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析分离法
亲和色谱
聚焦色谱
按实验技术分类 低压(小于0.5 Mpa) 中压 (0.5-5 Mpa) 高压 (5-40 Mpa) 电泳 (溶质在电场中移动)
根据固定相形状分类 柱层析、纸层析、薄层层析 根据流动相分类 气相层析、液相层析、超临界流体层析
按制备规格
⑴分析色谱(10mg) ⑵半制备色谱(10-50mg) ⑶制备色谱(0.1-1g) ⑷工业生产规模色谱(>20g/d)
层析材料的准备: 装柱前用溶剂平衡 凝胶层析材料:溶胀 吸附剂:加热或酸处理 离子交换剂::酸碱处理
在用溶剂平衡时,先使材料沉淀,用倾 泻法除去悬浮的细颗粒,否则由于细颗粒 的堵塞,溶剂的流速将显著降低。
装柱
调糊:50%(缓冲液+介质)
一次连续加入悬胶液,避免分层 打开出口阀:层析剂沉降
梯度洗脱
0.7 0.6 0.6 0.5
Protein( mg/ml)
Protein NaCl 0.5 0.4 0.3 0.2 0.1 0 0 40 80 120
Volume (ml)
0.4 0.3 0.2 0.1 0 160 200 240
NaCl (mol/L)
部分收集
部分收集器:使每管按预定时间或滴数收集 流出液,然后自动移位,下一管再继续收 集。每一部分的蛋白质或核酸的含量可以 让流出液通过一个流动小室测定其280 nm或 260 nm的光吸收来进行连续监测。
纤维素
β -1,4 相连的D-G线性天然高聚物 (1)亲水 (2)微晶与无定型两部分组成,缺乏孔度
应用:离子交换分离蛋白质介质
聚丙烯酰胺
性质: (1)丙烯酰胺与交联剂N, N’-甲叉双丙烯酰 胺共聚 (2)控制交联剂比例可控制网格孔度 (3)亲水性不如多糖介质 (4)机械强度差 应用:凝胶过滤,电泳
层析装置与操作
装置
泵 混合器 层析柱 检测器 记录仪 分部收集器
层析柱
混合泵 蠕动泵 磁力搅拌器
分光光度计
酶试剂 紫外检测器
P-5
酶活性 双笔记录仪 部分收集器
紫外吸收
柱层析分离法的有关装置
柱操作 (1)装柱 (3)上样 (5)洗脱
(2)平衡 (4)洗涤 (6)清洗
(7)再生
清洗与再生
弱酸:HAC 碱:氨水 促溶剂:1-3M KCNS, 6-8 M 尿素,6 M盐酸胍 极性溶剂:20% 乙醇 表面活性剂 缓冲液平衡
亲和层析
亲和层析:利用生物体内存在的特异性相互 作用的分子对而设计的层析方法。 (1) (2) (3) (4) (5) 酶—底物或抑制剂 抗原—抗体。 激素—受体。 糖蛋白与凝集素, 生物素—生物素结合蛋白等
0 0 40 80 120 Elution (ml) 160 200 240
0
NaCl (mol/L)
分步洗脱
0.8 Protein
Protein (mg/ml)
NaCl
0.4
0.6
0.3
NaCl (mol/L)
0.4
0.2
0.2
0.1
0 0 40 80 120
Volume (ml)
0 160 200 240
1941
1952
Martin, Synge
Martin, James
提出色谱塔板理论;发明液-液分配色谱;预言了气体可作 为流动相(即气相色谱)。
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完善了气-液分配色谱法。
1956
1957 1958 1965 1975 1981
Van Deemter
Golay Giddings Small Jorgenson
分类 特细孔硅胶 (0.8nm以下) 细孔硅胶(1.5—2.0nm ) 中孔硅胶 (4.0一5.0nm) 粗孔硅胶 (10.nm以上)
应用:优先吸附极性分子及不饱和的碳氢化合物
琼脂糖
由海洋生物琼脂提取得到的主要成分 ①中性不带电 ②水溶性线状多糖 ③高亲水性,含大量羟基 ④能制成多孔性凝胶,分离大分子
分配色谱
溶质在固定相和流 分辨力高,重 影响因子多, 用于各种生物 动相中分配系数的 复性较好,能 上样量太小 大 分 子 的 分 析 差异 分离微量物质 鉴定 亲和色谱生物大分 分辨力很高 子与配体之间有特 殊亲和力 等电点和离子交换 分辨力高 作用 一种配体只 各 种 生 物 大 分 能用于一种 子 生物大分子, 局限性大 进口试制昂 蛋白质和酶 贵
B 环氧氯丙烷 (1)形成的共价键稳定,配基不易落脱 (2)自动引入手臂 (3)有更小的非特异性吸附, (4)活化操作简单易行,危险性相对较小 缺点:强碱性条件反应。
环氧氯丙烷活化反应式
环氧基的氨化及偶联配基反应
C 对甲苯磺酰氯活化 (1)用于含羟基基质,将羟基转化为磺酰基, (2)形成稳定化学键。 (3)在无水丙酮环境中进行。偶联配基在有 机相或水相中进行
色层分离法基本原理
分子筛层析示意图
t0
t0
t1
t0
t1
t2
t0
t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t2
t3
分子量: >
>
层析的发展史
年代 发明者 发明的色谱方法或重要应用
1906
1931 1938
Tswett
Kuhn, Lederer Taylor Uray
用碳酸钙作吸附剂分离植物色素。最先提出色谱概念
用氧化铝和碳酸钙分离a-、b-和g-胡萝卜素。使色谱法开始 为人们所重视。 用离子交换色谱法分离了锂和钾的同位素。
制备: (1)去除带电琼胶成分 (2)将溶化的琼脂糖采用悬浮,乳化等方法制得 珠状介质。 (3)采用交联剂增加介质的机械强度
商品种类
Sepharose 2B分离范围:70,000-40 ×106 , Sepharose 4B分离范围:60,000-20 ×106 , Sepharose 6B分离范围(球蛋白):
10000-4×10 6 颗粒大小:40-165um:最高流速14cm/h 。
经过交联而增加机械强度的琼脂糖 Sepharose CL-2B, Sepharose CL-4B, Sepharose CL-6B 应用 :水溶液中分离蛋白质
葡聚糖
α -1,6 相连的G聚合物,环氧氯丙烷交联 性质: (1)亲水性比琼脂糖高(羟基数多) (2)化学稳定性及热稳定性好 (3)孔度与机械强度与交联度有关 (4)用于凝胶过滤 应用:水溶液中分离蛋白质等
层析分离法
色谱法(chromatography)——以试样组分在固定
相和流动相间的溶解、吸附、分配、离子交换或其他 亲和作用的差异为依据而建立起来的各种分离分析方 法。
特点: (1) 纯化倍数高 (2) 操作规模小,放大困难 (3) 终产品纯化 (4) 适用于价格昂贵的产品
色层分离法基本原理
基本概念
分配系数; 解离常数; 分离因素; 阻滞因子; 溶出体积 ; 分辨率 ; 溶量因子
基本概念
(1)分配系数:溶质在固定相与流动相浓度比值 (2)解离常数:有效结合位子浓度与溶质在液相的浓度乘积与 溶质在固相中的浓度比值 (3)分离因素:某一瞬间被吸附溶质量占总量的分数 (4) 阻滞因子:分配层析溶质移动速度(距离)与 流动相移动速度(距离)比值
排除空气:沿着玻棒倾注 检查均匀度
关闭出口→用溶剂灌注至1/3体 积→加浆状物→放出过多溶剂 如二次填装,应先在已经沉淀 的表面用玻棒搅拌后再倾注。
用溶剂彻底洗涤层析 柱后使液面降到比层 析床表面略高一点。
上样
样品处理: (1)溶解 A 调整浓度:减少样品溶液体积,使区带狭窄 B 盐 C pH (2) 过滤:除去不溶物 流速:根据样品浓度与吸附速度而定 上样量:80%吸附容量
淋洗(去除残留在介质中的杂质)
盐浓度 pH 表面活性剂(0.1-0.5%) 淋洗体积:根据流出液杂蛋白浓度而定 防止产物丢失又要除去杂质
洗脱方法
按操作方式 a 恒定洗脱 (isocratic elution) b 分步洗脱 (stage elution) c 梯度洗脱 (gradient elution) 逐渐改变溶剂的性质,形成一个离子强 度、pH或极性的递增梯度从而使各组分依次 被洗脱 优点:减少拖尾现象
同种组分的分子分布离散(sepreading):
入口处组分分布在一狭窄区带内,随着分子在柱
内迁移,分布区带不断展宽,同组分分子迁移速度出 现差异,主要是因为流体分子运动的速率差异造成, 不是平衡分布不同引起。
层析介质
要求: (1)不溶于流动相 (2)化学稳定 (3)机械强度 (4)大的表面积 (5)粒度均匀 种类: 无机(氧化铝,硅胶,活性碳) 有机(琼脂糖,纤维素,聚丙烯酰胺)
(5) 洗脱(容积)溶出体积 : 在柱色层分离中,使溶质从柱中流出时所通过的 流动相体积 (6) 分辨率 :两峰之间的距离与两峰宽的平均值之比 (7) 溶量因子: 固定相中溶质总量与流动相中溶质总量之比
色谱体系中样品运行特点
不同组分的差速迁移(differential migration):
混合物各组分在两相分配系数不同,分配系数大 的迁移速度慢,使同时进入色谱柱的各组分得以分离。
按洗脱机理 专一性洗脱(specific elution) 非专一性洗脱(nonspecific elution) 添加剂:乙二醇, NaCNS 、脲素、盐酸胍 洗脱体积:5倍床体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