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有机化合物的波谱分析方法
仪器分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波谱技术的发展,能为鉴定有机化合物和确定其结构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波谱方法具有分析速度快,用量少等优点,已在国内外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本部分简要介绍了紫外、红外、核磁、质谱这四大谱图的原理和应用。
实验二十一紫外-可见光光谱
一、实验目的
了解紫外-可见光光谱。
二、基本原理
1. 基本概念
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光光谱是由于分子中价电子的跃迁所形成的。
紫外-可见光是电磁波中波长为100~800nm范围的波段。
分子在入射光的作用下,其电子从一个能级(E′)跃迁到另一个能级(E″),就要吸收光子的能量,所吸收光的频率ν决定于两个能级间的能量差,即
E″-E′=hν
h为普朗克常数(h = 6.626×10-34J·s)。
可见,产生跃迁的两个能级间隔愈小,吸收光的频率愈小,波长愈长;反之,两个能级间的间隔愈大,吸收光的频率愈大,波长愈短。
实际上,分子吸收能量是相当复杂的过程。
分子的内部运动包括有转动、振动、和电子的运动。
分子的能级近似地就由转动能级、振动能级和电子能级所构成。
一般分子的转动能级间隔约在0.05eV以下,振动能级间隔约为0.05~1eV,电子能级间隔约为1~20eV。
当电子能级改变时,转动能级和振动能级都要发生改变,也要吸收光子能量。
所以,由于电子跃迁所形成的电子光谱是相当复杂的,如果仪器的分辨力不够,许多谱线密集在一起就形成谱带。
电子光谱一般包括一系列谱带系;不同的谱带系相当于不同的电子跃迁,每个谱带是由于振动能级的改变所形成,谱带内所包含的谱线是由于转动能级的改变所形成的。
如果吸收光谱是以吸收曲线(以吸收强度对波长作图所得到的曲线)表示,吸收曲线将呈现一些峰和谷。
每个峰峦相当于谱带,在某些情况下,这些谱带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明显的齿状结构,这就是所谓振动结构。
关于吸收光谱的吸收强度,在实验上可用Lambet-Beer定律来描述。
定律指出:被吸收的入射光的分数正比于光程中分子数目;对于溶液,如果溶剂不吸收,则被溶液所吸收光的分数正比于溶液的浓度。
这个定律可用下式表示:
D= log (I0 / I) =εcL
D称为光密度(或A,吸光度),L吸收层的厚度(cm),c是摩尔浓度,ε是摩尔消光系数,它用来描述分子吸收光的能力,通常以吸收峰位置的波长的消光系数ε或logεmax 来表示。
2. 典型有机化合物电子吸收光谱简介
前面已指出分子的紫外-可见光光谱是分子价电子的跃迁而产生的。
依据分子中化学键的特性和不同电子跃迁的类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有机化合物电子吸收光谱。
有机化合物在远紫外都有强的吸收带。
这大多是与分子中σ电子的跃迁有关;而紫外-可见区的吸收带,则几乎都是由于n→π*和π→π*跃迁所产生的。
(1) 若分子中只含有σ单键,则只能有σ→σ*跃迁,吸收带大多在200nm以下。
(2) 若分子中只含有单个的π键,则有π→π*跃迁。
几乎所有含隔离双键的化合物,在190nm附近都有强吸收,ε≈10000,这是π键的特性。
当分子中引入助色基后,吸收带移向长波,移动情况与取代基的特性有关。
但由于有n→π*和π→π*跃迁,而产生两个吸收带。
(3) 若取代基的原子还含有孤对电子时,例如N=O,>C=O,>C=S,-N=N-,-N≡N-,NO2等,则呈现三个吸收带,分别是π→π*、n→π*和n→σ*跃迁。
其中n→π*在较长的波长
吸收最弱,这个带是这类化合物的特征。
当引入取代基后,通常使n→π*带发生蓝移;移动情况与取代基的特性有关。
(4) 如分子中含有不止一个双键,双键是隔离的,不形成共轭时,则吸收带的波长没有多大变化,仅强度增加;若形成共轭体系时,则吸收光谱显著不同:吸收带移向长波,且随共轭体系的增大而有规律地增长和增强。
(5) 对于芳香族化合物,由于苯环π电子共轭体系的特殊性,而呈现出较强的吸收,其中一个弱带,一般在265nm附近,且具有精细结构。
这就是苯环的吸收特征。
从上述所介绍的有机化合物电子吸收光谱的概况中,就能够比较容易地掌握各类化合物吸收光谱的特征。
下面简介各类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①烷烃是仅由单键形成的,所以只有σ→σ*跃迁,吸收带在200nm以下。
被含有孤对电子的基(助色基)取代后,则吸收波长比相应的原化合物来得长。
这是由n→σ*跃迁所引起的。
所以,这类取代物一般有两个吸收带,长波带的可能是n→σ*,短波带的可能是σ→σ*。
②烯烃烯烃分子的吸收波长要比饱和烷烃的波长长。
分子中含有>C=C<双键。
但π→π*表现出两个吸收带:强带(允许的)约在172~194nm,ε≈10000;弱带(被禁止的)约在210nm,ε≈1000。
③羰基化合物这类化合物有三个吸收带。
强带(π→π*)约在150nm,ε≈10000;中强带(n→σ*)约在190nm,ε≈1000;弱带(n→π*)约在280nm附近,ε≈10~20。
分子中引入助色基团后,会使n→π*带蓝移,强度减弱。
脂肪酮的n→π*约在280~290nm;脂肪醛约在280~300nm。
④羧酸可以看作羰基碳原子上代入OH的结果,所以n→π*带降到210nm左右,ε约50~100。
在远紫外区有强的吸收。
饱和脂肪酸链的长短对吸收峰的影响不大。
不饱和酸,如果没有共轭作用,无论脂肪族或芳香族,或它们的同系物,其吸收强度相同,吸收峰随碳链增长微向长波方向移动,强度增强。
⑤含氮化合物这类化合物的R带(n→π*),对于硝基烷,约在270nm;对于亚硝基物,约在370nm,且具有精细结构。
对于偶氮或叠氮化合物,其吸收峰都在更长的波长,约在280~450nm。
所以这类化合物具有颜色。
⑥芳香化合物苯环的共轭体系与脂肪族的不同,苯呈现三个吸收带:两个强带在180nm(ε≈47000)和203nm(ε≈7000);一个弱吸收带约在265nm(ε≈220)。
这三个带都与苯环的π电子共轭体系有关。
这三个带分别称为K带(或E带)、B带和R带。
苯的弱带在非极性溶剂中具有明显的精细结构。
这个带是苯及其衍生物的特征,可用来判别有无苯环的存在。
3. 紫外光谱的应用
紫外光谱给人们提供的是:功能团之间是否存在共轭,以及在共轭体系中取代基的位置、种类和数目,此外,紫外光谱还可用来检定产品的纯度及对部分有机物进行定量分析。
表2.9 各种含双键的吸收带
化合物溶剂λmax nm ε
三、基本操作
1. 溶剂的选择
在测定紫外-可见光光谱时一般应用样品的溶液,所使用的溶剂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 溶剂在样品的吸收光谱区没有明显的吸收;
(2) 不与样品作用,能很好地溶解被测物,并且形成的溶液具有良好的化学和光化学稳定性;
(3) 尽量选用低极性溶剂,避免溶剂与样品形成氢键而产生溶剂效应。
常用溶剂为正己烷、水、乙醇和苯。
表2.10列出紫外-可见光光谱中常用的溶剂在紫外区域透明的极限波长,以供选择时参考。
2. 样品的制备与测定
(1) 准确称量10~100mg样品,置于100~500mL容量瓶中。
容量瓶的体积大小决定于样品的ε值,若ε值较大,则称取少量的样品,选择大的容量瓶。
若ε值较小,则应选用小的容量瓶;
(2) 以适当的溶剂溶解样品;
(3) 将样品溶液倒入石英吸收池中,将石英吸收池插入支架(注意:所用的石英吸收池一般为1cm见方,样品用量大约为3mL,在使用石英吸收池时严禁用手指接触透光部分。
若有溶液溅出可用擦镜纸轻拭。
);
(4) 将支架推入,测定紫外光谱;
(5) 在测定紫外光谱时,如果吸光度A(或光密度D)太大(一般在0.5~0.9),则需要将溶液稀释。
可用1~10mL移液管移取溶液至另一个100mL容量瓶中,用同样的溶剂稀释至刻度;
(6) 测量完后,倾出样品溶液,石英吸收池用清洁溶剂(同上)淋洗数次,再用乙醇淋洗,然后置于盒中贮存。
具体操作根据所选用的仪器型号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详见各仪器说明书。
表2.10 各种常见溶剂的使用最低波长极限
溶剂最低波长极限/nm 溶剂最低波长极限/nm
200-250 250-300 乙醇210 苯280
正丁醇210 四氯化碳265
氯仿245 N,N-二甲基甲酰
胺
270
环己烷210 甲酸甲酯260 十氢化萘200 四氯乙烯290 1,1-二氯乙烷235 二甲苯295 二氯甲烷235
1,4-二氧六环225
十二烷200 300-350 乙醚210 丙酮330
水210 苯甲腈300 庚烷210 溴仿335 己烷210 吡啶305 甲醇215
甲基环己烷210
异辛烷210 350-400 异丙醇215 硝基甲烷380 乙腈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