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民工心理问题研究综述

农民工心理问题研究综述

广西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结业论文

论题:农民工心理问题研究综述

作 者:梁恒

班 级:理 八

学 号:111355020837

民 族:壮 族

籍 贯: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东兰县香河村纳青屯

直升院校:钦州学院

电子邮箱:546959356@

指导老师: 朱 晨 农民工心理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研究者们对于有关农民工心理问题的研究主要涉及农民工的心理现状,造成农民工心理困境的原因,应对农民工心理问题的对策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关注农民工的心理问题已成为重要的内容。本文对研究者们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关键词:农民工,心理问题,困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的农民,在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中不断被社会所关注。这个庞大的群体由原来的封闭性变得更为开放了并且在不断被分流,因为富裕劳动力的不断增加,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形成“农民工”群体。据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我国就有8800万流动人口,其中大部分是农民工。到2010年,进城的农民工就有2.3亿人。随着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各界对农民工的关注也越来越多,本文针对近几年来国内人士对农民工心理问题所取得的成果取其见解,作一综述。

一、对农民工群体的解析

李辉、王倩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的农民,在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中不断被社会所关注。这个庞大的群体由原来的封闭性变得更为开放了并且在不断被分流,因为富裕劳动力的不断增加,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形成“农民工”群体。[1]

曹杨认为,伴随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第 3 次民工潮呈现出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体的特征。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约有1.5 亿农民工,其中新生代农民工占 60%。新生代农民工是指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出生的,90 年代进入城市务工但户籍留在农村,在进入城市务工的动机和社会特征较之第 1 代农民工呈现新变化的农民工。他们更渴望融入城市,他们的市民化问题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在 2010年 1 月31 日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2]

同时,宋阳、闫宏微也认为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仍有8亿多农村人口,在农村就业不充分的情况下面临着较大的生存压力。随着制度性的社会结构松弛尤其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广大农民逐步获得了流动的自由而开始进城务工,“民工潮”现象就此出现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迄今为止,农民工已经成为了规模庞大的社会群体,外出农民工数量约为1. 2亿,加上在本地乡镇企业工作的农村劳动力合计约有农民工2亿人。从改革初期算起,农民工已经经历了两代,研究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已是现今农民工群体的主体。[3]

二、农民工的现状

根据颜琴的研究,其指“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农民工,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约占60%,大约1个亿。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有着鲜明的特点。一是对于农村、农业、土地等不像其父辈那样感情浓厚,他们当中大部人没种过地,也不想种地,他们进城也不仅仅是为了谋生,其主要目标是希望融入城市,在城市安家落户成为城里人。二是新生代农民工都有文化,相当一部分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由于现代资讯传播比较发达,他们所接受的信息也较父辈丰富,对于城市与乡村的差别较为了解,而且认定城市比农村强,对城市的工作和生活十分向往。三是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和生活环境相对较好,同时他们对于权利平等观念较强,权利意识已经觉醒,对于所遭遇的歧视和不公相对敏感。[4]

林秋红,刘移民,周静东,曹乃琼,范远玉等人认为农民工工作环境恶劣,大多从事“苦、脏、累”的活,且常接触粉尘、化学毒物及噪声等有毒有害因素。农民工文化水平低,专业技能差。随着生产技术、工艺的改进,面临着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提高技能的压力,他们的心理处于应激状态,特别是出现群体性职业中毒时,容易引起心理恐慌。[5]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张丽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依然从事的是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危险性高的工作,在收入的分配上,依然是受益较少的群体,容易产生被剥夺心理和抵触情绪,再加上远离家乡的新生代农民工业余文化娱乐生活相对单调,对城市没有归属感,孤独心理和受挫情绪普遍存在,一些人还产生了自卑、封闭心理。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城里人的偏见和歧视很容易引起新生代农民工强烈的心理反映,这种压抑心理如果长时间得不到释放,就可能发展为明显的对城里人的仇视和敌意,导致农民工采取一种异质的反抗行为。[6]

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问题和对策研究》中黄文霞提到,新生代农民工比起老一代的农民工来说,他们又比较愿意接受新的事物,对农业机械化生产和转基因等含技术量的操作比较感兴趣。他们不像老一代农民工那样只为了进城务工赚钱回家盖房子、娶媳妇,他们所追求的是更好的发展机会,特别是在城市中立足的机会。新生代农民工会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来赚钱,通过自己所掌握的专业技能谋取劳动报酬,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知道用法律的途径来维护权益。[7]

三、农民工心理问题的现状

(一)农民工面临的心理矛盾与冲突

1、自卑、封闭的心理

窦文博在《农民工心理状况浅析》中提到,农民工由于没有城市户口,在就业、生活、医疗、教育等许多方面与城里人隔着一条人为的然而却是难以逾越的鸿沟。他们在政治上得不到和城里人一样的待遇,享受不到一个公民应有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在经济上无法得到城市居民可以天然获得的一切福利待遇,工资待遇也与城里人相差甚远;在生活上只能维持很低的水平。这种因先天身份差别而导致的不平等很容易使农民工产生自卑心理。[8]

胡娟霞认为自卑是一种通过不合理的方式,特别是过多的与他人进行不科学的比较而产生的一种自惭形秽、自我否定的一种心理体验。自卑心理的成因大致可归为三类即社会环境的影响、生理因素的影响、自我意识的影响。与一般的城市居民相比,农民工工作环境差,社会地位低,生活压力大。但更重要的是制度性歧视,使农民工在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市居民都有很大的差别,这就更使农民工觉得在城市居民面前低人一等。调查发现,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心理隔阂并非农民工有意为之,而是阻于“觉得城里人看不起自己”的自卑心理。同时,许多城市居民对农民工怀有歧视心理,处处提防农民工,不愿与他们多打交道,这也导致了农民工自卑心理的加剧。[9]

而对于新生代农民工颜琴认为,自卑是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的集中体现。由于当今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普遍增加,但对农民工而言,其子女就读的学费成了他们的一块心病。相对城市而言,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不懂技术,文化素质较低,在城市里只能从事城里人不愿干的苦力活,而且收入微薄。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和户籍制度的存在,农民工很难融入城市,始终是城市中的边缘人群,受到城里人的歧视。新生代农民工大多生活在这种生存环境差、生活不稳定的农民工家庭中,总觉得低人一等,产生了极度的自卑感,这种自卑心理反过来又使他们更加的孤立。[4]

2、失衡心理和焦虑情绪

孙菊花认为在建国后中国社会的发展模式中,城乡二元对立是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相对于城市的文明、进步,农村则是愚昧与落后的代名词。改革开放前在经济发展“过热”的时期曾有大批的农民被招工进城,但在大部分时间里农民并没有向城市流动的自由。改革开放后这种状况有了改变,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日益开放的政策,农民有了向城市流动的自由和可能性。在这种背景之下,虽然大批的农民进入了城市,并获得了一定的工作,比如建筑工人、饭店酒店的服务人员、生产车间的工人等等,但是,由于他们相对较低的经济收入、较差的工作环境、落后的观念以及受教育程度的低下等方面的原因,使得他们依然处于社会的底层,不被大部分的城市居民认可和接受。他们虽然参与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但他们在城市中却处于被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属于城市的边缘人。农民工被边缘化的最严重后果,就是导致了农民工群体的成员陷入身份认同混乱的境地,产生严重的身份焦虑。“身份是与社会位置相一致的权力、责任和社会预期等一系列要素的集合。身份认同的混乱就是指权力、责任和社会预期的模糊,结果必然是无所适从与身份认同的混乱”[2]。农民工群体在城市中的身份就是处于这样一种“混乱”之中。他们既无已经内化的符合城市社区行为规范的内在信条,又无城市提供给他们正式的接收渠道和组织,现有的城市管理政策亦未将他们纳入其中。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的这种境遇与身份认同的危机,必然会引起他们对自己身份的焦虑意识。这种身份焦虑在心理上的具体表现就是自卑、封闭心理和孤独受挫情绪。农民工由于没有城市户口,在就业、生活、医疗、教育等许多方面与城里人隔着一条人为的然而却是难以逾越的鸿沟。城市居民由于先天具有的城里人身份,不须通过后天努力就可获得许多社会公共资源,在社会生活方面也能够享受到诸多特权,在社会竞争方面占据着明显的优势,无论在现实利益和心理感受上都有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这种由于身份差别而导致的不平等很容易使农民工产生自卑心理。自卑心理又影响了他们与自己圈子以外人的交往。他们将自己困于在乡村中已有的人际关系中,生活空间狭窄,很少参加正式或非正式的组织,而正式的组织一般也不对他们开放。他们的互动主要在熟人范围内,有困难也是最先想起动用基于传统的乡村社会的血缘和地缘因素的亲戚老乡关系,这种自我隔离的状态,进一步加大了农民工与城市的隔膜。情绪上的受挫使他们不敢面直面城市,成为游离于城市的边缘人。这种自我封闭加上长年累月没有文化娱乐的生活,再加上生活的艰辛与生活中不期而遇的困境,诸如失业、疾病或者拿不到应得的薪水等等问题的发生,使得农民工在城市中很容易产生孤独受挫的情绪。这种情绪常常会引发他们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在挫折和困难面前的无助和无奈,导致他们做事容易半途而废,不能坚持到底,并且容易产生畏难、急躁、自责、消沉等不良情绪。也就是说身份焦虑已经影响了农民工的生活质量和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可能性。[10]

窦文博认为城乡居民经济收入与生活水平上的巨大反差,使得农民工在心理上有一种政府的疏离感,感到自己过多地承受了改革的代价,是改革中的吃亏受损者,容易产生失衡心理和对政府、社会的失望、埋怨情绪。[8]

而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袁浩认为“农民工群体最明显的特征是流动性,”这种流动性可分为职业流动和地理空间流动。职业流动和地理空间流动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素质、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现实情况是:年龄在21-25 岁的新生代农民工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为31.1%,接受过职业培训的比例仅为36.9%。这种人才供应的结构性矛盾导致了新生代农民工在城镇就业中缺少应有的竞争优势。他们大多只能从事劳动技能要求较低的工作,非正规就业比重大,工作更换频繁。由于缺乏稳定的职业发展前景和上升空间,在工作中承受的发展前景压力和安全压力大,新生代农民工经常产生职业焦虑感和无助感,这种心理状态显然不利于融入城市社会生活。[11]

3、孤独心理和受挫情绪

胡娟霞认为孤独感是指人们在缺乏社会支持与社会交往时的一种极端的心理感受。廖传景使用社会支持量表 (SSRS) 得出SSRS分值越高,发生心理阳性症状的概率就越低[4]。这就说明足够的社会支持是保持心理健康、避免孤独感的必要条件。然而农民工背井离乡,远离家乡和亲人,遇到的困难和烦恼都不能及时的和家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由于与城市居民的隔阂,47.3%的农民工在当地人中没有好朋友,83.9%的人平时来往最多的是自己的老乡和打工的伙伴。还有就是农民工收入低,工作时间又比较长,所以几乎没有时间和金钱来娱乐和消费,他们的生活就在干活-吃饭-睡觉之间乏味的重复。每当夜幕降临,农民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