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归因(1)
二维归因模型:行为成败决定因素 —————————————————————————— 稳定性 内部 外部 —————————————————————————— 稳定 能力 任务难度 不稳定 努力 运气
——————————————————————————
内部的 三 维 度
外部的
稳定的 不可控的
不稳的 可控的 努力
德西效应拓展意义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学者们认为将动机分为内 部和外部不足以揭示行为激起和调节的本质特征。而真 正影响行为自我激发和调节的是人们对行为的自主性或 控制性的意识。 自主性是指自主选择行为和承担行为责任的程度; 控制性是指在某种压力下做出特定行为的程度。 奖励就是一种社会控制手段,限制了人的行为自主 性。若在奖励的同时给予正反馈(能力肯定等),效应 会变得复杂:既可引起内部动机下降,也可推高或维持内 部动机水平。这与个体的需要水平和自我意识等因素有关 。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 相信某些因素控制着他们的生活,这些因素 便是他们的控制点。它们可能是内部的,也 可能是外部的。对于成就高的人来说,其控 制点往往是内部的。
内部控制点 强烈倾向于将人生中各种积极或消极事件看作是自 己个人行为的结果,因此这些事件处于人的主动控 制之下。
外部控制点 强烈倾向于将人生中各种积极或消极事件看作与自 己个人的行为无关,因此这些事件是个人无法控制的。
如何矫正习得性无助感 习得性无助感是后天所得,通过归因训练可以得到有效预 防和矫正。
预防和矫正主要原则: 第一,将注意力放在个人努力的重要性上,而不去注意那 些较难控制或根本不能控制的环境因素上; 第二,失败时避免做低能力的归因。
容易 效 率 水 平 一般程度
困难 低 动机 活动任务 高
一则趣闻
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 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 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 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 个办法——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 越大,谁得到的奖励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 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 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 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 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 “不 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 吵 闹了。
二 归因
1、什么是归因? 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判断或指出 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在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中,人们对学习成绩和 运动成绩的正确归因,是激励自己积极主动地学 习、训练并不断进步的重要条件。
2、 归因理论
(1 )、海德归因理论
海德是最早研究归因理论的心理学家。 海德认 为,一个人的行为必有原因,其原因或者决定 于外界环境,或者决定于主观条件。
一 动机
3、动机的作用 始发作用 指向或选择作用 强化作用
一 动机
4、动机与需要的关系 动机是需要的动态表现,需要处于静态时 则不成为动机。
一 动机
5、活动动机对活动效果的影响
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有利于活动效率; 简单的活动任务需较高的动机水平; 复杂的任务需较低的动机水平;
耶基斯-多德森法则
德西效应
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 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减低工作动机。 此时,动机强度会变成两者之差。人们把这种规律称为 德西效应。 实验证明,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即内感报酬),如 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外加报酬),反而会减少这项活 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 即: 奖励会产生使内部动机削弱的效应
一个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德西1971年做了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实 验:他让大学生做被试,在实验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难题。 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所有的被试都无奖励;第二 阶段,将被试分为两组,实验组的被试完成一个难题可得 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被试跟第一阶段相同,无报 酬;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两组被试可以在原地自由活 动。观察指标:两组被试是否在休息时间继续去解题作为 喜爱这项活动的程度指标。 结果发现,无奖励组的学生比奖励组的学生花更多的 休息时间去解题。这说明:奖励组对解题的兴趣衰减快, 而无奖励组在进入第三阶段后,仍对解题保持了较大的兴 趣。
一 动机
1、 什么是动机? 发动并维持活动的倾向或意向; 或者说: 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
动机概念三要素: 内在起因(本能、需要、驱力等) 外在诱因(目标、奖赏、利益等) 中介调节作用(自我调节)
一 动机
2、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来源于主观内部的原因。内部动机以 生物性需要为基础,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能力, 实现自我价值,体验快乐和成功满足感。形成一 种内部奖励,对人祈祷激发的作用。 外部动机:来源于客观外部的原因。以社会学需 要为基础,通过活动获得相应的外部奖励或避免 惩罚以满足自己的社会学需要。它是汲取外部力 量的动机,是从外部对行为的驱动。
有习得性无助感问题的人具有下列特征 (1)对一项活动坚持的时间短,退出的时间早,甚至根本 不尝试参与该项活动; (2)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而不是归因于缺乏努力; (3)将自己看作是不断的失败者; (4)不觉得进行更多的努力可导致成功; (5)认为运气或任务较容易是成功的原因; (6)不愿冒失败的风险,这就使其在学习新技能的环境中感 觉不快; (7)对成功感到无法控制,将失败看作是在自己的控制范围 之外的事。
(3)、 归于可控因素还是不可控因素 可控性(controllability)指归因时对原因是否可以控制 或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控制的认识。 “可控”因素指经过努力可凭主观意志控制的因素, 如比赛前的准备活动的强度与时间,反之为“不可控” 因素,如抽签、天气、观众、裁判等。 运动员在成功后归因于自身努力,就属于可控性归 因;归因于运气,则属于不可控性归因。
4、归因方式对行为的影响
思考:归因方式对行为有何影响?
积极的归因模式
成功 能力和努力 自尊、自豪,增强成功
期望
趋向成就任务
失败
缺少努力
期望
内疚,维持较高的成就
增强坚持性,趋向成就任务
消极的归因模式
成功 运气
期望
不在乎,很少增强对成功的
缺乏趋向成就任务的倾向
失败
缺乏能力
羞愧、无能感、沮丧,降 缺少坚持性,回
2、 结合所学内容分析下列实验
“习得性无助”实验
动物实验——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赛里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 时 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 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 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 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 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 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2 )、 维纳归因理论
维纳等人认为,人们对成功与失败的解释是 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能力高低、任务难易、 努力大小和幸运与否。
Hale Waihona Puke 这四个方面构成了两个维度:内控性和外控 性。这就是最初的归因模型。
人们把成功或失败归于何种因素,对情绪体验和今后工作的积 极性有重要影响,能力、努力、运气和任务难度是个体分析工 作成败的主要原因。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指人在最初的某个情 境 中获得无助感,那么在以后的情境中仍不能从这种关系中摆 脱出来,从而将无助感扩散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这种扩散 了的无助感会导致个体的抑郁并对生活不抱希望。在这种感 受的控制下,个体会由于认为自己无能为力而不做任何努力 和尝试。 或者说“习得性无助”即是“甚至没有尝试就放弃了”。
低对成功的期望 避成就任务
成功归结为能力 失败归结为缺乏努力、运气等。
归因
内部 自责 生气 这次失败,下次还失败
失
外部 稳定 不稳定
败
归 因 成
这次失败,下次可能不会失败
内部
外部 稳定
自豪
庆幸、感激 这次成功,下次还成功
功
内部 不稳定 外部
这次成功,下次还会成功
这次成功,下次不会成功
课堂讨论
1、分析一下他们的归因方式
大学生实验 赛里格曼把大学生分为三组: 让第一组学生听一种噪音, 这 组学生无论如何也不能使噪音停止。 第二组学生也听这种 噪音, 不过他们通过努力可以使噪音停止。第三组是对照, 不给受试者听噪音。 当受试者在各自的条件下进行一段实 验之后, 即令受试者进行另外一种实验: 实验装置是一只 “手指穿梭箱”, 当受试者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一侧时, 就会 听到一种强烈的噪音, 放在另一侧时,就听不到这种噪音。 在原来的实验中, 能通过努力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 以及未 听噪音的对照组受试者, 他们在 “穿梭箱” 的实验中, 学会 了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 使噪音停止, 而第一组受试者, 也就是说在原来的实验中无论怎样努力,不能使噪音停止的 受试者, 他们的手指仍然停留在原处, 听任刺耳的噪音响下 去, 却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
运动成绩与控制点
高水平的、获得更多成功的运动员往往从内部(能力和 努力)来解释比赛成绩。稳定的运动成绩与运动员的归 因有密切联系。 高内部控制点的运动员倾向于认为他们的运动成绩取决 于自己能够控制的因素,如努力程度、技能水平、注意 范围等。 外部控制点的运动员倾向于认为裁判、对手、观众等他 们自己无法控制的一些因素对他们成绩有更大的影响。 总是取胜的运动员,往往进行能力归因。 不断失败的运 动员往往认为自己缺乏能力,这种归因意味着将来成功 的机会更小。
稳定的 不可控的 任务难度
不稳的 不可控的 运气好坏
四因素
能力
3、 归因方向
(1)、 归因于内在因素还是外在因素 内外源(internal/external orientation) 也称控 制点(locus of control), 指归因时对行为结果是 由内因引起还是由外因引起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