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教学\以生教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的
倾向,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为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改进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探究创新为主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不能只会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消极、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
要从以“教”为主向重“学”的方向发展,要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才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为此我们要不断的探究和钻研新的教学模式。
在2009年9月我受学校的安排接手了高二年级三个理科班的化学教学工作,面对如此繁重的教学工作,我沉思如何才能使我的教学工作轻松些,但同时要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分析了我所接手的三个班的现状,受社会大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影响,相当多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多数是被动学习;自我约束能力很差,管不住自己;好的学习习惯基本没有,不知道怎么学习,学习方法不好。
新形势造成高中化学教学新的层次格局,如果我们还是像以前一样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那么成绩好的学生显然会“吃不饱”,而成绩差的学生却因此会“吃不了”。
因此,针对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学校的实际情况,我决定对他们实行分组教学、以生教生的教学模式。
三个班中其中高二、四班是个重点班,学生的学习习惯及化学基础相对好些,我决定先在这个班实施新的教学模式——分组教学。
一、分组方式
1、自由组合式
自由组合式指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行组合。
这种分组方式主要适合刚刚接手的班级,因为刚刚接手的班级,不能及时全面的了解学生情况。
自由组合时往往水平相差不大的人或者关系较好的容易成为一组,所以很可能出现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强强组合),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分在同一组(弱弱组合),或者性格外向的在一组,性格内向的在一组。
通过一个月的实践这样组合的优缺点便充分体现出来,优点是学生自行组合,同组的同学之间关系较好,便于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帮助。
但缺点更加明显,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均衡,强强组合的小组发言积极,常常得到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因此越学越有趣;相反,弱弱组合的组就可能索然无味,越学越没劲,出现厌学趋势。
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合作讨论学习的仍只是平时活跃的那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还是游离于整个讨论学习过程之外,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
并且对后面的以生教生的工作难以开展。
因此在组合进行一段时间后应对学生进行重新分组。
保证各小组力量均衡,并使学生有机会同别的同学合作,从而使教学过程充满生气和新意。
2、均衡式
均衡式指分组时在充分尊重学生自愿组合的基础上,特别将学生按照学业成绩、能力水平、个性特点、性别比例、家族和社会背景等情况合理搭配,混编成组,以每个组6至8人为宜,并由各组学
生自行选出小组代表。
成员至少有1~2人是成绩较突出的a类学生,2~3人是学习成绩中等的b类学生,2~3人是学习稍有困难的c类学生。
而且组合时要考虑每个成员的特长,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被赋予特定的职责。
如小组长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安排发言等;记录员要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检查员要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确认每位成员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等等。
这些角色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
比如小组长可以是发言员、操作员,记录员也可以是发言员、操作员。
这些角色不是固定的,是会定期轮换的。
经过近一学期的实践,均衡式分组法取得较好的效果,因为组内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个性不同,包含高、中、低不同水平的学生,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协调,相互补充发挥各成员之间的优势,有利于学习任务的完成,从中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当不同层次的角色,引导学习小组各成员之间在这样的氛围中完成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实现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有效的避免学生过早的出现分化。
又因为各小组之间水平相差不大,有利于统一安排学习任务;增强各小组的良性竞争,最终达到整体水平的提高。
但也有一些缺点,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
小组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由于同组内学生成绩差异,部分“学困生”还没有养成预习新课的习惯,独立思考能力较差,在新知识的探讨中,往往没有主动地参
与合作学习;而基础较好且反应快的学生往往不顾“学困生”是否已经明白,就匆匆结束小组合作学习,因此达不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这样就有可能造成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制约了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欲望。
而对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又“吃不了”,使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所以这样的分组方式常常需要合作式分组方法补充。
3、合作式
合作式是指在某些特定的学习内容上,学生打破均衡式的小组分组方式,而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能力及学习条件等因素重新组合,可以组与组之间合作,组成学习大组,也可以打破原有的组合方式,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家庭住址分布等因素重新组合。
合作式分组的优点在于可以弥补均衡式的不足,但这种分组方式只适用于某些特定学习内容。
二、分组教学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小组在课堂上的作用。
授课时针对重、难点,要有步骤、有目标地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习,逐步分层次地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中我发现采用如下的方法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首先选出组长(组长是本小组的核心,是各项活动的组织者),根据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个性不尽相同,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被赋予特定的职责,如“主持人、发言人、记录员、检查员”等角色。
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可让小组成员定期交换分工。
例如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先提出问题(可以是课
前提出也可以是课堂上提出)→学生独立思考→组内组织讨论(形成初步的结论)→组间讨论交流(小组之间互相学习,互相竞争、互相促进的过程)→全班达成共识得出结论→教师评价与小结。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决不能像在传统教学中那样,迫不及待的给出答案,而是要让自己成为学生的“参谋者”、“询问者”,与学生共同参与到问题的探索讨论中去。
在探讨中应该多向学生问问“为什么”,有时可以给出一点信息来引导学生,让他们在解答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到知识、养成良好的习惯。
对于一时“走错”的学生,千万不能全盘否定,而要在充分肯定其思维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问原因、找漏洞,帮助他们“改邪归正”。
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共同促进课堂教学。
尽管存在很多的问题,我相信只要准确理解分组教学的理念,正确掌握分组教学的策略,科学地使用激励性评价机制,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分组教学走入误区,充分发挥好分组教学法的优势,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