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若干问题
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若干问题
医疗保障制度是医药卫生体制的核心。我国目前的基本现实是, 医疗保障制度覆盖人口比例低,大多数居民常见病、多发病无 制度保障
保障形式 城镇职工基本 医疗保险 新型农村合作 医疗 其他 总体 6亿左右 <50%(占全国人口)
3
覆盖人口 1.57亿 4.1亿
所占比例 约1/3(占城镇户籍 人口)
保障水平 相对较高,但对部分人群 只保大病(住院)
项目
服务性质
提供主体
19
对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建议
续表4 续表4
子项目
常见病(呼吸性传染病、腹泻等)的治疗 感染和小伤的处置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控制性治疗 疑难重症的咨询和转诊服务 大病的处置 重病咨询及保护性治疗 常见病、多 发病的诊治 面向个体的基本医疗 服务,需应按照公共 产品提供;适于通过 分散方式服务 社区、基层 卫生机构
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若干问题
葛延风
1
பைடு நூலகம்
报告结构
一、当前中国医疗卫生事业面临的主要矛盾 二、下一步改革中需要认真讨论的几个问题 三、对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建议 四、对医疗服务体制改革的建议 五、对药品体制改革的建议 六、对其他相关问题的建议
2
一、当前中国医疗卫生事业面临的主要矛 盾
(一)大多数城乡居民缺乏最基本保障
项目
服务性质
提供主体
服务提供方式:公共财政对有关服务机构基本建设、人员费用以及 服务提供方式 药品直接投入,有关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 基本医疗服务个人少量付费,对贫困群体减、免。 总体上是建议采取补贴供方方式。( 总体上是建议采取补贴供方方式。(可以探索购买服务)
20
对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建议
第一,一般医疗问题能否完全视为私人消费品? 第一,一般医疗问题能否完全视为私人消费品? 我们的观点:不能!政府应承担保障责任 --普通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边界很难划分 --即使个体性疾病,如果完全由个人承担责任,很 可能带来负面的社会后果 第二,医疗保障的重点是大病还是常见病与多发病? 第二,医疗保障的重点是大病还是常见病与多发病? 我们的观点:基于中国国情,政府主导的医疗保障重 点只能是常见病和多发病 中国的经济现实决定了保大病的思路行不通!!
5
当前中国医疗卫生事业面临的主要矛盾
出现问题的根源:政府责任的全面弱化(缺失) 出现问题的根源:政府责任的全面弱化(缺失) --在保障体制建设方面,公共筹资和分配职能弱化 在农村合作医疗因经济体制改革影响瓦解后,在相当 长时间内基本没有努力寻求替代方式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选择中也出现了偏差 最后的结果:能够享受医疗保障的人口数量低,对大 部分人来讲,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演变为纯粹的私人消 费品
15
对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建议
1、建立国家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保障所有公众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 建立国家基本卫生保健制度, 需求 服务提供主体:专门公共卫生机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 服务提供主体 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 主要服务(保障)内容: 主要服务(保障)内容
子项目
传染病疫情监测及管理
项目
服务性质
7
二、未来改革中需要认真讨论的几个问题 --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全面推进医疗卫 生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核心是要全面强化政 府责任,包括规划、投入、监管等。对此, 可以说已经形成了全面共识。 --但在很多方面特别是具体政策选择方面, 仍有不少分歧。一些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和讨 论
8
未来改革中需要认真讨论的几个问题
面向群体的公共卫生服务,具 有典型公共品特征,需免费提 供;适于集中和规模化服务
提供主体
公共卫生专 门机构
监测与报告 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测与报告 妇幼卫生监测与报告/生命统计
16
对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建议
续表1 续表1
子项目
食品卫生监督执法 环境卫生监督监测 工作场所劳动卫生监督监测 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 卫生监督 公共场所卫生监督与管理 学校卫生监督与管理 放射卫生监督与管理 对医疗保健机构及其执业人员的监督与管理 对采供血机构及其执业人员的监督与管理 对疾病防控机构及其执业人员的监督与管理 17 面向群体的公共卫生 公 共 卫 生 专 服务,具有典型公共 门机构 品特征,需免费提供; 适于集中和规模化服 务
9
未来改革中需要认真讨论的几个问题
第三,基本医疗保障是针对特定人群还是采取普惠方式? 第三,基本医疗保障是针对特定人群还是采取普惠方式? 我们的观点:普惠方式更好 --医疗风险的不确定性比较大,需对所有人提供保障 --针对特定人群不容易组织 第四,医疗保障的筹资模式应当选择保险方式, 第四,医疗保障的筹资模式应当选择保险方式,还是财政预算投入 方式? 方式? 两种方式各有利弊: --在公平性、费用控制和反应性方面各有利弊 --保险筹资对就业结构的要求高,管理难度大 我们的观点:在基本保障方面,应选择财政预算投入;非基本保 障可通过保险实施
6
当前中国医疗卫生事业面临的主要矛盾
--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 布局和结构调整责任弱化; 投入责任弱化; 激励机制选择扭曲; 监管责任弱化;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事实上走向全面追求经济目标,公 益性质全面淡化,进而导致可及性降低、干预目标和 干预手段选择出现严重偏差,致使费用大幅度攀升, 卫生投入绩效却全面降低 --其他领域的责任弱化问题也很突出:药品问题
项目
服务性质
提供主体
对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建议
续表2 续表2
子项目
预防保健知识宣传教育 爱国卫生 卫生政策法规宣传教育 重点传染病危险因子的预防与控制 病媒生物控制:消毒和杀虫及灭鼠 疾病防控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危险因子的预防和控制:控制 吸烟、酗酒,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和习惯的项目 计划免疫:四苗六病和乙肝疫苗计划免疫接种 重点传染病的管理和治疗:结核病、艾滋病等的 早期干预 疾病控制 重点寄生虫病的控制与治疗 慢性病的管理和治疗:精神障碍性疾病防治 18 面向个体的公共卫生 服务,多数具有典型 公共品特征,需免费 提供;适于在微观层 次用分散化方式服务 面向群体的公共卫生 服务,具有典型公共 公 共 卫 生 专 品特征,需免费提供; 门机构 适于集中和规模化服 务
12
未来改革中需要认真讨论的几个问题
第九,基本保障领域是补贴供方还是补贴需方: 第九,基本保障领域是补贴供方还是补贴需方: 我们的观点:应主要考虑补贴供方 --从国际实践经验看,各有利弊 --补贴需方(购买服务)需要很强的管理能力 和管理技术,中国总体上不具备 --可以进行探索和试点,但如果没有周密制度 设计和充分的经验总结,不可冒然推进 --对补贴供方的怀疑主要是效率低下。事实上, 通过管理体制创新,很多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在这方面,国际国内的成功经验非常多
13
三、对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建议
解决问题的基本方向:优先对所有人的基本健康需 求实施保障,在此基础上,通过其他制度建设,尽 可能满足更多人的更高需求 立足“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目标”,按照《中 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 的决定》的要求:“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 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 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 生保健制度 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4
当前中国医疗卫生事业面临的主要矛盾
(二)卫生投入绩效低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总费用增长速度大大超过GDP增 长速度和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也超过了大多数国家的卫生总 费用增长速度。但国民健康结果改善程度却明显低于可比的 大多数国家,一些卫生问题还有加剧之势,投入绩效过于低 下。国际机构80年代初对中国的评价和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 对有关成员国卫生投入绩效的评价非常能够说明问题 --卫生投入绩效低下不仅影响国民健康结果,也影响公平性, 还有其他诸多负面后果 --我国总体经济能力不高,需要特别重视卫生投入绩效问题 --卫生投入绩效低下的根源主要在于资源配置方式和医疗卫 生服务系统的组织管理方式选择有偏差
14
对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建议
在突出面向全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建设的同时, 进一步发展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 合作医疗制度,尽可能满足更多人的更高医疗卫生 需求 目前有观点认为:通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 型农村农村合作医疗以及计划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 疗保险的扩展,逐步实现对城乡居民的全覆盖,就 是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本课 题组认为,这是对《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有关精神的错误解读。 有关保险制度难以实现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应有的目 标和要求。 两者之间的关系应当是相互补充
服务获得方式:打破户籍界限,以居住地为基础获得 服务获得方式 服务 资金来源:资金投入以公共财政为主,个人和其他渠道 资金来源 适当分担 分担原则:不同层级政府合理分担责任 分担原则
选择之一是采取分项分担方式,中央政府承担比较容易 度量的人员费用和药品(补贴)费用,地方政府承担基 本建设和日常运转费用 选择之二是强化一般性转移支付,确保地方政府发展基 本卫生保健的能力,同时实施严格考核
22
对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建议
计算过程( 计算过程(略) 计算结果: 计算结果:国民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所需年度经费所需经费 1500-2000亿元之间。 亿元之间 在1500-2000亿元之间。影响费用总额的主要因素是人员配备和 药品配备标准。 药品配备标准。 简要经济和财政能力分析 --2005年,我国GDP总量为185000亿元,按照2000亿元的基本卫生 -- 保健费用占GDP的比重仅为1.1%左右 --2005年,我国卫生总费用近8000亿元,2000亿元的基本卫生保健费 用只占卫生总费用的1/4左右 --2005年,我国财政总收入31649亿元,新增财政收入5221亿元,即 使全部由财政支出,财政能力也没有问题 --考虑到事实上已有的投入,在加上分担机制,最后实际需要财政增 最后实际需要财政增 加的投入甚至可能控制在600亿元左右。 600亿元左右 加的投入甚至可能控制在600亿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