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有效教学导学案授课年级五年级学科语文主题《将相和》备课教师田远宗课型问题解决课课时1授课日期授课教师田远宗教材分析《将相和》本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学生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五年级学生对古典文学已有了初步了解,阅读理解能力有了较大的进步,有利于进一步分析人物性格,理清三个历史故事之间的关系。
设计理念教学中我努力体现“自主感悟,培育智慧”思想,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思考。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丰富多彩的新课程环境中,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引发并适应学生的观念,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要求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方法以及师生共同学习的方法要让学生了解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又让学生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受到语言美的感染。
教学时,一方面让学生能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人物形象;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把握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
2、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顾全大局、爱国的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能力目标:1、在理解课文内容中,分清文章中故事的前因后果及相互联系。
2、通过把握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人物顾全大局、爱国的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重点难点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关键问题说一说课文围绕“将”“相”和讲了哪几件事。
教学方法这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引导法: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并产生问题。
2、小组合作法:通过讨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指导法: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4、练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问题导读单》和《问题生成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案三单学生准备:相关资料教学过程设计程序(要素)时间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含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景导入引入课题4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从而引入新课。
1、想一想课文讲了什么事情?2、教师引导学生从课题“和”入手,引出从什么地方看出他们不和在引入本课的学习重点之后,带领学生一起来看“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到描写蔺相如面见秦王说话时表现的两个词语,做上记号。
在学生自由读课文后,请两位同学将自己找到的词语写到黑板上。
(理直气壮、大大方方)自主合作品味文本101、整合学生“生成单”上的问题2、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再次品读全文3、引导小组共同解决问题学生充分讨论,让问题简单化,生活化重点问题科学指导31、教师提炼重点问题2、根据学生的理解,进行有效指导1、鼓励学生提出问题2、发挥小组作用共同解决问题3、学生认真听并做好笔记品味文本展示交流151、指导学生根据问题展开讨论2、指导学生自我展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小组合作完成讨论问题,并进行多元展示归纳拓展深3教师总结,激发情感.1、课文内容回顾,小组讨论收获化情感2、学生代表谈体会和感受拓展教学资源,丰富形象5本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相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将相和》,从中认识了一位智勇双全的文臣蔺相如,一位勇于改过的武将廉颇,他们二人的拳拳爱国心,悠悠报国志,以“和”为贵,被传为佳话!2、学生在课内或课外把这个故事排成课本剧,可以演整个故事,也可以演其中的一个小故事,也可以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将相和”这出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板书设计18将相和将和相爱国教学反思《将相和》问题导读-评价单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田远宗【知识链接】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前475----前221﹚。
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成为“战国七雄”。
七雄并峙,战火频繁。
秦国是最强的一个。
秦国地处函玉关以西,其余六国在函玉关以东。
本文所叙述的实发在前283年至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之末,秦国已初步形成统一全国的趋势。
赵国当时不是秦的主要目标,但秦国也没有停止对赵国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经成为赵的安危所系的大问题。
【导学流程】一、词语补充()﹙﹚之宝()直()壮完()归()()无不()负()请()()心()力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既然讲“和”,就说明他们原来是,原因是,后来“和”了,原因是。
三、品味探究1、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蔺相如。
2、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蔺相如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自评:组评:师评:《将相和》问题生成-评价单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田远宗同学们,敢于接受挑战吗?试试看,你一定行!问题一、默读课文,分别说说这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并加上小标题。
问题二、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再看看课文第一句话与本文有什么联系?问题三、廉颇、蔺相如是这个故事的主要人物,说说你比较喜欢哪个,为什么?问题四、说说将相和的原因是什么?自评:组评:师评:《将相和》问题训练-评价单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田远宗一、【课内链接】1.三个故事中,选一个你喜欢的,表演课本剧。
2、小练笔廉颇负荆请罪,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这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你看到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二、【课外连接】阅读题和氏璧古书《韩非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住在荆山脚下。
有一天,他去见楚厉王,说是在荆山上找到一块罕见的美玉,特地来奉献给大王。
楚厉王左看右看,觉得这不过是一块比较光滑的普通石头,认为卞和在戏弄他,是欺骗君王。
一怒之下,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厉王死后,武王接位。
卞和跛着一条腿,再一次入宫去献玉。
谁知武王同样不识货,又砍掉了他的右脚。
楚文王即位以后,有人报告,说卞和抱着一块宝石跪在荆山脚下痛哭,哭了三天三夜,连眼睛都哭出血来了。
文王就派人去问,是不是因为前两位国君砍了他的双脚而委屈难受?卞和说:“我不是为失去双脚难过,我痛心的是宝玉被当作石头,一片忠诚却成了罪名。
”楚文王召见了他,命人将玉石一琢磨,果然是一块熠熠闪光的美玉。
文王十分感动,因为这块宝石是卞和奉献的,就命名为“和氏壁”。
“和氏壁”传到楚威王时,被赐给了一位有功的丞相。
后来,丞相府遭贼人盗窃,宝玉被偷走,卖到赵国,到了赵惠王手里。
秦灭六国以后,这“和氏壁”又到了秦始皇手里。
秦始皇命丞相李斯刻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作为传国之宝。
从此以后,这玉玺成了皇权的象征,似乎谁得到它,谁就有资格当皇帝。
所以后来诸侯争雄,打进皇宫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这颗“传国玉玺”。
秦末,项羽和刘邦争雄,汉高祖刘邦首先攻入咸阳。
取得了这颗玉玺,把它作为汉王朝的国宝,代代相传。
至西汉末年,大司马王莽篡夺了汉朝的政权,逼得孝元太皇太后交出玉玺。
太皇太后气得将玉玺摔在地上,这件国宝被砸掉了一个角。
据说,王莽后来叫工匠用黄金镶补了。
再后来呢,这宝物就不知去向了。
1.简要说说“和氏壁”名字的由来。
2.简单历数短文中所介绍的和氏璧的流传过程。
卞和→()……→()→()→小偷→()……→()……→()……→孝元太皇太后自评:组评:师评:《草船借箭》导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分角色、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4、复述课文故事。
教学重难点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学习过程预习任务:1、利用工具书学会生字、生词。
2、课文选自那部小说?你对这部小说有哪些了解?3、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明白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检查预习:1、听写生字词语。
生互评互改,并指出易错的字,多音字。
2、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文,纠正读音。
3、请同学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定一生交流,其他补充。
4、说说你喜欢文中那个人物?为什么?导学提纲: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再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划出文中的人物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体会他们为什么这样说,为什么这样做,从而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之间的关系。
3、读句子,思考括号里的问题:(1).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什么事“军令状”?当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后,周瑜为什么高兴?)(2).“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妙在何处)课堂检测题:1、区别形近字,并组词。
幔()援()寨()延()漫()缓()赛()廷()2、看拼音写词语。
dùjìdūdūyán shēn shuǐzhài léi gǔ( ) ( ) ( ) ( ) ( )nàhǎn zhīyuán chéng xiàng cáo cāo( ) ( ) ( ) ( )3、句子练习(1)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改陈述句)(2)诸葛亮对鲁肃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
”改转述句:(3)那盏红色的精致的小台灯是我的生日礼物。
(缩句)4、我来点评:课文中每个人物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简单评价课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并写出简单评语。
导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板书课题2、学生交流课文选自那部小说?你对这部小说有哪些了解?二、检查预习1、听写生字词语。
生互评互改,并指出易错的字,多音字。
2、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3、整体感知:自学完成提纲一,指定一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