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学生进行分组学习
重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的重点理念之一。
为了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分组进行合作学习是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一种有效手段。
教师要做好各个小组的组织工作,使教学活动在良好的课堂秩序中进行。
1、教师要搭配好各小组的同学,选好各小组的组长。
可根据同学们的学习情况,按各小组都要有好、中、差的同学来编排小组。
千万不能把好的同学编在一组,差的同学编在另一组。
一般每个小组可设置两名组长,正组长由学习成绩最好的同学当,副组长由组织能力最强的同学当。
即使是后进生,只要他的组织能力强,教师也可任命他为副组长。
2、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一些约定,来形成良好的课堂秩序。
例如,针对有一些学生喜欢抢答,教师可与学生约定:有问题要提问或有见解要发表的同学一定要先举手,经教师同意后才能说。
对于这条约定,开始肯定有一些后进生没有遵守好。
当教师提出问题让同学们讨论时,这些同学往往一下子就随心说出他们的见解。
这时教师可以问同学们:“他们这样做好不好?”当同学们都认为“不好”时,教师继续问:“他们应该怎样做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最后教师可对这些同学积极发言的学习态度作出肯定评价,但要求他们一定要严格遵守事先的约定,虚心地接受同学们给他们提出的富贵意见。
有了一次这样的经历,同学们遵守约定的效果肯定会好很多。
3、教师要多家访,做好家校配合。
每个班级都有个别学生不能很好地改正他们的不良行为。
教师要做好这些同学的转化工作,不仅要深入学生中了解这些学生的动态,而且要经常到这些学生的家里走访,从各方面了解这些学生,找出这些学生形成不良行为的症结,对症下药,得到转化这些学生的有效办法。
教师转化后进生一定要有耐心,一定要让他们从内心感受到教师是在关心他们、爱护他们。
千万不要对他们冷嘲热讽,使他们产生抵触情绪。
4、教师要在课堂上适时地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师对学生在分组讨论中好的行为习惯要及时作出肯定评价,同样对不良行为习惯也要及时作出否定评价,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小组讨论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与小组的其他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顷任务的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自觉倾听小组其他同学见解的习惯,帮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逐步提高总结小组同学的见解的能力等等……。
总之,课堂分组讨论教学成功与否,与教师能否确实做好以上几方面工作密不可分。
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耐心指导学生逐步改变学习方法,尽快让学生适应课堂分组讨论教学,从
而让学生真正达到课程改革制定的目标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