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研究综述

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研究综述

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研究综述韩佳宏(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云南昆明 6500092 )摘要: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是农民工问题中的重要问题之一,近年来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对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梳理、总结与评析,并提出了进一步深化该问题研究的建议和设想。

关键词:农民工; 社会排斥; 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9639 (2008) 02-0054-04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是农民工问题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研究和破解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有助于更好地协调与处理农民工与城镇居民的关系,促进城镇和谐社会的建设。

本文对近年来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梳理、总结与评析,以促进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的深入研究和解决。

1.研究现状1.1.社会排斥概念的界定学界目前对农民工社会排斥研究中的社会排斥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王刚认为:社会排斥是部分社会成员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社会体制和社会政策以及其他原因,使其被排除在主流群体之外的一种系统性过程,其结果是这一部分群体丧失参与主流社会的基本权利和社会机会,从而处于一种被孤立、被隔离的状态。

周奎君认为:社会排斥是主导群体在社会意识和政策法规等不同层面上对边缘化的弱势群体的排斥。

杨冬明和张卉认为:社会排斥由游戏规则造成,研究社会政策的目标就是要修订游戏规则,使其尽可能惠及下一个社会成员而趋于更合理更公平。

景小芬认为:社会排斥是个人、团体和地方由于国家、企业(市场)和利益集团等施动者的作用而使全部或部分社会成员排斥出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家庭和社会关系系统、文化权利及国家福利制度的过程。

张家伶指出:社会排斥是指由于制度机制系统化地拒绝向某些社会群体提供资源,使之不能完全参与社会生活,因社会制度安排等原因而被推至社会结构的边缘地位的机制过程,国家在一些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政策上没有给予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对待。

而往往给予了很不公平的待遇,使之处于边缘化状态。

成华威和崔永军认为:社会排斥指社会弱势群体如何在劳动力市场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中受到主流社会的排挤,而日益成为孤独无援的群体,并且这种排挤如何通过社会的“再造”而又累积与传递。

李景治和熊光清认为:社会排斥是指一定的社会成员或者社会群体在一定程度上被排斥在社会主流关系网络之外,不能获取正当的各种资源的过程或者状态。

学者章娟认为:社会排斥是我国社会转型的产物,是社会弱势群体因政治经济和社会原因而被主流群体排斥及边缘化为劣势群体的机制、状态和过程,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不单指物质层面,而且拓展到政治、社会关系、文化和福利制度,以及个人、群体、空间、精神、理与符号等层面;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综合性状态和过程。

1.2.农民工社会排斥的形式农民工社会排斥的形式是学术界研究中讨论比较多的领域,研究中主要涉及以下九种形式: 1.2.1.经济排斥。

主要表现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差别对待、消费市场的拒入和经济收入困乏即贫困三个方面。

第2卷第2期铜仁学院学报2008年 3 月Journal of Tongren University收稿日期:2007-04-10基金项目:本文系笔者参加的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南边疆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的农民参与机制研究——社会政策的视角”(批准号:07BSH025)的子课题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韩佳宏(1983-),男,云南禄丰人,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2007级社会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发展社会学。

1.2.2.政治排斥。

农民工进入城市后,缺乏政治利益表达的正常渠道,不参加任何社团组织和城市社区活动,也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选举出自己的代表参与到与其他利益群体的“博弈”过程中,在政治决策时他们也处于“缺位”状态。

1.2.3.社会关系网络的排斥。

农民工在城市与农村的“夹缝”中生存,使得他们脱离原来的血缘群体和地缘群体到城市中再建构自己的关系网络,在此过程中他们不同程度地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和排挤。

1.2.4.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排斥。

农民工是“边缘化”的弱势群体,就业的非正规化使得他们享受不到与正式职工制度化的社会保障,以及相应的公共服务,他们基本上游离于社会的“安全网”之外,享受不到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丧失了自身发展的机会,连他们的子女也享受不到教育福利这个基本的社会保障,不能与城市孩子享受同等的教育机会。

1.2.5.制度性排斥。

主要表现为体制性排斥、规范性排斥和执行性排斥等三种类型。

体制性排斥最主要的是通过户籍身分的差异而表现出农民工在体制待遇上与市民的巨大落差,国家对农民工和正式职工在社会保障体制上是“双轨制”,实行的是差别对等,在政策法规条文中明显存在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的限制和规定,保障农民工合法权利的法规和政策没有得到有效贯彻,存在落实过程中的“漏洞”,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体现。

1.2.6.非制度性排斥。

一是竞争性排斥,即部分打工者为了维护其自我利益,以地缘和血缘关系等初级关系为基础形成帮派系,对初级关系范围以外的打工者加以排斥,以获得某种就业机会或确保现有的职位。

二是强权性排斥,即某些农民工的初级关系与某些部门和领域的权力关系结合,强化了对其他农民工的排斥状况。

1.2.7.居住空间排斥。

城市社区中,富人居住区和穷人居住区形成隔离的对立格局,这种明显直观的空间排斥反映着阶层隔离,两个不同的阶层在突显和侵害孤立之中形成恶性循环,这种空间上的区隔也会影响各种权力或社会资源的获取。

1.2.8.利益排斥。

城市不同利益集团“对资源和社会机会有着不同的权利和支配,”为了维护这种独特的权利和支配权,会“通过一系列的机制生成和维护社会分化。

”以及“试图运用各种已有的权力,资源排斥着其他竞争集团,以免对自身利益造成损害。

” 1.2.9.主流意识和文化排斥。

“城市的强势文明对弱势的乡土文明的歧视”和偏见,使得农民工始终处于游离的边缘化状态,他们被迫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接受着来自不同层面的歧视,无法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从而融进城市主流群体之中。

1.3.农民工社会排斥的成因关于农民工社会排斥的成因,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释和归因:1.3.1.制度因素。

户籍管理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是造成对农民工城市就业和社会保障排斥的重要制度性根源。

此外,由户籍制度衍生出来的二元教育制度,二元公共投入制度以及组织和用人制度、土地制度也是体制性排斥的重要原因之一。

1.3.2.非制度因素。

表现在:纵向积累方面,指出农民创造的社会业绩与他们社会地位的累积出现了断裂,使得农民工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难以改变,另外计划经济时代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社会发展需求从而将农民工群体排斥在外;非制度性横向传递方面,城市居民因城市的优势地位而产生的优越感和固有的偏见与歧视,以及城市主流媒体在宣传和传播乡土文明之时强化了城市文明对乡土文明的歧视的误导,农民工的社会心理和网络关系排斥便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1.3.3.自身主观因素。

农民工由于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尊重”,缺乏自信心,自身专业技能较低,维权意识和能力淡泊,教育水平低而使自己在竞争时处于个体主动排斥地位,另外是城市居民根深蒂固的社会心理和自身优越感造成农民工被动排斥的局面。

1.3.4.文化因素。

传统的层级观念和计划经济下长时期的城乡对立和分割管理思想造成了城市农民工在城市中成为被排斥的对象,这种维度提示了农民工社会排斥的文化心理因素。

1.3.5.认同因素。

农民工对二元户籍管理制度、二元就业制度、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的认同,以及土地保障的影响加上农民工的社会网络及与市民互动的局限造成农民工群体被动地接受社会排斥。

1.4.农民工社会排斥的影响与后果1.4.1.综合效应论。

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实质上是社会公正和社会正义失衡问题,破坏了社会平等原则,违背了社会正义原则和社会发展目标,是社会和谐的“绊脚石”,它会使社会成员和阶层之间的差距拉大,会激化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的整合、良性运行和谐调发展,社会排斥使得农民工群体长期处于游离于城市主流社会之外同时造成群体认同危机的边缘化状态,各种社会排斥之间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加大社会风险。

1.4.2.社会权利受损论。

社会排斥使得农民工处于韩佳宏: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研究综述社会边缘位置,从而散失了本应享有的各项社会权利,如就业权、劳动权和经济权利,会造成普遍的不满情绪,影响社会稳定并最终危及社会整体利益。

1.4.3.社会越轨论。

社会排斥使得农民工群体更加处于弱势状态,产生对立与冲突,导致青年农民工行为失范特别是违法犯罪性的越轨行为,成为威胁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

1.4.4.自我影响和结构强化论。

农民工群体对体制性社会排斥采取接受的态度后,导致了他们城市社会保障意识的缺失,从而强化了社会结构和惯习的延续。

1.4.5.累积再生论。

社会排斥使得农民工边缘化地位再生产,表现在代内和代际。

在代内,经济上的排斥也会造成其他诸多方面的排斥。

同时农民工的这种“弱势”地位还会传递给他们的子女,影响他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积累,从而继续处于弱势地位,发展能力更加弱化,形成农民工弱势群体处于多重的社会弱势状态,更加使社会陷入对抗排斥的“马太效应”的“怪圈”之中。

1.5.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的解决对策学者们针对不同的社会排斥形式提出了多维的解决方案:1.5.1.制度解决方案。

主张将实现农民工的国民待遇及各项权益纳入到制度和法律的轨道上来。

第一,制度上要取消现有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消除二元分割体制,实行城乡一体化的户籍制度,从根本上消除农民工社会排斥存在的体制性根源;改革二元就业制度和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与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劳动用工制度,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规范劳动关系,完善劳动监察制度,保障农民工的各项社会权利;第二,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取消不合理限制,保证各种法律法规的有效贯彻落实;第三,补偿性政策和发展性政策结合,要将建立农民工最需要的各种保障政策和保证农民工及其子女享有教育福利的政策统一起来。

1.5.2.社团组织途径。

农民工群体的自组织和其他社团组织的力量有机结合,将农民工群体力量捏合起来形成一股“合力”,建立起农民工自己的合法的劳工组织,以群体力量在“博弈”中合法地维护自身利益,从而改变自身待遇和命运。

1.5.3.自我革命和文化认同解决途径。

农民工要创新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摆正心态接受城市文明,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融入城市生活;市民也要对农民工重新定位,抛弃等级观念和偏见,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农民工,实现社会交往的良性互动和情感上的融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