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知识梳理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知识梳理

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
第16课冷战
1.美国为什么要推行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1)原因
①二战结束后,美国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大增,美国妄图凭借强大的实力
称霸世界,但是美国的称霸野心遭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抵制。

②二战刚刚结束,人们对战争深恶痛绝,和平成为时代的潮流,美国不敢贸
然发动战争。

③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是推行冷战政策的重要原因。

(2)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冷战的宣言书,其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称霸世界)。

2.马歇尔计划的影响:一方面,帮助当时极为困难的西欧各国迅速恢复经济,防止革命的爆发。

另一方面,美国通过援助西欧各国,不仅加强了资本主义世界
的联系,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联盟,而且打开了西欧的门户,达到了控制西
欧的目的。

3.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从此,欧洲冷
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4.两极格局形成:美苏双方互相敌对,进而发展为北约、华约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

5.两极格局有何特点?它的形成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特点:以美苏为中心的全面对抗。

(2)影响
①积极影响
a.两大军事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b.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长期对抗,在一定程度上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②消极影响:美苏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得不到安宁。

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走向联合的原因
(1)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西欧各国。

(2)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强大。

(3)西欧国家认识到,要在美苏两国之间保证自身的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密切合作,以期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2.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1)适时调整经济政策,进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

(2)美国积极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刺激了经济的繁荣。

(3)重视基础教育,培养实用人才。

(4)二战后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军事经济实力的增强。

3.社会保障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政策,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
资产阶级也认为实行这种制度,可以缓和阶级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
稳定的社会环境。

但是,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1.正确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
(1)积极: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

(2)消极: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脱离实际,主观主义,急躁冒进,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2.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共同之处
(1)内容:都涉及经济和政治领域。

(2)结果:都失败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模式;改革加剧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
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
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
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
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
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
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
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
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
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
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
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
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
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
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
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3)失败原因:没有从实际出发,没有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
(1)苏联模式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和民族矛盾。

(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导致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

(3)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4.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
大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
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

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苏联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1991
年底,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
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
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
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
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
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
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
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
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
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
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
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
创造和发展。

东欧各国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
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
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
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
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
表达能力的提高。

第19课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1.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胜利有什么意义?
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胜利,不仅使遭受殖民奴役的非洲人民获得解放,改变
了非洲的面貌,而且具有重大的国际意义。

它标志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

新兴的非洲独立国家成为一支重要的反帝反殖力量,在
国际舞台上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2.二战后亚非拉独立运动有哪些启示?
民族独立是民族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坚决捍卫民族独立;增强综合国力才是
实现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3.亚非民族独立浪潮与拉丁美洲民主运动的异同
相同点都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重要组成
部分
亚洲和非洲主要是争取民族独立;拉丁美洲主要是捍卫国不同点
家主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