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假期一日一练)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5月)月考试题

(假期一日一练)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5月)月考试题

2019学年(下)高一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每题1.5分,共32题48分)1.西周时期“孝道”观念的核心是崇拜祖先,行孝的主要形式是祭祀;春秋时期,“孝”的对象主要是父母,行孝的主要形式是“养”和“敬”。

这一变化反映了春秋时期A. 个体家庭作用的提升B. 血缘观念的淡化C. 儒家思想地位的提高D. 君主专制的建立2.欧阳修指出:今大率一户之田及百顷者,养客数十家;其同用主牛而出已力者、用已牛而事主田以分利者,不过十余户,其余皆出产租而侨居者曰浮客。

上述现象的出现A. 与土地政策的调整有关B. 使小农经济遭到严重破坏C. 是经济严重衰退的结果D. 说明劳动力商品化普遍3.有学者指出,唐代以前的都城沿黄河轴线东迁西移,宋代以的中国政治经济中心沿京杭大运河南北移动。

引起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A.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B. 大运河的开凿C. 生态环境历史变迁D. 北方军事威胁4.《明史》载,朱元璋曾谕户部:“我国家赋税制度已有定制,樽节用度,自有余饶。

轻徭抑末,使得尽力农桑,自然家给人足。

”其目的是:A. 鼓励农业发展B. 宣扬理学文化C. 加强中央集权D. 选拔能干的官吏。

5.汉代的铁农具在我国东北、西北均有大量出土,陕西还有成批成组的铁农具出土,其种类有耕具、起土器、中耕器和收割器等,式样多,规格统-一.这反映了汉代A. 官营手工业以生产农具为主B. 农具生产的标准化和系列化C. 铁犁牛耕技术开始普遍推广D. 农具种类式样走向完备成熟6.6.据测算,清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总面积为733万顷,乾隆十八年已增至993万顷,嘉庆十六年又增至1051万项;从乾隆至道光年间,种植玉米的地区已扩展至20省354府州县。

这些现象反映了A. 清朝政府大力扶持垦荒B. 中西经济交流日趋频繁C. 传统农业转型动力不足D. 种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7.宋代官田招佃,往往张榜招募流民,采取自愿原则,并订立祖佃契约,同时规定如果佃农不愿继续承佃,要求退佃和迁徙,官府不得无理阻栏。

据此可知当时A. 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松驰B. 中央对地方权力失控C. 租佃双方毁约现象严重D. 土地兼并现象的严重8.隋唐时期,田土所出,粮食而外,兼重桑麻,而桑尤为重要。

隋时征调,桑土以绢,麻土以布。

唐时亦有蚕乡和非蚕乡之分,其调绢、布,各随乡土所出,绢还可以作为货币在市场上使用。

这说明隋唐时期A. 农业生产走向专业化B. 赋税政策影响土地经营C. 农民的负担较为沉重D. 市场流通的货币较杂乱9.明朝成化、弘治时期,朝廷将强迫轮班匠亲身到指定地点服役逐步改变为纳银代役,无力纳银者则允许亲身服役。

到嘉靖末年,轮班工匠一律征银,朝廷以银雇工。

上述变化A. 使此后人身依附关系全部废除B. 为私营手工业发展创造了条件C. 有利于明朝政府增加白银储备D. 使明朝政府财政收入大大提高10.明清时期商帮形成了自己的商业文化和伦理精神。

譬如,徽商“贾而好儒”,促使了自身直接攀援封建政治势力,与封建宗族势力结合,把“贾为厚利,儒为名高”作为“亢吾宗”“大吾门”的手段。

从社会发展来看,徽商的“亢吾宗”“大吾门”A.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业的发展B. 扩大了儒学的政治影响C. 提高了徽商的政治地位D. 强化了宗法思想的影响11.以往娶委讲究门第,宋代则一反传统,不论门第而论财,尤其以“进士登科娶妻论财”为突出。

这主要反映出,当时A. 传统观念受到冲击B. 婚姻成为致富途径C. 政府放弃抑商政策D. 科举入仕取代恩荫12.北宋政府曾专为城市居民单独造户籍,即坊郭户籍,按财产多少分为十等,其税种也多样,比如宅税;地税,指城市店宅地基税,以及临时摊派,这些税种都以货币形式征收。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 坊市制度得到恢复巩固B. 战争频繁影响税收政策C. 中央政府强化人口控制D. 经济发展催生制度调整13.明中叶以后,出现了官员“觉得心里不耐烦做此道路”便辞官经商,读书人“为士不振”便“凑些资本,买办货物,图几分利息”的现象。

这一现象反映了A. 专制制度的松弛B. 社会风尚的变化C. 市民阶层的产生D. 理学思想的影响14.在福建抗倭的名将谭纶(1520~1577)说:“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自通番禁严,而附近海洋渔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

”这表明谭纶主张A. 实行闭关政策B. 开放海禁政策C. 发展福建海洋渔业D. 采取抗倭安民政策15.陈启源创办于1873年的继昌隆缫丝厂,被当地官府和顽固势力视为异端,1881年南海知县曾下令封闭。

19世纪末,清政府多次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这一变化说明A. 清政府发展资本主义以增强实力B. 清政府开始发展制造业应对危机C. 封建主义对民族工业的阻碍消失D. 国内外形势迫使清政府调整政策16.“经过三十年和平发展的自救运动,到1900年庚子国变前夕,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6.8%,先辈们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一百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

”材料表明A. 中国已经实现了近代化B. 洋务运动成效明显C.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D. 中国实力超过外国17.晚清的留日学生刊物多以省名命名,如《四川》《江苏》《河南》《江西》《新湖南》《浙江潮》等,欧集甲在长篇文章《新广东》中提出“以广东之人,办广东之事,筑成广东自主之势,以健全全国自立之起点”。

这一现象反映了A. 辛亥革命后各省纷纷独立B. 晚清时期留学生救亡意识强烈C. 维新变法后各种思潮并行D. 民主革命思想在各省广泛地传播18.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早期殖民者从美洲掠夺来大量黄金白银。

这些黄金白银主要流入西班牙,直接导致该国A. 国力增强,从而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B. 获得资本原始积累,进而引发本国工业革命C. 对华贸易占据出超的有利地位D. 物价上涨,从而冲击了封建生产关系19.马克思说:“在真正的工场手工业时期,却是商业上的霸权造成了工业上的优势。

所以殖民制度在当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最能说明此观点的是A. 西班牙的崛起B. 荷兰称雄海上C. 英国殖民帝国的建立D. 法国称霸欧洲20.17世纪被誉为“荷兰时代”,荷兰成为“模范国家”、“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荷兰人被誉为“海上马车夫”等;但到了17世纪晚期荷兰却风光不再。

导致其变化的关键因素是A. 商业资本发达但工业资本不足B. 缺乏保持高速扩张所需的资源C. 英法颁布一系列歧视性的法令D. 三次英荷战争中失去殖民优势21.“作为种种新发明的基础的许多原理在工业革命前数世纪已为人们所知道,但是因为缺乏强有力的需要的刺激,它们未被应用于工业。

”能够体现英国工业革命前“强有力的需要的刺激”的是A. 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度B. 英国的海内外市场不断扩大C. 牛顿力学的创立和普及D. 圈地运动提供了自由劳动力22.1851年,英国举办伦敦世界博览会,当时维多利亚女王以国家名义,通过外交途径,邀请十多个国家参展。

作为上海开埠后第一批来沪闯荡的广东商人徐荣村,将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装成12捆前来参展,最终脱颖而出,独得金,银大奖。

这说明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B. 清政府重视海外市场的开拓C. 西方机器产品未被世人接受D. 中国传统手工业仍具明显优势23.1945年9月9日,国民党陆军总部发布命令,规定自12日起,一律使用法币,并将法币与日伪货币的兑换率定为1:200。

按当时日伪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法币1元约合伪币50元。

由此可知,这一规定A. 实现对全中国的经济控制B. 解决了国民党的军费问题C. 恶化了收复区的经济形势D. 促进了国统区的经济恢复24.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

”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断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下面关于“辫发之争”的说法正确的是A. 是欧风美雨作用的产物B. 体现历史的不断进步C. 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D. 昭示国人的文明程度25.1922年上海公共汽车公司的广告:“要求视野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

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

”由此可见,新式公共交通的兴起A.是社会生活节奏曰益加快的客观要求B.大大加快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C.推动了报纸、广告等大众传媒的变迁D.宣告旧式交通工具彻底退出历史舞台26.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曾实行义务交售制:国家半无偿或近乎无偿地占有集体农庄的大量农产品,方法是通过不等价的交换,带有课税性质。

这一制度A. 保证了国内战争的胜利B. 为国家工业化积累了资金C.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D. 兼顾了国家和农民的利益27.1923年,苏联政府对165万家企业进行统计,88.5%属于私人所有或租赁,而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只占11.5%。

上述状况A. 推动了苏联工业的发展B. 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C. 抑制了市场的积极作用D. 赢得了资本主义国家信任28.斯大林在1928年《论工业化和粮食问题》的演说中说:“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为了保持并加快工业发展的现有速度,保证工业满足全国的需要,我们不得不暂时征收这种税。

”下面对斯大林的演讲理解正确的是A. 强调农业集体化是工业化的基础B. 斯大林为其经济发展模式辩解C. 农民对斯大林模式产生严重不满D. 斯大林准备放弃计划经济体制29.下面是1865年和1894年中国对外贸易统计表(单位:万海关两),这反映出A. 小农经济逐步解体B. 中国日益融入世界市场C.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D. 近代工业发展迅速30.1846年,耆英等人在奏折中称:“各国运往内地通商货物每岁只有此数,赴广州者十之六七,赴上海者十之三四……彼有所丰则此有所歉,实为事理之必然。

”这反映出当时A. 通商口岸数量已不能满足需要B. 统治阶层对世界大势缺乏认知C. 不平等条约并未得到全面落实D.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解体31.1888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州筹设官办织布局,从英国购置机器。

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奏请并获得清政府许可后,织布官局得以迁往武昌。

这表明A. 汉族官僚势力开始崛起B. 民族工业对外依赖性C. 自然因素影响工业布局D. 洋务企业具有封建性32.薛福成在一份代李鸿章所拟的奏疏中说:以前“中国与英法两国立约,皆先兵戎而后玉帛,被其迫胁,兼受蒙蔽,所定条款,吃亏过巨,往往有出全球公法之外者”。

以后事有“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者,“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

据此可知,洋务派A. 初步具备近代外交思想B. 认为国势弱导致民族危机C. 着力抗击列强外交胁迫D. 推行对外妥协的外交政策二:材料解析题(共3题52分)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