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南省株洲市二中2014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

湖南省株洲市二中2014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

命题人:傅战来审题人:曹建萍、龚华、张松祥时量:90分钟分值:100分第I卷选择题部分(共50分)本卷共25个小题。

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1.《左传·昭公七年》记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上述材料反映了西周社会()A.严格的等级关系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3.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以下各项是对苏东坡这—总结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是()A.夏商周时期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及从政的资格B.“以客出仕”成为战国时风行的做官之途径C.汉代中央官员的选拔主要来自地方郡县长官D.古代选官制度大致可分为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等阶段4.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

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

这种现象反映了()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5.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6.顾炎武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宗法立而刑淸。

天下之宗子,各治其族,以辅人君之治”。

对上述材料评价正确的是()①已突破封建制度的束缚②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③有违背历史潮流的一面④反对君主专制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D.③④7.“军机处…其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

直庐始设于乾清门外西偏,继迁于门内,与南书房邻,复于隆宗门西供夜值者食宿。

其大臣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始得入,然必重以宰辅。

”这表明军机处()A.由皇帝的亲信组成B.侵夺了南书房的权力C.军机大臣掌握实权D.其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怀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应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则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9.1919年4月底梁启超致电外交协会:“对德国事,闻将以青岛直接交还,因日使力争,结果英、法为所动。

吾若认此,不啻加绳自缚。

请警告政府及国民,严责全权,万勿署名,以示决心。

”梁启超在这封电报中建议:请政府“严责”全权大使,一定不能在和约上签字。

这表明()A.当时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妥协退让B.梁启超已变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斗士C.梁启超反对袁世凯政府的卖国外交政策D.梁启超具有近代民族主义思想10.革命党人陈天华说:“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

”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A.天赋人权 B.君民共主 C.主权在民 D.民贵君轻11.孙中山在《中国实业如何能发展》一文中说:“惟所防者,则私人之垄断,渐变成资本之专制,致生出社会之阶级,贫富之不均耳……以国家实业所获之利,归之国民所享。

”其主要观点是()A.反对私人资本发展,追求社会公平B.强调发展国家资本,力求造福国民C.主张平均地权,防止贫富不均D.关注工人利益,反对阶级分化12.中共“二大”在宣言中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

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

”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以发动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B.提出了由国民革命转向土地革命的方针C.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D.决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13.一篇发表于1941年题为《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的文章,包括五个主要部分(一)农产商品化的加速,(二)纯封建制渐归消灭,(三)高利贷制变本加厉,(四)地权集中、农民离散,(五)劳力锐减、熟荒骤增。

可以看出该文的主线是()A.生产关系的变革B.商品经济的发展C.生产力的发展变化D.金融资本的发展14.1942年初,第九战区代司令长官薛岳指挥军队取得长沙大捷,英国《泰晤士报》称:际此远东阴云密布中,惟长沙上空之云彩,确见光耀夺目。

以下有关对长沙会战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成为扭转远东战局的关键B.抗日战争由此进入防御阶段C.未改变中国战场的整体格局 D.粉碎了日军速亡中国的计划15.恩格斯指出:“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律关系”,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第一个世界性法律”。

下面符合材料所表达含义的是()A.罗马法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法典B.罗马法是罗马帝国统治的有力支柱C.罗马法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D.罗马法是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基础16.英王查理一世在受议会审判时说:“你们企图审判国王,这是多么大的罪恶啊,我的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

”法官说:“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

这两段话本质上体现了()A.英王与法官的恩怨B.君权神授与人民主权的对立C.国王与议会的矛盾D.国王至尊与法律至上的较量17.英国“光荣革命”后的一系列法令,规定了国王不得违反某些法规,但对国王可以行使的权力却未明确规定。

结合所学,国王仍保留的权力是()A.筹集税款B.干预立法C.招募军队D.任命大臣18.卢梭指出,“主权本质上是由公意所构成的,而意志又是绝不可以代表的”;“人民的议员就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代表,他们只不过是人民的办事员罢了。

他们并不能做出任何肯定的决定。

凡是不曾为人民所亲自批准的法律,都是无效的,那根本就不是法律”。

对这段言论最准确的理解是卢梭()A.强调立法权属于人民B.倾向于直接民主C.认为政府是人民行使主权的工具D.主张订立契约限制政府权力19.“英国的社会结构不像欧洲大陆那样僵硬。

没有因袭的社会风尚去阻挠拥有土地的士绅经营工业;没有法律上的障碍会阻碍一个工匠的社会地位的上升。

”此段材料主要表明工业革命最早从英国开始,是因为()A.英国经过启蒙运动的充分洗礼B.殖民运动增强了英国的综合国力C.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价值观念与法律关系的变革D.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历史发展有本质不同20.法国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认为:美国联邦制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全面的是()A.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B.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C.地方各州自治权力不断增强D.中央政府集权与州政府分权有机结合,维护共和政府21.法国人达尔让松在18世纪中期写道:“委托给大臣们的事务漫无边际。

没有他们,什么事也办不了,只有通过他们,事情才能办成;如果他们的知识与他们庞大的权力有距离,他们便被迫将一切交给办事员办理。

”上述材料说明,当时的法国()A.专制王权强化B.办事人员权力上升C.国王权力旁落D.社会等级壁垒森严22.19世纪上半叶,法国农村盛行一种“家庭加工系统”,即工厂本身或通过承包商把产品原料分给一些家庭加工,然后收回成品。

这一现象说明在当时的法国()A.工业基于经济的多元结构B.工业革命尚未开始C.工业化带动农业经济转型D.农村的劳动力过剩23.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你是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所有主……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

发布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A.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B.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C.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D.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24.1880年,招贴画在英国街头几乎随处可见。

当时的伦敦就有150名张贴工,他们每周要贴大约九万张海报。

巴黎的街道与墙壁几乎成为了海报艺术画廊,各式各样的商品广告在填补城市的每个空白处,从戏剧,歌舞表演到自行车、香水、烟草以及饼干。

1881年,巴黎市政府颁布了一条法令,规定海报必须在指定的区域内张贴,而且上面必须有政府公章表明已交“张贴费”。

这说明()A.英国和法国是世界上广告业发展最快的国家B.近代工业的发展推动政府的政策调整C.政府限制和干预新兴行业发展的现象开始出现D.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广告业的无序发展,影响了城市的形象25.美国人科恩在《布哈林》一书中说:“斯大林的政策人为地制造了1932—1933年的饥馑,俄国历史上最可怕的饥馑。

”50多年后《真理报》报道:“1932年和1933年冬春相交之际,饿死的人大约有三四百万。

”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俄国经济的缓慢发展B.新经济政策不适合苏联的国情C.苏联经济受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严重干扰D.斯大林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第Ⅱ卷非选择题部分(本大题包括3小题,共50分)26.(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唐时期绩效考评有比较配套的机制……汉代有‚上计‛制度……上计吏由郡守的僚佐担任,每三年上计一次,即‚汉法,三载上计,以会课最‛。

唐代基本与汉代相同。

……汉代将全国分为十三州(唐设十五道),也即十三个监察区……中央设十三名刺史(唐设采访使)为监察官,各负责一州的监察事务。

……汉唐时期还有一种临时性突击考评地方官吏的辅助手段,其主要形式是巡查。

对地方的巡查也分两级进行,即中央对郡国和郡对属县的分级巡视。

……汉唐时期重视对考评结果的应用,在俸禄增减、品阶升降、职位变动、荣辱与夺等方面都体现了不同考绩的结果。

——高小平等《我国汉唐时期绩效考评的特色与启示》材料二英国没有专门的和单一的反腐败机构,负责反腐败的机构分散于议会、司法部门、审计部门以及政府部门内部,从而形成了广泛的反腐败网络。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反腐法律的国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