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版必修2第七章第五节《宇宙航行》
人教版必修2第七章第五节《宇宙航行》
2.什么力提供物体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引导学生建立近地卫星飞行模型。
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这一基本思路建立行星近地飞行模型,解决飞出地表的最小速度问题,计算出第一宇宙速度并解释其物理意义。
培养学生用物理模型和物理规律规律分析自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宇宙速度
借助动画,使用多媒体对这一过程进行更进一步的定量展示,回顾牛顿猜想,深入探究物体的抛出速度与其在地球周围的运动情况。
杨陵中学
李满峰
咸阳彩虹学校
李金娥
三原南郊中学
何彦军
兴平西郊高级中学
王丽君
汉中
西乡二中
朱忠廷
汉台中学
周嘉铭
勉县一中
方建中
城固一中
李强
汉中中学
付玉艳
南郑中学
张建军
安康
旬阳中学
马文驹
汉滨高中
王世录
平利高中
张忠信
地区
学校
负责人
商洛
镇安中学
陈继平
商洛中学
杨玉良
山阳中学
杨建全
丹凤中学
雷文军
铜川
同官高中
王桂平
铜川一中(新区)
2.用动画展示牛顿的设想过程,展示这一个无法直接实验的理想化抛体实验。
观看抛体实验和牛顿猜想动画,分析牛顿卫星猜想的可能性与其所忽略的客观次要因素。
引导学生去理解科学假设与合理外推在科学实验中的巨大作用,引导学生去思考生活发现自然世界处处相连的物理规律。
理论推演
1.飞出地表最小速度v:启发学生认识平抛运动和圆周运动的切合点:抛体运动的最大速度就是物体飞出地球最小速度v。
分析:我们每个人都有探索宇宙的梦想。虽然我们没有像女巫飞天扫帚一样的神奇工具,没有像超人一样的神奇力量,但是我们有比它们更加强大的力量——我们人类与众不同的思维——无所不能的力量。
图片展示东西方人观念中的飞天梦想,激引起学生多如何飞上天空进行猜想。
卫星猜想
1.抛物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落地点的变化,落地点为什么会变化?
九、板书设计
一、牛顿猜想
1.科学理论依据分析
2.理想条件过程分析
二、最小速度
1.近地卫星环绕模型
2.最小速度计算
三、宇宙速度
1.三个宇宙速度
2.宇宙速度的物理意义
四、梦想成真
备注:字体统一为宋体、小四号、1.5倍行距,教师可根据所写内容自行调整表格宽度。
2.独创性声明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宇宙航行教学设计是我个人所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其中已经注明的引用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个人和教育机构已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材料和研究成果。
签名:屈家宽日期:(公章)
是否
推荐为优秀教学设计
单位推荐意见:
推荐人:日期:
(公章)
3.基地学校“教学设计”培训负责人名单
地区
学校
负责人
西安
西北大附中
文晓琴
铁一中合作学校
刘亚妮
铁一中
任屹东
师大附中
倪如俊
西安中学
张永强
西电附中
宁蒲
交大附中
朱亚锋
高新三中
韩刚
宝鸡
宝鸡中学
冯新华
凤翔中学
宋琪
陇县中学
袁小军
咸阳
教学过程较为完整,针对大多数学生飞天的梦想与飞天的猜想,从生活经验到科学猜想、从科学猜想到理论推演,层层深入推导第一宇宙速度,认识了三个宇宙速度,介绍了航天发展史上的大事件。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构建物理模型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的激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一教学目标基本完成。但是现代卫星科学技术知识涉及较少,有待进一步深入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世界航天史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现状的介绍,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的激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三个宇宙速度的物理意义。
2.教学难点: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图1,神奇的扫帚,女巫借助神奇的工具完成飞的梦想;图2,超自然的力量,想想自己像超人一样具有神奇的力量,然后遨游太空。图3,天空的主人,我们的传统思想,人活着妖怪修炼成仙,然后就可以在天空上自由飞翔。图4,纸飞机,它承载了我们每个人飞的梦想,可是他能带你飞出地球遨游宇宙么?
刘学福
铜川一中(北区)
王金全
渭南
澄城中学
习生元
尧山中学
董新庄
瑞泉中学
曹长团
杜桥中学
杨森旺
象山中学
马圣平
合阳中学
马根福
榆林
神木中学
张亚坤
榆林中学
李宏飞
佳县中学
刘尚文
神木七中
刘雪松
绥德中学
高维新
延安
洛川中学
高丽莉
志丹高中
胡书胜
富县高级中学
张建新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曲线运动》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学习,已经具备了推导第一宇宙速度的知识基础;通过《行星运动》一节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宇宙空间的基本构想,有了离开地球更深层次探索宇宙的渴望。
三、教学资源与策略
充分利用多媒体动画和课件、课堂小实验、学生生活小常识,将教学活动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品德三维一体的全面发展。学生已学过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等基本理论,具备了解决问题的基本工具。本节课的难点在于由地上向天上的过渡,因此课堂中通过设疑→思考→启发→引导这样一条主线,激发鼓励学生的大胆思考、积极参与,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分析推导第一宇宙速度,完成由知识向应用的过渡,完成有科学猜想到科学演绎的过渡,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探索的精神。
根据教师图片所展示的过程,借助天体运动引力与向心力关系的知识,思考分析抛出速度与卫星运动轨道的关系。
分析三个宇宙速度存在的必然性,引导学认识并总结其物理意义
梦想成真
展示阿姆斯特朗登月足迹,播放神舟五号升空的模拟视频视频,展示嫦娥一号卫星的登月图片……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事故
观看视频和图片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航天事业,培养学习者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努力学习、振兴中华、英勇无惧的使命感。
七、教学评价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科技息息相关,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本节采用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层层深入进行教学改变了以前学生被动获得知识的方式,变为学生通过在老师的指导下互相合作交流主动获得知识。结论的得出是学生自己努力的结果,既突出了自主学习,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成就感,起到了积极作用。
八、教学反思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原理,能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知识分析推导第一宇宙速度;了解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宇宙速度,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物理意义;简单了解航天发展史,知道人类航天史上的大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牛顿“卫星猜想”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能力;通过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练习,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构建物理模型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题名称(教材版本、模块和单元名称)人教版必修2第七章第五节《宇宙航行》
姓名
屈家宽
单位
陕西省商洛中学
课型
(如听说课、阅读课等)
新课
课时
1
教学对象
高一新生
是否采用多媒体
采用多媒体课件和动画
一、教材分析
《宇宙航行》是人教版必修2第七章第五节,讲述了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牛顿猜想,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知识推导了第一宇宙速度,并介绍了第二、第三宇宙速度,随后的航天史介绍是人类认识探索自然的见证,体现了知识的力量,是学生学习了解现代科技知识的一个极好素材。本节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天体物理问题的理论基础,学生通过对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的了解,也将潜移默化地产生对航天科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