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儿童的道德判断_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
儿童的道德判断_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
78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结合两次交互作用的简单效应检验 ,从图 1 我们可以看 出 ,当移情水平较低时 ,高道德判断水平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表现显著多于低道德判断水平的儿童 ( F (1 ,72) = 9. 17 ,P < . 01) 。当移情水平较高时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表现明显增多 , 且高道德判断水平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表现显著多于低道德 判断水平的儿童 (F(1 ,72) = 47. 70 , P < . 01) 。从图 2 我们可 以看出 ,当移情水平较低时 ,男女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表现无 显著差异 (F(1 ,72) = 0. 72 ,P > . 05) 。当移情水平较高时 ,女 孩的亲社会行为表现显著多于男孩 ( F (1 ,72) = 14. 11 , P < . 01) 。结合三次交互作用的简单交互作用检验 ,从图 3 我们 可以看出 ,当移情水平较低时 ,道德判断与性别的交互作用 不显著 (F(1 ,72) = 0. 13 ,P > . 05) ,即道德判断与性别是各自 独立地影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表现的 。当移情水平较高时 , 道德判断与性别的交互作用是显著的 ( F (1 ,72) = 7. 77 ,P < . 01) ,即道德判断水平较低时 ,性别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表现 无明显影响 ,而当道德判断水平较高时 ,女孩的亲社会行为 表现显著多于男孩 。
三 、结果
以道德判断 、移情 、性别为组间变量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为因变量进行 2 ×2 ×2 的方差分析 。得到如下结果 :
表 1 道德判断 —性别 —移情的三因素方差分析表
变异来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道德判断 (A)
84. 050 1
84. 050 49. 35 3 3
性别 (B)
18. 050 1
实施移情唤醒操作 ,并提供助人机会来研究道德判断 、移情和性别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结果表明 :儿童的道 德判断与移情对其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有明显的交互作用 ;高道德判断水平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受移情水平的影响比 低道德判断水平的儿童明显 ;移情水平较高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受道德判断水平的影响比移情水平较低的儿童明 显 ;道德判断与移情之间的联系是以角色采择作为中介因素的 ;女孩在移情及亲社会行为表现上明显优于男孩 。
四 、讨论
近年来 ,理解他人认知状态的能力被发展心理学家称为“认 知的角色采择”,而辨别和解释他人情感反应的能力被称为 “情 感 的 角 色 采 择 ”( Ford , 1979 ; Shantz , 1975 ; Underwood & Moore ,1982) 。一些研究已证明角色采择与亲社会行为存在 着显著的正相关 ,即角色采择能力的提高会促进儿童亲社会 行为的发展 (Underwood & Moore ,1982 ;Barrett & Yarrow ,1977 ; Peterson ,1983) 。
移情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上存在着交互作用 ,这种交互作 用的具体涵义是 :道德判断与移情共同推动亲社会行为 ,它 们不是孤立进行的 。
近几年来 ,国内关于儿童道德判断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以及移情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已有一些 。像刘建媛关 于中学生道德判断和利他行为的发展及其关系的研究 ;李辽 关于青少年的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 ;等等 ,但这些 研究大多从教育干预的角度来考察 ,而且结论也不尽相同 。 就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 ,尚未见到国内关于儿童道德判断 、 移情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材料公诸于世 。因此 ,我们期 望通过该实验研究 ,力图在一定程度上探求影响亲社会行为 的内外因素和内部机制问题 ,并考察认知 、情感与亲社会行 为的关系 ,能够为研究我国儿童品德发展积累资料 ,为促进 他们的健康发展 ,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提供可靠 的心理学依据 。
(二) 正式实验 1. 实验设计类型 本实验采用的是 2 ×2 ×2 三因素实 验设计 。自变量由三部分组成 :道德判断变量 、移情变量和 性别变量 。因变量为亲社会行为 。 2. 被试 被试取自济南市某所普通中学 ,被试具有广泛 的代表性 。从初二年级随机抽取 6 个班参加本次实验 ,并随 机指定其中 3 个班为实验班 ,另 3 个班为控制班 。经 DIT 测 量后 ,我们根据 DIT 测验分数 ,分出高道德判断组 (X + 1/ 2σx) 和低道德判断组 (x - 1/ 2σx) 。为实现实验等组化 ,实验班和 控制班分别从各自的高道德判断组和低道德判断组中随机 抽取 20 人作为本次实验的被试 ,共计 80 人 ,男女各半 。被试 的实足年龄范围为 13 - 15 岁 。各平行班的年龄 、性别分配 、 学业水平等方面的情况大致相同 。 3. 研究工具 (1) 道德判断量表 。本实验采用的是莱士 特 (1979) 的道德判断“确定问题测验”(DIT) 。有人 (陈欣银 等 ,1988) 已经将其译成中文 ,并已证明它具有可用的信度和 效度 。记分指标为“原则性道德判断分数”,即 P 分数 。(2) 亲社会行为问卷 。自编儿童亲社会行为问卷 ,以测查儿童的
移情是个体由真实或想象中的他人的情绪 、情感状态引 起的并与之一致性的情绪 、情感体验 ,是一种替代性情绪 、情 感反应能力 。已经有一些证据可以说明移情作用有助于亲 社会行为 (Underwood & Moore ,1982) ) 。因此 ,我们假设 :道德 判断和移情是影响亲社会行为的两个重要因素 ,道德判断与
8. 450 4. 96 3
单元内误差
122. 600 72
1. 703
合计
306.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 79
3 P < . 05 3 3 P < . 01 表 1 的方差分析表明 ,道德判断的主效应非常显著 ( F
(1 ,72) = 49. 35 ,P < . 01) ,性别的主效应非常显著 ( F(1 ,72) = 10. 60 ,P < . 01) ,移情的主效应也非常显著 ( F (1 ,72) = 28. 21 , P < . 01) ,说明三者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表现都有影响 。方 差分析还表明 ,道德判断与性别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 F (1 ,72) = 2. 94 ,P > 0. 05) 。但道德判断与移情的交互作用非 常显著 (F(1 ,72) = 7. 52 ,P < . 01) ,移情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也 显著 (F(1 ,72) = 4. 23 ,P < . 05) 。道德判断 、性别与移情三个 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 (F(1 ,72) = 4. 96 ,P < . 05) 。为了说 明交互作用的具体涵义 ,我们对实验结果做了进一步分析 。
二 、方法
本实验分预备实验和正式实验两步进行 。 (一) 预备实验 1. 被试 被试取自济南市一所普通中学 ,被试具有广泛 的代表性 。从初二年级 (上学期) 随机抽取两个班 ,并随机指 定一个班为实验班 ,另一个班为控制班 。由于各班人数不等 及有的同学填写问卷不符合要求 ,我们只好从各班的合格者 中随机抽取 50 人作为本次预备实验的被试 ,共计 100 人 。被 试的实足年龄范围为 13 - 15 岁 。两个班的年龄 、性别分配 、 学业水平等方面的情况大致相同 。
亲社会行为 。 4. 实验步骤 (1) 施测 DIT。(2) 两周后 ,在实验班实施
移情唤醒操作 ,操作程序同预备实验步骤 (1) 。控制班则无 此操作 。(3) 几分钟之后 ,给所有的被试提供在双休日帮助 一位孤寡老人的机会 ,并用问卷测查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
5. 计分方式 将被试选择助人时间的数量作为衡量其 亲社会行为水平的指标 。如果被试不给予帮助 ,得 0 分 ;打 算帮助半天 ,得 1 分 ;打算帮助 1 天 ,得 2 分 ; ……打算帮助 4 天 ,得 8 分 。
3 收稿日期 :1999 - 09 - 03 作者简介 :丁芳 (1971 — ) ,女 ,回族 ,山东泰安人 ,山东教育学院教育管理分院讲师 。
77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2. 研究工具 移情唤醒水平的测量采用的是美国梅拉 比安 (A. Mehrabian ,1972) 编制的移情量表 (简称 MES) 。有人 (李辽 ,1988) 已经将其译成中文 ,并已证明它具有可用的信 度和效度 。
3. 实验步骤 (1) 移情唤醒 。在实验班实施移情唤醒操 作 。先给被试放一篇文章的录音 ,内容是关于一位残疾青年 的不幸遭遇 ,并要求被试在听录音时认真体会该残疾青年的 思想感情 。放完录音后 ,主试给被试讲解文章 ,尤其突出残 疾青年的不幸遭遇和内心痛苦 。控制班无此操作 。(2) 对所 有的被试施测 MES。尽管移情唤醒诱发的是状态移情 (特定 情境中的移情唤醒) ,而 MES 主要测的是特质移情 (一般的移 情倾向) ,但有研究表明 ,对移情唤醒的评定 (儿童的面部和 言语表情) 与移情测验分数成中等程度的相关 ( + . 31) (Saw2 in ,1979) ,因此我们用 MES 得分来考察此移情唤醒操作是否 有效是可行的 。统计检验表明 ,实验班的移情水平明显高于 控制班 (t = 3. 78 ,P < . 01) ,这说明此移情唤醒操作是有明显 效果的 ,可以应用于正式实验 。照此 ,我们在正式实验中可 以说 ,实验班的移情水平较高 ,控制班的移情水平较低 。
山东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0 年第 5 期 (总第 172 期)
儿童的道德判断 、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3
丁 芳
(山东教育学院 教育管理分院 ,山东 济南 ,25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