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视野”指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根据自身的阅读经验和审美趣味等,对于文学接受课题的预先估计与期盼。
“期待视野”指接受者由先在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转化而来的关于艺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定向性心理结构图式。
它是审美期待的心理基础,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尧斯提出的。
期待视野大体上包括三个层次:文体期待、意象期待、意蕴期待。
这三个层次与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是相对应的。
简单地说,“期待视野”就是接受者以往鉴赏中获得并积淀下来的对艺术作品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的认识理解。
接受者的巧期待视野”不是一成不变的。
每一次新的艺术鉴赏实践,都要受到原有的“期待视野”的制约,然而同时又都在修正拓宽着“期待视野”。
因为任何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审美创造的个性和新意,都会为接受者提供新的不同以往的审美经验。
尧斯指出:“一部文学作品在其出现的历史时刻,对他的第一读者的期待视野是满足、超越、失望或反驳,这种方法明显的提供了一个决定其审美价值的尺度。
期待视野与作品间的距离,熟识的先在审美经验与新作品接受所需求的…视野的变化‟之间的距离,决定着文学作品的艺术特性。
”尧斯受到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和文学演变论影响,一直将新颖性看作文学评价的重要标准。
尧斯身处文学范式变革的历史转折时期,在范式的危机时代,所有的范式都已经失去存在的合理性,文学批评也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所以,新颖性成为文学批评的重要甚至惟一理论是由一定现实原因的,它构成了期待视野的基本内涵。
冈·格里姆为避免尧斯的期待视野简单化,提出了作品与期待视野的四种可能性:期待视野中性更新突破:正面失望的期待视野;一个包含更新因素的作品突破既定期待视野,即正面的失望。
期待视野中性静止期待视野形成;作品没有带来任何创新,于是一个维持原状的期待视野形成。
期待视野正更新期待视野形成;一位作者的第一部作品使期待视野正面失望,读者期待着这部作品之后的包含更新要素的作品出现,结果他又创作出这样的新作品,那么读者的新期待视野变再次形成。
期待视野正静止期待视野反面失望。
上一种情况中,如果作者只是在原作品水平上滑动,就会造成读者期待视野反面失望,每况愈下,会呈现二级失望。
所谓期待视野(expectation horizon),是指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已有的对于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与期盼,是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与接受要求在具体阅读中的表现。
是文学接受活动的基础。
期待视野可以具体分为文学的期待、生活的期待与价值的期待三层次。
文学的期待是指读者对作品的艺术形式与审美特质方面的期待,包括作品的文学性、文体、表现方法、结构技巧、语言特点、艺术感染力等。
生活的期待是指读者对作品生活内蕴与思想意义方面的期待,包括作品的题材、主题、情节、故事的发展、作家的意图等。
价值的期待是指读者从接受动机与需求中产生的对作品价值的整体期待。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中。
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必然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
读者的这种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就叫接受心境20世纪70年代初期,塔尔图学派的领袖洛特曼在其《诗歌文本分析》一书中就呼吁:应当断然拒绝这样的观念,即认为文本和艺术作品是同一个东西。
文本是艺术作品的元素之一……整体性的艺术效果是在文本与一整套复杂的生活和思想美学观念的对比中产生的。
如今,我国学者王一川教授提请大家注意,文学作品与文学文本是现在时常容易混淆的一对概念。
可从专用概念和一般术语两个层次作一大致区分。
在专用概念层次上,文学作品与文学文本有着比较清楚的分别:与文学作品指已被读者阅读并赋予其一定意义的语言产品不同,文学文本是指有待于读者阅读并赋予意义的语言产品。
一部由作者创作出来的“语言艺术品”,当其未经过读者阅读时,就还只是文学文本,而不是文学作品。
而只有经过读者阅读以后,这文本才真正变成了作品。
简言之,文学文本加上读者阅读才变成文学作品。
王一川指出,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文学理论一般是谈论文学作品,突出强调其意义(如思想、内容或情感)而相对轻视其语言特性;同时,把作者创作时赋予其中的原义与读者从中获得的阅读体会相混同,认定读者阅读的目的是要了解作者的原义,这就必然忽略了读者的创造性角色。
现在把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区分开来,可以表明:文学作品的意义是建立在文学文本的语言系统基础上的,离开了文学文本语言系统是不存在意义的;同时,作者原义与读者阅读之间既有联系更有区别:阅读既可以寻求作者原义,也可以发现新的意义空间。
可见,区分文学作品与文学文本的意义在于:第一,破除单纯的作者决定论和意义单一论;第二,突出文学的基本的语言特性;第三,倡导在语言系统基础上的自主性和开放性阅读。
王一川清醒地意识到,20世纪初以来的西方文论界从语言学引进“文本”并创造“文学文本”新术语,是要传达一种与以往盛行的文学作品概念不同的新含义。
王一川认为,要清楚地认识文学文本,可以首先参考几种文学文本观念。
其一是“新批评”的文学文本观;其二是结构主义的文学文本观;其三是后结构主义的“互文本性”理论。
这几种文学文本观念各有其得失,但共同地说明:文学文本具有区别于文学作品的独特内涵。
王一川看到,20世纪西方这几种文学文本观念也有一个共同的局限:他们共同地忽略了文学媒介对于文学文本的特殊的修辞性作用。
这是需要在界定文学文本时予以补充考虑的。
王一川提出:信息、语言产品、完整表意系统、文采、感性认同内涵、隐含读者是构成文学文本的六大必需要素。
“文学文本是由媒介传输的具有完整表意系统和文采的富于感兴修辞的语言产品”,它有诗歌文本、小说文本、散文文本、报告文学文本、剧本文本这几种约定文类;它有口语文本、文字文本、手工印刷文本、大众媒介文本、网络文本这几种媒介形态;它有主导文化文本、高雅文化文本、大众文化文本、民间文化文本这几种文化类型。
(参见王一川:《兴辞诗学片语》,山东友谊出版社,2005)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相比较,在专用概念层次上,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有清楚的区别,文学文本是指由作者创造出来供读者阅读而尚未阅读的语言形态,而文学作品是指已经经过读者阅读并对它赋予一定读法及意义的语言形态;而在一般术语层次上,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的区分又不明显,两者有时都可以不加区分地用来指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
在接受理论中,文学文本和文学作品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1)文本是指作家创造的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的作品本身的自在状态;作品是指与读者构成对象性关系的东西,它已经突破了孤立的存在,融会了读者即审美主体的经验、情感和艺术趣味的审美对象。
(2)文本是以文字符号的形式储存着多种多样审美信息的硬载体;作品则是在具有鉴赏力读者的阅读中,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审美信息的软载体。
(3)文本是一种永久性的存在,它独立于接受主体的感知之外,其存在不依赖于接受主体的审美经验,其结构形态也不会因事而发生变化;作品则依赖接受主体的积极介入,它只存在于读者的审美观照和感受中,受接受主体的思想情感和心理结构的左右支配,是一种相对的具体的存在。
由文本到作品的转变,是审美感知的结果。
也就是说,作品是被审美主体感知、规定和创造的文本。
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本文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特定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和信息的主动的选择、接纳或抛弃。
文学接受是整个文学活动系统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作品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的实现,对于激励作家的创作,对于推动文学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学接受的形式包括:文学阅读、文学欣赏、文学批评、文学研究等。
其中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是阅读与欣赏。
文学接受有四大属性:文学作品的审美属性——从感官感受、情绪情感和思想深度等方面吸引读者、感染读者。
震撼读者并给读者带来精神愉悦、人格自由和心灵净化的价值属性。
文学接受的认识属性——文学作品通过语言文字描写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揭示自我人性的丰富本质,因而具有一种为读者提供认识社会生活与人类自身真相的价值属性。
文学接受的价值诠释属性——一种多方面满足读者进行文化价值阐释、品味或品评兴趣的属性。
文学接受的交流属性——作为一种审美的社会化话语作品,具有增进人们的彼此了解、沟通与交流的属性。
指对一切文学作品的接纳,也即阅读活动。
它包括:A.审美的阅读,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学欣赏;B.非审美的阅读活动,即不以审美为目的或不能达到审美水准的;C.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指导广大读者如何去接受文学作品的活动,是一种侧重理性分析和把握的、具指导性意义的阅读层次。
一、文学接受的素质文学接受与传统文艺学中“文学欣赏”或“文学鉴赏”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文学接受是指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欣赏与再创造的一种特殊的审美精神活动。
它包括着文学欣赏或文学鉴赏的基本涵义与特征。
但是,文学鉴赏是以欣赏对象即作品为中心的,而文学接受则与20世纪70年代开始跃起来的接受美学想联系,主张在文学接受过程中以读者为中心。
由于他们的理论背景不一样,因此在理解作品与读者关系时侧重点也产生差异。
接受美学作为理论的一个派别,特别重视对艺术接受过程中阅读主体再生产、再创造特点的研究,认为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与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之中、等待着人们去发现的“神秘之物”。
接受美学的理论家姚斯曾说:“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
它不是一尊纪念碑,行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
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
”这就是说,文学接受具有“对话性”特点,作品离开读者主观的参与、评价与创造,其意义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以把握文本深层意蕴为目的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进行主动选择、接纳或扬弃的过程。
(一)接受者的语言文字能力文学接受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能力。
识字只是语言能力的基础,对于阅读文学作品而言,更重要的是语义知识、语法规则、语用习惯与语言经验。
他们构成了一个读者必须的语言综合理解能力,是特定的语言环境长期熏陶和相当程度的语文教育训练的结果。
(二)接受者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文学接受者应该具有起码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
文学是社会文化系统的一部分,是特殊的审美文化。
它与文化的其他领域保持密切的联系,包容着诸如哲学、宗教、历史、道德等方面的多种信息与内涵。
同时,文学作品既是作家思想的载体,又深深地渗透着民族文化精神和社会时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