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消费者的态度
5.1.2消费者态度的构成
1)态度的成分
(1)认知成分 (2)情感成分 (3)行为成分
2)消费者态度的层次
(1)高度参与层次
消费者参与,就是指消费者对某一商品或服务
关心或感兴趣的程度,即某事物对消费者的重 要程度。 认知 ______ 情感 ______ 行为 ( 想法 ) ( 感觉) (购买) 营销策略:通过广告大力宣传产品的属性和利 益以影响消费者的信念。
5.2.2影响消费者态度改变的因素
1)消费者本身的因素 (1)需要 (2)性格特点 (3)智力水平 (4)自尊心
2)态度的特点 (1)态度的强度直接影响消费者态度的改变。 (2)态度形成的因素越复杂,越不容易改变。 (3)构成态度的三种要素一致性越强,越不容易改变。 (4)态度的价值性也对消费者的态度产生重要影响 。 (4)态度的价值性也对消费者的态度产生重要影响
(4)行为学习层次
行为 —— 认知——情感 (购买) (想法) (感觉) 从营销的角度看,可以通过样品赠送、免费品尝 等方法,使消费者能有机会接触到产品。
3)态度成分的一致性
态度的三种成分之间一 般是协调一致的。 态度的一致性主要和两 个因素有关:态度的价 值性与强度。 态度的价值性是指认知、 情感与行为成分的正面 性或负面性。
(2)“低球技术”(low-ball technique)
先提出一个小的要求,待别人接受后马上提出
一个更大的要求。 与“登门槛技巧” 的区别:“登门槛技巧”的 两步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且两个要求之间 没有直接的联系。而“低球技术”的两步操作 是紧接在一起的,没有较长的时间间隔,而且 两个要求之间有直接的联系。
(2)低度参与层次
行动 _____ 情感 _____ 认知 (购买) (感觉) (想法) 营销策略:应该重视商场中的店面广告与展示, 或者是将产品与广告放在人潮密集的地方,以 便引起消费者的注意。
(3)经验学习层次
情感—— 行为 —— 认知 (感觉) (购买) (想法) 营销策略:营销人员可以直接影响消费者的品 牌评估或情感过程而不必影响其品牌信念,可 以运用符号和形象激发对产品的积极情感。
消费者品牌信念和情感的强度以及新信 息的影响。 (4)缺乏直接的产品经验。 (5)变化的市场条件。 (6)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
2)消费偏好
消费偏好,是指人们趋
向于购买某类商品或到 某类商场购物的心理倾 向。
(1)影响消费偏好的因 素 第一是态度的强度。 第二是态度的复杂性。
(3)“吃闭门羹技巧” (door-in-the-face technique) :指人们拒 绝了一个较大要求后, 对较小要求的接受程度 增加的现象。
(4)那不是全部技巧 (that’s-not-all technique) 推销员通过附加免费奖 励(如“请别走,买这 套刀具,你还会免费得 到一把剪刀和一个蒸 笼”),或者在消费者 拒绝购买前通过主动降 低价格取悦消费者,以 获得消费者的依从。
引例:
可口可乐的失误
1982年可口可乐开始实施代号为“堪萨斯计划”的划 时代营销行动。 可口可乐掏出400万美元进行了一次口味大测试。 1985年4月23日,新可乐取代传统可乐上市。 一场营销噩梦恰恰是从4月23日上午的那个新闻发布会 开端了 . 1985年 7月1l日,可口可乐决定恢复传统配方的生产 。 分析:可口可乐的错误,在于只计算了产品的口感成 份,却忽略了万万不该忽略的品牌情感成份。
3) 外界条件对态度改变 的影响 (1)信息的作用。 (2)消费者之间态度的 影响。 (3)团体的影响。 (4)企业形象对消费者 态度的影响。
5.2.3改变消费者态度的策略
1)改变态度的基本动机功能
改变态度的构成成分 (1)改变认知成分 ①促使消费者对产品有新的积极的评价 ②提高已存在的积极信念的强度。 ③降低已存在的消极信念的强度。
5.1.3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1)态度与行为 通常,态度与行为的一 致性 。但是,态度的三 个成分之间也可能存在 着不一致的现象。 问题:当态度的三种成 分出现冲突的时候,纳 种成分起主要作用?
态度和实际行为之间差异的原因
(1)消费者的需要或动机
(2)消费者的购买能力。 (3)
p
+
+ x
3)认知失调理论
费斯汀格 :人们在观点、态度、行为等之间具有一种 一致或平衡的取向,即两个认知元素之间要达到一致 的趋向。 所谓认知元素,是指一个人对自身、对自己的行为及 对环境所了解的事情。 减少不协调的具体途径有三条: 第一,改变行为; 第二,改变态度; 第三,引进新的认知元素。
(2)消费偏好的形成 人们在形成消费态度的 过程中,首先要权衡和 评价那个商品或那家商 场能否使他有所收获。 如果经过分析、评价, 他认为各种收获都能满 足他的需要,他就会对 这一消费对象产生偏好。
5.2消费者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5.2.1态度形成和改变的理论
1)凯尔曼的阶段论 心理学家H· 凯尔曼提出了态度形成有三个阶 C·
(5)角色扮演技巧(roleplaying technique)
角色扮演是指人依照他自己 的角色或模仿别人的角色来 行事。 (6)运用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泛指个人用反向的 态度与行为来对外界的劝导 作出反应的现象。
5)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
彼特
:把消费者态度改变归纳为两个基本路径: 中枢的和边缘的。消费者在处理认知性信息时, 中枢路径被激活;处理情绪性信息时,激活的 是边缘路径。 后来的学者认为消费者是否通过中枢路径对广 告进行精细的加工取决于MAO水平 。当MAO 水平较高时,中枢路径起主要作用;当MAO水 平较低时,边缘路径起主要作用 。
2)
(2)改变情感成分 ①利用经典性条件反射 ②激发对广告本身的情感 ③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 接触 (3)改变行为成分
3)利用依从技术
依从:从接受他人请求而行动,使别人请求得
到满足的行为。 (1)“登门槛技巧”(foot-in-the-door technique) 指在提出较大要求前,先提出较小的要求,通 过使别人接受较小的要求,从而改变对较大要 求的态度并相应增加其接受性。
第5章 旅游者的态度
5.1 旅游消费者态度概述 5.2 旅游消费者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态度的概念与特点,理解态度
的功能与构成,掌握有关态度形成和改变的基 本理论。 技能目标: 理解态度层次的含义,并能根据消 费者的态度层次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能力目标:具有运用所学的有关态度的理论来 塑造和改变消费者的态度的能力。
段: (1)服从阶段 (2)同化阶段 (3)内化阶段
2)认知平衡理论
海德 用“P—O—X”模型 来说明其原理。P是认知 主体,O是认知客体,X + 是与P、O有关系的某种 情境、事件观念或第三 个人。 。当三方关系均 o 为肯定,或两方为否定, 一方为肯定时,是平衡 状态,否则就是不平衡 状态
5.1 旅游消费者态度概述
5.1.1态度的特点与功能 1)态度的含义 态度是指个人对某一对 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 倾向。
2)态度的特点 (1)对象性 (2)习得性 (3)内隐性 (4)稳定性与可变性
3) 态度的功能
(1)知识功能
(2)价值表达功能 (3)自我防御功能 (4)效用功能
4)多属性态度模型
费宾斯 :人们对显著信 念的评价能引发他们对 事物的整体的态度。 对对象的整体态度由两 个因素构成:显著信念 与对象的联系程度以及 对显著信念的评价。
n Ao=Σbiei i=1 Ao= 对对象的态度; bi= 有属性i的对象的信 念强度; ei= 对属性i的评价; n = 与此对象有关的显著 信念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