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三章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第三章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战国错金银采桑宴乐攻战纹铜壶及纹饰展开,成都市出 土。是连环画的和装饰画的肇端。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3、其作品包含本民族基本精神
印度《吠陀》、《佛经》 希伯来《旧约全书》、《新约全书》 希腊《理想国》、《形而上学》 波斯《古圣书》等先哲典籍
一、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化变革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是为东 周。 前段因鲁史《春秋》记载而得名“春秋”( 前770——前481) 后段因列国争战而称“战国”(前481— —前221)
三晋是春秋战国时代中原逐鹿以谋取霸主地位的必争之
地。董说(yue,明代)《七国考》:“韩,天下之咽喉; 魏,天下之胸腹。”因此三晋是春秋战国时代中原逐鹿 的必争之地,纵横家应运而生,司马迁说:“三晋多权 变之士,夫言纵横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其中最 著名的有苏秦、公孙衍、张仪等人,他们当时“一怒而 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是当时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 物。
卡尔· 西奥多· 雅斯贝尔斯(1883 年2月23日—1969年2月26日),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 精神病学家。雅斯贝尔斯主要在 探讨内在自我的现象学描述,及 自我分析及自我考察等问题。他 强调每个人存在的独特和自由性。 雅斯贝尔斯有一个很著名的命题 ———“轴心时代”。
特征
1、出现专门的知识“圣贤”。
中国:孔子、老子、墨子等 印度:优波尼沙、佛陀等 波斯:琐罗亚士德等 巴勒斯坦:以利亚、以赛亚、耶利米、第二赛亚等 希腊:荷马、苏格拉底、柏拉图、修昔底德等
2、 “人类意识”首次觉醒 “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
巴勒斯坦和希腊开始奠定,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 着在这种基础上”人类其后的几千年文明发展历程, 只不过是向轴心时代核心精神的不断“复兴”。
鲁文化以周文化为主、以东夷文化为辅。经济上重农;
政治上强调周的宗法制度,主张“尊尊而亲亲”;文 化上,取“变其俗,革其礼”的方针,用周文化改造 土著文化。鲁国得到的西周礼器文物典籍甚多,有 “周礼尽在鲁”之说,鲁又有重礼的传统,所以孔子 和儒家产生于鲁,乃势所必然。 鲁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
极大地促进了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融合,中华文化因 而获得更加蓬勃的生机。
其他如魏人吴起、尉缭,赵将廉颇、赵奢等,都是兵家
的重要人物。
秦文化
秦先世为西戎的嬴姓部落,不与中原会盟,各国以夷狄
视之。西周中叶受封为附庸;东周初,因救驾之功,周 平王封其为诸侯,并把周族聚居地丰、岐等处赐予秦人。
秦民风坚韧强悍,勇于进取,务实高效,功利主义鲜明。
齐鲁文化
一、周文化和东夷文化在接触过程中,造成两种风格迥
异的文化体系:齐文化和鲁文化。 齐文化以东夷文化为主、以周文化为辅。经济上“重 农”,又“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政治上,不尚 “尊尊而亲亲”的宗法原则,而是“举贤而尚功”;文 化上,主张宽松自由,兼容并包,“因其俗,简其礼”。 最终成为一种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 包容性的功利型文化传统。
工艺方面的成就为青铜冶铸,丝织和髹漆。
楚文化巧夺天工的工艺,主要有青铜器、漆器、丝织、帛
画等。 荆楚艺术保留和延续了原始宗教的氛围,保留和延续了人类 童年期的炽热情感和天真气息,同时吸收了中原传入的发达 文化和工艺。它比中原艺术保留了更多原始文化和商文化的 遗迹,又绝无殷商艺术的恐怖、威慑和周代艺术的理智、秩 序,无论是工艺、绘画还是文学,想象总是丰富多彩,情感 总是鲜明炽热。 楚人有独特的风俗。
春 秋 战 国 势 力 图
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 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折时期?
经济方面:由于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迅速提高,井
田制瓦解,出现了封建制的生产方式,形成地主阶级和 农民阶级,出现了独立经营的手工业者和商人。 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征伐自诸侯”,世卿世禄制 被军功制取代,„„以分封制、宗法制为主要内容的奴 隶社会政治制度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取代。
其次,齐鲁文化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
了巨大的影响。汉初崇尚的黄老之学来自齐鲁文化。齐鲁 霸王之道,逐渐合成为“汉家制度”。刘向说,齐国尊贤 先疏后亲,先义后仁也,此霸者之迹也。鲁国亲亲者先内 后外,先仁后义也,此王者之迹也。故鲁有王迹者仁厚也, 齐有霸迹者武政也。汉朝统治者合而用之,对此后历代统 治者的治国方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明有效,因其封建制的传统并不深厚,所以变法改革的阻 力相对较小。大批非秦籍的人才如百里奚、西乞术、孟明视、 商鞅、张仪、公孙衍、白起、吕不韦、尉缭、王翦、李斯、 蒙恬等都为秦国的强大作出了贡献。
秦文化以功利追求、法纪严明、实绩恢宏著称,不以
文学悠游,哲理创建见长。所谓“秦国之俗,贪狼强 力,寡义而趋利”。
龙凤虎纹绣,1982年湖 北荆州马山1号墓出土。 图案长29.5厘米,宽21 厘米,由龙、凤、虎、 虬四种动物组成,中间 是一只凤鸟,双翅张开, 脚踏虬;另一侧是斑斓 猛虎,张牙舞爪朝前方 奔逐龙,龙作抵御状。 图案色彩鲜艳,绣工精 细。
凤纹
凤鸟纹
龙纹
塔 形 纹 锦
镜衣 田猎纹丝带
人物龙凤帛画,战国之物。长 31、宽22.5厘米,1949年长沙 陈家大山楚墓出土。
贵人和的道德型文化传统。
二、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上,齐鲁文化曾产生巨大的作
用和影响。 首先,齐鲁文化的出现,打破了镐京在文化上的垄断。古 代文化中心由西而东转移。战国时期,齐国一直是东方的 大国,统治者又重视文化发展,设立稷下学宫,“招致天 下贤士”,成为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 战国以后,儒学更广泛的传播,促进了百家争鸣。仅在先 秦时期,齐鲁地区就产生了管子、晏子、孙武、墨子、孟 子、庄子、邹衍、孙膑、吴起等文化伟人。这在世界文明 史上也是罕见的。反映了齐鲁文化是当时最先进的文化, 齐鲁之地是当时中国文化最发达的地区。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于前302年毅然决定仿效北方游牧民族,把“博
衣大带”的华夏服饰改为上衣下袴的“胡服”;废除传 统的车战和步战,改用“骑射”。
这一改革成效显著,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
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
武灵王以开放的文化观为指导,从服饰、战法改革入手,
与这个变乱的社会一道被抛弃于动荡之中的是思想的世界。…在这一 思想分裂的时代,人类才真的开始不完全依赖幻想的神明和自在的真
理,而运用自己的理性…… (葛兆光)
三、先秦时代的区域文化
先秦时期最重要的地域文化有: 齐鲁文化:姜太公封齐侯;周公长子伯禽封于鲁。今都
属山东。 三晋文化: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改名晋。 秦文化:陕西宝鸡、关中一带,受封最晚。 楚文化:长江中游,包括今河南、湖北、湖南、江西、 安徽等地区,面积最大。 吴越文化:今浙江、江苏南部地区。 巴蜀文化:今四川、重庆地区。
农业、水利、畜牧业发达,善养马相马,伯乐、九方
皋都是秦人。医药也较发达。秦以小篆为统一文字, 喜刻石,留下了今存最早的刻石文字—石鼓文。
楚文化
商周之际,芈(mǐ)姓荆人鬻熊立国于今湖北荆山一带,其重
孙熊绎周成王时被封,立“楚”为国号。其创造的文化成为 华夏文化幽丽清奇的南支。
崇凤、拜火、尚东、尊左、尚赤是其表面的特点。“信巫鬼,
重淫祀”是其显著的文化特色。这一点似保存了殷商时期的 文化传统,与当时各国文化大异其趣。
长于幻想玄思是其另一个明显特色。哲学上以虚无为取向。
文学艺术上以浪漫华彩为尚。
楚地是道家的发祥地。老子、庄子都是楚人。 庄子的散文和屈原的楚辞是楚文化瑰丽神奇、惊采绝艳的文
学代表。33篇《庄子》以其幽远的意境,奇特的想象,变幻 莫测的章法,汪洋恣肆的文笔,成为浪漫主义的经典之作。 屈原诗歌高洁的品格,炽烈的情感,驰骋的想象,宏阔的结 构和一咏三叹的节奏,开创了独领风骚的楚辞文体,留给后 世永久效法的楷模。
虎座飞鸟
战国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钟架长748厘米,高 265厘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 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 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
春秋中期,1923年出土于新郑郑公大墓。现藏河 南博物院,被认为是时代精神开始变革的象征。
青铜盘龙纹尊, 1978年湖北随县 曾侯乙墓出土。
第三章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 认为,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公元前800年到前 2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这一时期,世界的几大文明同时进入理性思 维时期,出现了专门的知识圣贤。他们所创制的 精神文化范式,决定其后各自民族的文化走向。 这时形成的核心精神,在后来的几千年里不断复 兴。那时的先哲们都创作出了包蕴该民族基本精 神的文化元典,又称元典时代。
专注于耕战、攻伐、垦荒、开塞、徕民、重本、抑末等 与国计民生直接相关的问题,以最适用有效的手段调集 资源、富国强兵,不屑于仁义礼乐的讲究,更无意于思 辨、玄想。对人伦关系的道德要求,也远远不如东方各 国那样严格。雍容纡徐的儒家文化难以立足,而励精图 治的法家学说在此得到充分的实践并终成正果。
秦国没有严格的宗法制度,公室强大、私族卑弱,社会结构
一、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
3、兼并战争和商品经济使得文化传播和交流
的速度加快。 4、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
二、百家争鸣
十家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
杂、农、小说家。
孔丘…对于夏、商、周这三个大时代的历史、文化作了反思。…由反思 中得出一些理论,这些理论就成为他的“道”的内容。 “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总的特点。…孔丘讲“仁”是对人的反思。这 种反思是人类精神的自觉。可能只是初步的自觉,但有自觉和没有自觉, 有很大的差别。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