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人印事

古人印事

古人印事大家都知道,民国画事,主要讲的是画儿,但喜欢书画的人,多半都会喜欢另一本艺术:篆刻。

民国时期的画家,好多都要标榜自己诗书画印四样本领,而且一般画画最好的,都要说自己诗第一,印第二,书第三,画第四。

这里面的心理很微妙的,但是可见大家还是蛮高看篆刻(俗称印章)这门艺术的。

印章在古代非常流行,因为印章就是古人的身份证。

在汉代,阿猫阿狗都要给自己置办一个印,贫苦人家的小孩,没有名字,叫个狗蛋,也得想办法买个印,刻着一只狗就行,就代表自己。

这就演变成后来的肖形印。

印以汉印为上,有中正之美,但一千多年来一直发展,也增加了不少别样的美。

但篆刻主要用篆字,而大篆小篆今天人皆不识,所以这门艺术近年来一直都是小众的艺术。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再小众的艺术,也有门派。

篆刻艺术的江湖上有拉帮结伙的大门派,也有独行于世,谁也看不上的大侠,还有自己琢磨研究出一套偏方,捣鼓成了之后震慑天下的奇才。

尤其是清末民国时期,画坛剧变,门派林立,篆刻江湖也不例外。

今天,我们来用一篇小文,综述一下清末民国时期两百年篆刻江湖的风云变迁。

读完只要不到十分钟,但你可以看到篆刻史上开门立户的宗师们,如何在竞争激烈的江湖中凭借各自的篆刻刀杀开一条血路。

邓石如派:以书入印,平地一声雷能扬名立万的人物,都不简单,咱们先从清代中期的一个宗师级人物说起。

篆刻发展到清代中期,是浙派和皖派的天下。

浙派的典型特征是切刀法,模仿古玺印斑驳沧桑的笔画痕迹,典型人物是丁敬,西泠八家之首。

而皖派则比浙派更显得工整流利,多以冲刀法为主。

冲刀法、切刀法及其印面效果新的大师就在这两大门派如日中天的时候诞生了。

这个新的宗师,名叫邓石如。

他虽然是安徽人,但和传统的皖派又截然不同,所以有人干脆称他所创立的门派为“徽派”。

邓石如的高明之处在于,将他的书法的独特风格融入到了篆刻之中。

今天大家觉得这没有什么稀奇,但在当时的印坛,这就像平地一声惊雷,大家猛然发现,篆刻还可以这样玩!邓石如有一方著名的印章——“江流有声,断岸千尺”,被公认为中国篆刻史上的经典之作、转折之作。

邓石如“江流有声断岸千尺”这方印章,被很多人学习和临仿过。

无数的篆刻家通过临仿的名义,以各自独有的风格和技巧向这方印章致敬。

新中国建立以后的傅抱石,就刻过一方“江流有声”。

而傅抱石所刻的“江流有声”,已经与邓石如的“江流有声”决然不同了。

从邓石如的变法开始算起,到傅抱石的时代,足有两百年光景,这两百年间,中国的篆刻艺术几经转折和突破,波澜壮阔。

3457傅抱石为陈光甫刻寿山芙蓉石扁方章1950 年作印文:江流有声边款:光甫先生正之,庚寅霜降,新喻傅抱石。

说明:陈光甫(1880-1976),中国银行家。

原名辉祖,后易名辉德,字光甫,以字行世。

江苏镇江人。

1881 年12 月17 日( 清光绪七年十月二十六日) 生于江苏镇江一个商人家庭。

他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企业家,创办了中国最成功的私人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

更重要的是,他比别人更自觉、更彻底地扬弃了“官商”办银行的传统,而代之以更为专业化的金融创新和服务意识。

有人将之媲美于美国的金融大亨摩根,称之为“中国摩根”。

2.4×1×5cmRMB : 150,000-200,000傅抱石这方江流有声更亮眼的地方在于,它侧面的微雕,在方寸之间刻了后赤壁赋全文,而且是一气呵成没有稿子,也没法儿有稿子,肉眼都看不清,必须拿放大镜或者放大照片,简直是给跪了。

“江流有声”的侧面微雕邓石如去世以后,受其影响的高手数不胜数,比如吴让之,就从邓石如的篆刻中学到了精髓,他也将自己的书风融入篆刻,这条路子叫做“以书入印”。

3466吴让之刻寿山芙蓉石古兽钮方章印文:醉墨轩收藏金石书画边款:攘翁篆刻,晏庐审定,野侯记之。

出版:1.《晉铜鼓斋印存》2-12, 李培桢编,1876 年。

2.《吴让之印存》P6-16, 吴隐编,1904 年。

3.《丁丑劫余印存》P16-26,葛书征编,1937 年。

4.《晚晴四大家印谱》P1-86,方节庵,1951 年。

5.《吴让之印谱》P161,上海书画出版社,1983 年。

6.《中国篆刻丛刊·吴让之》卷一P75,二玄社出版1983。

7.《明清名人刻印精品汇存》P476,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

8.《印史留遗》,P2-23,杨广泰,1996 年。

9.《中国玺印篆刻全集》,P4-66,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年。

备注:葛书徵、小林斗盦旧藏2.7×2.7×4.6cmRMB: 1,000,000-1,200,000对比吴让之的篆书真迹和他的篆刻作品“渤海姚氏珍藏金石书画”,可以发现二者无论从线条还是从字体结构都有着高度的相似性。

吴熙载《篆书四屏》局部纸本篆书125×27.5×4 湖南省博物馆藏3465吴让之为姚正镛刻青田石自用印印文:渤海姚氏珍藏书画印边款:仲海仁兄属,熙载刻。

出版:1.《晉铜鼓斋印存》P4-9, 李培桢编,1876 年。

2.《吴让之印存》P6-16, 吴隐编,1904 年。

3.《吴让之の书画篆刻》P110,二玄社出版,1978 年。

4.《中国篆刻丛刊·吴让之》卷一P105,二玄社出版1983。

5.《吴让之印谱》P92,上海书画出版社,1983 年。

6.《篆刻全集6》P92,二玄社出版,2001 年。

7.《中国鉴藏家印鉴大全》P641,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年。

8.《中国历代篆刻集粹7》P90,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 年。

备注:师村妙石旧藏说明:姚正镛( 清),字仲海,盖平( 今辽宁盖平) 人。

治金石,嗜收藏,书法六朝,画山水、花鸟、梅花,饶有古致。

2×1.5×4.5cmRMB: 700,000-1,000,000“以书入印”的理念在当时的影响太大了,邓石如传派中的另一个大家——徐三庚,也是以书入印的高手,因为他的篆书就很独特,这个篆书入印以后,印章也别开生面,形式感很强。

日本人特喜欢徐三庚,但他的个人风格太强,不适合初学者学习。

3464徐三庚为沈庆龄刻青田石方章印文:仲豫边款:袖海作于春申浦上。

出版:《中国篆刻丛刊第二十九卷》P147,二玄社,1984 年。

备注:陈茗屋旧藏说明:沈庆龄,一作庆麟,字椿圃,浙江嘉兴诸生。

劬学能文,旁及绘事,山水笔甚苍茫。

卒年三十,流传者麨。

2.7×2.7×5cmRMB:120,000-200,000印外求印,江湖各领风骚邓石如发明的新武功”以书入印“,又有文化,又好操作,确实风靡半个印林,但这一派武功并没有一统江湖。

浙派这样的一个江湖大门派,绝没那么容易倒下。

在邓石如、吴让之等人风靡中国之时,也有钱松、赵之琛等浙派后人,马不停蹄的紧追猛赶,修炼新功。

钱松在总结浙派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造一种切中带削的新刀法,显得立体感很强,对后来的吴昌硕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3467钱松为丁文蔚刻寿山石自用印印文:文蔚私印边款:韵琴印,耐青刻。

出版:1. 《丁丑劫余印存》P20,葛书徵编,1937 年。

2.《钱松印谱》P183,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 年。

3.《钱松印谱》P80,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 年。

4.《履盦藏印选》P52,江成之编,1997 年。

5.《丁鹤庐西泠八家印存稿》P36,日本出版,2003 年。

说明:丁文蔚(1827-1890),字豹卿,号韵琴,室名大碧山馆,浙江萧山人。

官至福建长乐知县。

工诗,善书画,尤长花卉,秀雅古逸。

其篆隶书深得汉人古拙之趣,亦擅刻竹。

1.3×1.3×2.6cmRMB: 200,000-300,0003468赵次闲为戴熙刻青田石自用印印文:熙边款:次闲篆。

出版:1.《西泠四家印谱附存三家》P7-3, 丁丙编,1885 年。

2.《印迷丛书》P1-34,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 年。

3.《近现代书画家款印综汇》,P1214,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 年。

备注:林乾良旧藏说明:戴熙(1801-1860),清代官员、画家。

钱塘( 今浙江杭州) 人,字醇士( 一作莼溪),号榆庵、松屏,别号鹿床居士( 一作樚床)、井东居士。

道光十一年进士,十二年翰林,官至兵部侍郎,后引疾归,曾在崇文书院任主讲。

1.2×1.2×3.7cmRMB: 50,000-80,000然而,无可置疑的是,在邓石如传派的努力下,篆刻的系统,从此变得丰富起来,当代的书法可以入印,那古代呢?人们逐渐发现,可以供篆刻取材的书法资源实在是太多了,不仅仅是自己的书法风格可以入印,古代千百年来的书法精华,谁有能力,谁有慧眼文心,都可加以改造,使之进入篆刻的系统。

这就是从“以书入印”,发展到了“印外求印”。

在“印外求印”这一路上,干的最成功的人,是另一个开宗立派的人物——黄牧甫,还开创了一个新的印学门派,叫做“黟山派”。

那么,为什么是黄牧甫?首先,我们说一个人要成功,首先要有见识。

黄牧甫看过的古代金石遗迹,可以说是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极限。

他曾当过清末金石收藏巨擘吴大澄的幕僚,吴大澂家的宝贝让他看了个遍,等于是黄牧甫通过吴大澂的收藏,穷遍了古人的武功秘籍——三代金石、秦汉砖瓦,取法对象简直是无边无际。

比如这一方“秦砖汉瓦之室”就是他仿造汉代砖文的成果。

3458黄牧甫为俞旦刻寿山石扁方章1894 年作印文:秦瓦汉专之室边款:伯惠兄邮属,士陵仿专文时甲午春二月。

出版:1.《黄牧甫印存手稿》P9-25,黄士陵编,1908 年2.《黟山人黄牧甫先生印存》P2-92 黄少牧编,1935 年。

3.《增选黄牧父印存上下集》P143,曾绍杰编,1977 年。

4.《黄牧甫印存》P101 页,西泠印社出版,1982 年3 月。

5.《增补黄士陵印谱》P143 页,武汉古籍书店出版,1992 年8 月。

6.《黄士陵印谱》P210 页,上海书店出版,1993 年3 月。

7.《黄士陵印影》P213 页,荣宝斋出版社,1996 年1 月。

8.《黄牧甫流派印风》P87,重庆美术出版社,1999 年。

说明:俞旦(1861- ?),江西婺原人,后改籍广东。

字伯惠,号呆道人、呆人、寄斋、寄盦、寄庵、从衡、星江,斋室名秦瓦汉专之室、静娱斋、清荫堂。

3.5×1.4×4.1cmRMB: 300,000-400,000其次,黄牧甫有深厚的家学和童子功,他父亲本来就擅长篆刻。

黄牧甫不仅底子好,基础厚,学习能力还特强,学啥像啥。

但更重要的,他还不是傻学,而是在临仿中加入自己的变化。

黄牧甫还旁涉其他艺术领域和学术体系,他开过摄影馆,做过全形拓,精通文字学、金石学、在绘画、书法上下的功夫也极深。

他在学习古人篆刻时,丝毫没有门户之见,甚至也学过单刀法,比如“阳湖许镛”这方印,就有一些单刀刻法的痕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