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设备点检及其实施要点

现代设备点检及其实施要点


重庆宜化设备点检制度要求
2 设备及点检分类 2.1 各事业部的设备按重要程度分为三类,A类为对系统 生产影响大,价值在20万元以上,或者功率在200kw以 上,出现故障将造成系统停车或减量的设备;B类为对系 统生产影响较大,或功率在90kw以上,出现故障将造成 系统减量的设备;C为除开A、B类设备外,对生产有影 响的运转设备。 2.2 A、B类设备事业部设备总监每周点检二次,分管设 备主任每天点检一次。A、B、C类设备运行包机人员每 二小时点检一次,A类设备包机维修人员每天点检二次, B、C类设备包机维修人员每天点检一次。
3.专业(职)点检人员的职责
⑴ 编制设备点检管理四大标准及设备点检计划; ⑵ 按点检计划认真进行点检作业,并进行认真记录; ⑶ 对操作人员进行日常点检业务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⑷ 发现设备异常时,将情况记入隐患台帐中,并及时安 排进行处理; ⑸ 编制设备修理项目计划表,并列出检修工作计划; ⑹ 编制设备维修费用的预算计划并合理使用; ⑺ 编制设备维修资材需用计划及做好领用等准备工作;
五、现场设备点检管理
①保持设备的外观整洁性; ②保持设备的结构完整性;
③保持设备的性能和精度;
④保持设备的自动化程度。
1.点检管理现场的五大任务
⑴保证设备“四保持” ⑵按计划修理,保证设备正常运转; ⑶降低设备故障率和降低设备维修费用; ⑷创建文明班组,创造良好的现场工作环境和氛围; ⑸确保安全第一,实现设备事故为零。
连接松动、电流、电压。
电动机点检表
合成循环机点检表
热电风机点检表
联碱真空泵点检表
能源水泵点检表
能源高压风机点检表
制盐循环泵点检表
制盐 离心 机等 点检表
定法
⑶点检方法
①用视、听、触、嗅、味觉为基本方法的“五感点 检法”; ②借助于简单仪器,工具进行测量; ③用专用仪器进行精密点检测量。
------班组是点检的实施主体。
(二)各级点检管理机构的管理职责
1. 公司设备检修部的职责 设备检修部是设备点检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点
检工作的推进,点检人员的培训,点检工作规章制度 的制订与修改,点检与维护检修工作的指导、监督与 检查,点检业绩的考核等。
2.事业部的职责
⑴贯彻、执行公司设备点检工作的规章制度,制定本单 位设备点检工作的规章制度。 ⑵监督、检查、考核各工段设备点检工作开展情况,并 监督、检查、考核设备维护检修的工作情况。 ⑶审定本单位各工段编制的设备点检工作标准。 ⑷组织本单位设备点检业务培训和业务考试工作。 ⑸对本单位设备的设备事故、故障停机率,设备维修费 用计划指标的完成情况及杜绝发生特大、重大设备事故 负责。
四、点检作业实施前的基础工作
-------点检的准备
1.划分点检区域 2.确定点检对象设备 3.对设备进行“五定” 4.编制点检“四大标准” 5.制订点检计划 6.编制点检路线图 7.编制点检检查表
用符号将点检结果记录在 点检检查表的状态栏内, 作为编制维修计划的依据。
1、点检区域划分原则
①以开展点检作业方便,点检作业路线最短,点检作业 中的辅助时间最少为主; ②有利于开展设备管理业务,计划修理量、备件更换量 适中,点检作业区域不宜划分过大或过小,应有利于点 检横向关系的协调; ③对维修费用预算承包,核算维修成本要方便。
⑵工作体系
设备管理 点检实施
9.点检工作主要抓的五大要素
⑴紧固; ⑵清扫; ⑶给油脂; ⑷备品备件管理; ⑸按计划修理。
二、点检标准
在点检标准中,详细规定了点检作业的基本事 项,使所有的检查点都做到了“五定”。
点检标准包括通用标准和专用标准两类。 1.点检标准的作用
点检标准是对设备进行预防性检查的依据,是 编制点检计划的基础。
开展自主维修活动的关键要抓住“改变操作 者的观念”、“提升操作者的技能”和“追求效率最 大化”三个要素,并使现场设备的维护保养和小 修理成为操作人员的自觉行为。
4.做好现场点检工作的要点
⑴落实五定 ⑵抓住重点 ⑶严格标准 ⑷明确流程 ⑸积极处理 ⑹强化责任
六、点检的目标:零故障工程
点检管理中的零概念,如: 零故障;零库存;零泄漏;零污染; 零损害;零废品;零等待;零缺陷; 零事故;零停机;零影响;零投诉……
2.现场“6S”活动的开展
6S是指对生产现场各生产要素所处状 态不断进行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 全和提高素养的活动,是现场设备点检管 理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
3.开展自主维修活动
开展自主维修活动,使生产现场操作人员熟 悉设备构造和性能,不但会正确操作,而且会维 护保养,会诊断故障,会处理小故障。
是设备点检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
A、日常点检
-------点检的基础
1)日常点检的作用 ⑴通过日常点检检查,及时发现设备的异常现象, 消除隐患,防止设备劣化的扩大和延伸。 ⑵通过日常点检维护,保证设备经常处于最佳状态 下工作,延缓设备的劣化。 ⑶提高生产操作人员爱护设备的热情和关心设备的 程度。
2)日常点检活动的基本工作
定人
⑺点检分工
①操作点检——由岗位操作工承担 ②维护点检——由维修工(设备、电仪)承担 ③专业点检——由设备技术员承担
三、点检作业的组织体系
(一)点检管理机构的设置
企业管理活动要想顺利开展,必须要有制度约束 和处理机制,为了保证企业点检活动的有效进行,必 须设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与点检管理体系。
专业(职)点检人员的职责
⑻ 收集设备状态信息,进行倾向管理,定量分析和掌 握设备劣化的程度,以及预测设备寿命; ⑼ 参加设备事故(故障)分析和处理,提出设备修复 方案及事故预防措施和改善设备性能的意见; ⑽ 负责设备修理过程的管理工作; ⑾ 负责设备点检资料的收集和保管工作; ⑿ 提供维修记录,进行有关故障、修理、费用等方面 的数据分析,提出改善设备的对策和建议; ⒀ 参与精密点检。
2、确定点检范围的方法
①点检系数法(PM系数法) PM系数与故障停机次数和故障损失费用有直
接关系,该系数越大,则设备的重要性也越大,就 更需要采用点检的方法。 ②设备分级法(分项评分法)
应用ABC管理法,按设备分级的评价标准对设 备进行评价计分,以此综合评定每台设备的重要程 度,再根据设备的重要程度确定点检的范围。
⑴检查——依靠五感(视、听、嗅、味、触)及专业 仪器进行检查; ⑵清扫——地沟、工作现场及各设备的非解体清扫; ⑶加油脂——给油装置的补油和给油部位的加油; ⑷紧固、调整——弹簧、皮带、螺栓、制动器及限位 器等的紧固和调整; ⑸排水——集汽包、储气罐等排水; ⑹小修理——小零件的修理和更换; ⑺ 使用记录——点检内容及检查结果作记录。
3、编制点检路线图
目的:
省时省力
编制原则 :
①承担的全部点检项目应都包括在点检路线内 ②避免点检路线重复,使点检路线最短、时间最省 ③考虑点检作业的安全
4、建立四大标准
-------完善点检管理的规程标准体系
四大标准包括维修技术标准、点检标准、给 油标准和维修作业标准。是对设备进行点检、维 护、修理、技术管理等标
①保证其有效性 ②切实执行 ③持续完善
3.点检标准的主要内容
点检标准以表格的形式对点检对象设备进 行了“五定”。 其主要内容包括 : 定点: 点检部位、点检项目、点检内容; 定法: 点检方法、设备点检状态; 定标: 点检结果的判断基准; 定期: 点检周期; 定人: 确定点检项目由谁实施。
设备点检是一种科学的设备管理方法,是利用 人的感官或仪表、工具,按照“五定”的方法对设 备进行检查,找出设备的异状,发现隐患,掌握设 备故障的初期信息,以便及时采取对策,将故障消 灭在萌芽阶段的一种管理方法。
全系统、全过程
3.点检的目的
通过对设备的检查和诊断,尽早发现不良的 部位,判断并排除不良的因素,进而确定故障修 理的范围、内容,并且编制出精确、合理的备品 备件供应计划和设备维修计划,从而做到“防故 障于未然”,保持设备性能的高度稳定。
为确保设备安全稳定地运行,使设备始终处于受 控状态,应建立适合以点检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体系, 明确管理业务流程和业务分工,实施规范化的点检作 业。
我公司实行三级点检管理体系
第一级:公司级
------设备检修部是公司设备点检主管部门。
第二级:事业部
------事业部是设备点检的责任单位。
第三级:班组级
对设备做到正确使用,精心维护,合理润 滑,及时检修,认真进行有效的点检,实施彻 底的预防维修,及时防止设备劣化,是可以做 到“零故障”管理的。
定点 ⑴点检部位与项目
设备可能发生故障和劣化并且需按点检管理的地 方。
其大分类为“部位”,小分类为“项目”。
⑵点检内容 点检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十大要素 机械设备的点检十大要素: 压力、温度、流量、泄漏、给油脂状况、异音、
振动、磨损或腐蚀 、裂纹或折损、变形或松弛。 电气设备的点检十大要素: 温度、湿度、灰尘、绝缘、异音、异味、氧化、
B、专业点检
-------点检的核心 1)专业点检的主要内容
⑴设备的非解体定期检查; ⑵设备解体检查; ⑶劣化倾向检查; ⑷设备的精度测试及系统的精度检查、调整; ⑸油品的定期成分分析及更换、添加; ⑹零部件更换及劣化部位的修复。
设备检修方案中的主要零部件检查
8.点检的目标及工作体系
⑴目标
效果好 费用少
5.点检管理的实质
按“五定”的方法对设备进行检查和测定, 掌握设备劣化的程度和发展趋势,进而提出防 范措施并及时加以处理,确保设备性能稳定, 达到以最经济的维修费用来完成设备维修的目 的。
从以“修”为主转为以“防”为主 从只管设备使用维修阶段转为设备一生管理 从只抓设备技术管理转为既抓技术管理又抓经济管理 从以时间为基础的维修转为以技术状态为主的维修
6.点检管理的特点
⑴体现了设备管理思想的更新 ⑵实行全员管理 ⑶专职(业)点检人员按区域分工进行管理 ⑷管理职能的重心下移,点检员是管理者 ⑸按照严密的规程标准体系进行管理 ⑹把传统的静态管理推进到动态管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