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游园惊梦读后感——白先勇

游园惊梦读后感——白先勇

游园惊梦读后感——白先勇
《游园惊梦》像之前看过的许多白先勇的小说一样,或多或少都会给人一种世事变迁的沧桑感。

白先勇先生笔下有很多出色的女子,她们各有各的特色,但无一例外都会带有悲情色彩,每次读完这些人的人生都会发出一声感叹,这次读完这篇小说,最主要的体会不是来自于文学艺术上的的领悟或者是对文字造诣的探究,而是对于万物皆空,世事变迁终是身外物,对命运无奈但更应该无畏的感受。

对于主人公钱夫人来说,这篇小说在她的南京时期的辉煌和现在的落寞之间来回穿插,通过自己人生前后的对比,以及她自己和姐妹之间的对比,来突出世事变迁之快,主人公之无奈。

虽然我不能够很深刻地分析这篇小说具体用了那些修辞手法,但是最浅显的莫过于对比了。

从一开始的辉煌:有着宠爱和敬爱自己的丈夫,有着辉煌的昆曲名角身份,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到现在的无依无靠、远离潮流和名利的落寞。

从一开始是众姐妹当中的佼佼者,到现在成为最落魄
的一位之间的落差。

无论是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的对比,都让我们为之叹气,不禁感叹世态炎凉,世事无常。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故事情节,作者却用很平淡的语气,几乎不带个人感情色彩将这个故事展现在我们面前,让作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冷暖。

也许作者知识把自己的感情放在了主人公身上,让主人公自己去表现那一份无奈。

除了这种修辞以外,作者在整片小说中的视角也很一种不同。

作者在通篇文章中融会贯通地使用了两个视角,第三人称视角和第一人称视角。

似乎对于作者来说,只有这两种视角的交互应用才能真正将这一故事情节完整展现给读者,实际上,我觉得诊室因为第三和第一视角的转换才使得整个故事更觉真实和容易英气读者共鸣。

在文章的一开始作者采用第三人称的视角,通过对钱夫人所乘坐的出租车,通过对整个窦公馆内灯火通明,环境甚好,家眷成群,而那些辉煌的家具甚是讲究的描写,通过钱夫人身上过时的长装和其他贵妇人身上流行的短装之间的描写,以一个第三人称的冷静视角,
让读者自己去体会之间的冷暖。

而到了回忆部分,通过钱夫人对自己过去辉煌的回忆以及对自己现在的窘迫的描写,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剖析主人公内心的感受,使得读者对于这一感情变化有更深的体会。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汤显祖的《牡丹亭》的《游园惊梦》昆曲,很完整体现了这篇小说的世事无常。

作者对于昆曲的理解和那种偏执,可以在稳重很多描写昆曲的片段中体现,也许正是因为作者对昆曲的热爱才使得他的作品能够和昆曲里的艺术形象和情节交相辉映。

也正是也因为作者对于这些曲目的熟悉,使得这篇文章在有关昆曲的内容上面有了新一层面的造诣。

不仅如此,我还觉得因为昆曲的存在使得这篇小说有了一种音乐美,一种触动人心的力量。

在文章中出现了不少有名的曲目和本文的情节也有一些内涵,比如说小说描写的酒宴、唱昆曲的情节和《贵妃醉酒》有相似之处;钱夫人和钱将军的婚姻,以及情节中
穿插的钱夫人、程参谋、天辣椒蒋碧月等的谈论有如戏曲《洛神》,与随从参谋的恋情等情节,都与曹植《洛神赋》描述的浓郁爱情意蕴有相似之处;其中引用的一些曲牌名,比如《夜深沉》《将军令》《万年欢》《点绛唇》等也都与情节、人物的感叹有多方的微妙联系。

所以说正是因为作者对昆曲的热爱,使得他在写这些情节的时候使得文章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实际上就连作者所设定的人物的名字都有深层次的内涵。

比如说:钱夫人,原名蓝田玉,本是南京夫子庙得月台唱昆曲的著名女伶,在姐妹中排行老五。

“蓝田日暖玉生烟”,这似乎预示着钱夫人蓝田玉的荣华富贵只是烟雾罢了,终会散去。

而窦夫人则是当年的老三,叫桂枝香,嫁给了窦瑞生将军。

桂花是历经寒苦然后香气袭人的,这跟窦夫人桂枝香先从妾转成正室伴随着丈夫升官,荣华富贵接踵而来的命运很是相似。

而两人各自的妹妹十七月月红和十三天辣椒蒋碧月同样也是嫁了人。

而天辣椒则正是蒋碧月泼辣性格的写照。

而这钱夫人的亲妹
子月月红却是抢走了姐姐的痴恋的小情人。

起初可能会觉得这只是这些名伶的绰号罢了,慢慢梳理开来便会发现这些其实都是作者埋下的伏笔。

白先勇自己说:“据我自己看我的小说,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美人迟暮的故事。

”这篇文章也不例外,可谓是钱夫人的美人迟暮。

从文章中的描述“她总觉得台湾的衣料粗糙,光泽扎眼,尤其是丝绸,哪里及得上大陆货那么细致,那么柔熟?”“可是台湾的花雕到底不及大陆的那么醇厚,饮下去终究有点割喉。

”无不体现出他对过去那段时光的怀念,借此也衬托出现在的悲凉。

对自己过去拥有的青春、财富、地位等的回忆,也是一种对现实的无脑哦和悲伤。

对于钱夫人来说,过去的一切就像是做了一场梦,而梦醒时分,一切早已烟消云散。

整篇文章通过各种对比最后到了梦醒时分,蓦然回首,一切早已不再是当初的模样。

所以钱夫人在文章的最后的回答才会显得那么无脑和沧桑。

对于钱夫人来说,她所看到的是过去的辉煌和现在的落寞,对于读
者来说,可能脱离了主人公本身的经历,看到的是整个人生的变幻无常,从而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定义和理解。

大自然的美好也许是独立存在的永恒,与之对应,人的美好或者是悲哀都是短暂的,不为人所掌控的。

所以“姹紫嫣红开遍”也好,“良辰美景”也好,“赏心乐事”也罢,作为客观的存在,都不固定地属于哪个地点,哪个时间,哪个人家,是永远的“物自体”,以此照应出人世的变迁和短暂,最后一切的一切都会归于一个“空”字。

这样可能有些唯心主义的论断,但实际上来说,很多事情可能本身就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昨天得势的是钱夫人,今天宴宾客摆排场的则是窦夫人,那么明天呢?对于人世间的权力更替,地位变化,原本就只是附属于人的一种东西,到头来,也终将会归于尘土。

这样看来,对于作者来说,他所塑造的那么多的悲剧女性的故事,无不体现了一种无奈和一种释然,也许这才是作者的本意所在。

但是即使很多作者的作品都能够找到类似的感受,实际上每一个作品又是独立的,
因为就算是相似的感受,在整片文章的阅读过程当中也有着不一样的体会。

这一篇小说是作者写作趋于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在很多的艺术手法和写作手法方面都有其特点,但对于一名偶痛的读者来说,其作品的真正意义可能只是在于,它曾给予的共鸣。

对于我来说,这篇文章,我所体会到的就是看待时间万物的空,只有这样才不会被世俗所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