不包括在《十二铜表法》中的是A. 债务纠纷B. 财产继承C. 诉讼程序D. 人人平等16、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指出,“公民法是罗马‘为了本国公民颁行的法律’”,由此可见“公民法”的适用范围限于A. 罗马本地居民,不含外来移民B. 罗马全体居民,包括外来移民C. 享有罗马公民权者,无论居所D. 拥有罗马人血统者,无论居所17、据新华社电:当地时间2006年12月30日早晨6时零5分,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侯赛因被悄悄地绞死。

一名目击行刑过程的高级官员告诉路透社记者说,萨达姆被刽子手带上绞架的时候,只背诵了一句宗教名言“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真主使者”,没有再说其他话。

当时他手持一部反映其宗教信仰的经典。

这部经典是A. 《古兰经》B. 《大藏经》C. 《旧约全书》D. 《新约全书》18、有位法国历史学家断言说:“罗马文明不是自然消亡的,而是被扼杀的。

”他所说扼杀罗马文明的民族是A. 迦太基人B. 汪达尔人C. 法兰克人D. 日耳曼人19、“中世纪”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概念,也可以叫“中世”、“中古”,主要适用于欧洲。

后来,这个概念的适用范围有所扩大。

以下对“西欧中世纪”概念解释中,不恰当的是A. 希腊罗马文化时期与古典文化“复兴”期之间的时代(5---15世纪)B. 可以泛指整个欧洲封建时代C. 是一个神权至上,文化毁灭的黑暗时代D. 缓慢的发展中孕育新时代诞生的条件20、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因作战勇猛,外号“锤子”),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他在政治上的重大举措是A. 实行将土地有条件的分封给贵族的制度B. 雇佣与被雇佣的特殊关系C. 封主与封臣的上下关系D. 父兄与子侄的亲属关系21、“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是对法兰克王国封建等级制度的描述。

中国古代的“封邦建国”制度,则强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逐渐导致了A.王权越来越强化 B. 国王领地越来越小C. 封建领主的势力无法发展D. 王国陷于分裂割据状态22、房龙的《人类的故事》中这样描述庄园:“中世纪的骑士同时也是拥有田产的乡绅,少有出现必须付钱购买某种物品的情形,他们的庄园里能够产生供他和他的家人的一切物品。

”由此可以判断中世纪庄园经济的特征是A. 商品经济发达B. 基本自给自足C. 严格禁止竞争D. 自耕农为主体23、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A. 资产阶级B. 市民阶级C. 地主阶级D. 农民阶级24、“1453年,征服者征服了君士坦丁堡,一个新的纪元,帝国的纪元,正式开始了。

”这个“帝国”是指A. 拜占廷帝国B.蒙古帝国C.阿拉伯帝国D.奥斯曼帝国25、房龙曾评价道:“基督教是以‘爱’表达了深受压迫、丧失权利的人们的呼声,并传遍了四面八方。

”这种呼声最早发自于A.两河流域 B.希腊半岛C.巴勒斯坦 D.阿拉伯半岛26、在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中,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里克利改革被视为三大里程碑式的事件,这三次改革的共同方向是A.妇女的政治地位得到提升 B.奴隶的非人待遇得到改善C.不断健全主权在民的统治 D.城邦政权向所有的人开放27、下列文献中,对研究印度种姓制度最具参考价值的是A.《古兰经》B.《罗摩衍那》 C.《吉尔伽美什》 D.《荷马史诗》28、玛雅人是出色的农艺师,他们从野生植物中培育出了40多种农作物,其中包括A.玉米、烟草 B.可可、咖啡 C.西红柿、西瓜 D.烟草、茶叶29、一位游客在卢浮宫博物馆,讲解员指着历史文物说:“石柱上的法典是现存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据此,你认为这位游客看到的历史文物应出自A.两河流域 B.尼罗河流域 C.印度河流域 D.黄河流域30、以下成为古代埃及文明标志是①金字塔②空中花园③象形文字④汉穆拉比法典A.①②B.①③ C.②③ D.①④31、史料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直接史料;二是间接史料。

凡是未经中间人修改或转抄的,是直接史料;凡是已经中间人修改或转抄的是间接史料。

下列属于直接史料的是A.《史记》 B.孟姜女传说C.商朝卜辞 D.《资治通鉴》32、“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这些场景反映了原始先民的生产、生活状态是A.农耕定居 B.游牧迁徙 C.航海贸易 D.渔猎采集33、下列几种古老的文字中,被我国商代先民用来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是A B C D34、某个王朝“兴起于黄河流域北部。

那时,中国人已经学会织造丝帛,发明了他们独特的文字系统,掌握了制造美观的陶器和青铜器的技术……”。

这个王朝应是A.夏朝B.商朝C.西周 D.秦朝35、“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武王驰之,纣兵皆叛纣。

”这场战役是A.牧野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36、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

其中“封建时代”对应于A.史前文明至夏、商B.西周至春秋、战国 C.秦至隋唐 D.隋唐至清37、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

学者推断此地应是A.夏人的活动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38、“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讨伐)。

”这段材料反映的是A.西周初年的分封制 B.西周末年周王室的衰落C.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D.战国时期的群雄并立39、名字往往是一个时代的反映。

据查证,孔子弟子中,就有“冉耕”,字“伯牛”和“司马耕”,字“子牛”者。

这反映了那个时代A.铁器开始使用于农业生产B.牛耕已经推广C.井田制开始瓦解 D.犁耕技术有了进一步提高40、“仁人君子,各思出其所学以救世”的局面出现于A.夏商王朝 B.西周时期 C.春秋、战国 D.秦汉时期41、“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上述材料说明荀子A.重视礼仪教化B.主张礼法并施C.强调严刑峻法D.提倡为政以德42、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

这一家是A.儒家B.法家 C.道家 D.墨家43、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听信谗言下令逮捕商鞅,商鞅在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

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

”无处可去的商鞅最后被逮捕处死。

这个“作茧自缚”的故事,说明秦国A.变法深入人心B.法治代替人治 C.变法违背民意 D.变法最终失败44、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年代折成世纪,计算正确的是A. 公元前二世纪早期B. 公元前二世纪晚期C. 公元前三世纪早期D. 公元前三世纪晚期45、“秦之时,羞文学。

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

”据此推测上文作者是站在哪一派思想学说的立场上A. 法家B. 道家C. 儒家D. 墨家46、在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史实历经时间的考验,具有恒久的意义,并成为指引历史发展方向的标志。

以下最能够体现上述含义的是A.秦王一统 B.光武中兴C.西晋统一D.开元盛世47、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群邑,废侯卫而为守宰。

……此其所以为得也。

”这句话指的是A.推行分封制B.设立郡县制C.废除郡县制D.废除行省制48、《史记·平准书》曰:“天下已定,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