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二章 孟德尔遗传、分离规律
第二章 孟德尔遗传、分离规律
8
减数分裂过程
动物 植物
(3)分别以不同的生物为研究对象,重复孟德尔 的杂交试验,得到相似的结果,可用遗传因子假 说解释,表明孟德尔遗传因子假说及其分离规律 是绝大多数有性生殖生物性状遗传的基础(普遍 性)。
9
第一节 分离规律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二、分离现象的解释 三、分离规律的验证 四、显性性状的表现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五、基因分离的细胞学基础
第二章
孟德尔遗传
(第一节 分离规律)
第一节 分离规律 第二节 独立分配规律 第三节 遗传学数据的统计处理
1
本章要点
• 遗传因子假说、基因分离与自由组合规律的内容、 细胞学基础,孟德尔规律的理论意义与应用; • 科学理论验证过程及其在孟德尔规律验证中的应 用; • 基因型、表现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相对性 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其代谢基础; • 纯合体、杂合体遗传特征的差异及其应用; • 多对基因(相对性状)独立遗传的条件及一般规律; • 应用概率定理与二项式公式推算杂交试验后代群 体结构的方法,以及利用Χ2测验进行检验的方法。
5
1、孟德尔植物杂交试验成功的因素
(4)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按系谱进 行考察记载、进行归类统计并计算其类型间的比例,分 析遗传变异。这是孟德尔在当时生物科学中独特的创举。 (5)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提出假说,然后进行验证, 得出结论。 试验设计和要达到的目的明确性,恰当的材料选择以 及方法正确,是研究工作成功的重要保证。
圆粒与皱粒
15
(一) 豌豆花色杂交试验 1、试验方法
p F1 F2 红花(♀)×白花(♂) ↓ 红花 ↓ 红花 白花
16
植物杂交试验的符号表示
P:亲本(parent),杂交亲本; ♀:作为母本,提供胚囊的亲本; ♂:作为父本,提供花粉粒的杂交亲本。 ×:表示人工杂交过程; F1 :表示杂种第一代(first filial generation); :表示自交,采用自花授粉方式授粉受精产生后 代。 F2 :F1代自交得到的种子及其发育所形成的生物个 体,称为杂种二代,即F2。
2、F2有两种性状表现类型的植株,一种表现为显性性状,另 一种表现为隐性性状;并且表现显性性状的个体数与隐性性状 个体数之比接近 3:1。
→隐性性状在F1中并没有消失,只是被掩盖了。 在F2代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都会表现出来,这就是性状分离 (character segregation)现象。 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表现不同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 分离。
17
2. 试验结果
p 红花(♀)×白花(♂) ↓ F1 红花 ↓ F2 红花 白花 株数 705 224 比例 3.15 : 1 F1(杂种一代)的花色 全部为红色;
F2(杂种二代)有两种 类型的植株,一种开 红花,一种开白花; 并且红花植株与白花 植株的比例接近3:1。
18
3. 反交(reciprocal cross)试验及其结果
22
二、分离现象的解释
(一)遗传因子假说
(二)遗传因子的分离规律
(三)豌豆花色分离现象解释
23
(一) 遗传因子假说
孟德尔在试验结果分析基础上提出了遗传因子(inherited factor /determinant, hereditary determinant/factor)的概念, 认为: 1、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且每对相对性状由一对遗 传因子控制; 2、显性性状受显性因子(dominant ~)控制,而隐性性状由 隐性因子(recessive ~)控制;只要成对遗传因子中有一个显 性因子,生物个体就表现显性性状; 3、遗传因子在体细胞内成对存在,体细胞中成对的遗传因 子分别来自父本和母本,而在配子中成单存在。
(一) (二) 测交法 自交法
32
(一) 测交法 测交(test cross)的概念与作用
测交:为了测验个体的基因型,用被测个体与 隐性纯合个体交配的杂交方式称为测交(test cross),其后代称为测交后代(Ft)。 如果用F1与隐性个体(隐性纯合体)杂交,后代 的表现型类型和比例就反映了杂种F1配子的种类 和比例,事实上也反映(测验)了F1的基因型。
的F1 、F2个体表现型及F2性状分离现象
作出的一种假设。 正因为如此,从孟德尔杂交试验到遗
这是科学理论的一 般验证过程。
遗传因子假说及其 分离能够解释豌豆杂交 试验中观察到的性状分 离现象。
31
传因子假说是一个高度理论抽象过程。
所以当时几乎没有人能够理解。如何对 这一假说进行验证呢?
分离规律的验证方法
7
3、孟德尔规律的重新发现与证实
1900年之后,孟德尔规律重新发现并被广泛接受。 (1)自然选择学说的地位已经基本确立。人们在对其进行 完善的同时必然将注意力放到生物性状变异的产生和传递这 一遗传学问题上来; (2)细胞学对生物有性生殖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1900年前夕生物有性生殖研究进展 受精过程 动物 植物 1876年 1884年 1892年 1896年
相对性状(contrasting character):同一单位性状
的相对差异,称为相对性状。如 :豌豆花色有红花和白花。
11
图2-1 豌豆7对不同的单位性状
14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所选择的七个单位性 状的相对性状间都存在 明显差异,后代个体间 表现明显的类别差异; 按杂交后代的系谱进 行的记载和分析,对杂 交后代性状表现进行归 类统计、并分析了各种 类型之间的比例关系。 红花与白花
3
(二)孟德尔的成功与原因
孟德尔植物杂交试验成功的因素
孟德尔规律长期不被接受的原因
孟德尔规律的重新发现与证实
4
1、孟德尔植物杂交试验成功的因素
(1)严谨的科学态度,试验有明确的目的性。
(2)选用适当的研究材料:豌豆。
豌豆是严格的自花授粉植物; 豌豆的相对性状多,易于区分; 豌豆的花器大,易于杂交; 繁殖力强,容易栽培。 (3)精心安排组合,正交、反交,由简到繁,从单位性 状、相对差异、单因子分析入手。
19
正交
反交与正交试验
结果完全一致
反交
表明:
F1、F2的性状表现不 受亲本组合方式的影响, 与哪一个亲本作母本无关。
20
(二)豌豆7对不同的相对性状杂交试验的结果
性 状
花 色
杂交组合
红花×白花 圆粒×皱粒 黄色×绿色 饱满×不饱满
F1表现的 显性性状 红花
F2 的 表 现
显性性状
705红花
24
(二) 遗传因子的分离规律
遗传因子在世代间的传递遵循分离规律(the law of egregation):
1、 (性母细胞中)成对的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 分配到配子中,配子只含有成对因子中的一个。 而杂种体细胞中,分别来自父母本的成对遗传因子也 各自独立,互不混杂;在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互不影响。 2、 杂种产生含两种不同因子(分别来自父母本)的配子,并 且数目相等;各种雌雄配子受精结合是随机的,即两种遗传 因子是随机结合到子代中。
28
5、纯合的基因型(homozygous genotype):成对的 基因都是一样的基因型,也称纯合体(homozygote)。 如CC(显性纯合体)或cc(隐性纯合体)。可稳定 遗传。 6、杂合的基因型(heterozygous genotype):成对的 基因不同。如Cc,或称杂合体(heterozygote)。不 能稳定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2
概述 (一)孟德尔及其杂交试验
孟德尔简介:
从1856-1871年进行了大量植物杂交试验研究; 其中对豌豆(严格自花授粉/闭花授粉)差别明显的 7对简单性状进行了长达8年研究,提出遗传因子假 说及其分离与独立分配规律(后称Mendel’s Laws); 1865年2月8日和3月8日先后两次在布尔诺自然科学 会例会上宣读发表; 1866年整理成长达45页的《植 物杂交试验》一文,发表在《布隆自然科学会志》 第4卷上。(参考《遗传学经典论文集》)
6
2、孟德尔规律长期不被接受的原因
(1)达尔文于1859年
发表的自然选择学说及 其所引起的争论吸引了 过多的注意力; 而孟德尔在科学界是 一个籍籍无名之辈; 他的研究表明遗传 因子与性状在世代间的 稳定传递,与当时进化 论强调的生物界广泛变 异的思想也似乎并不相 吻合。
(2)孟德尔思想的超 前性 颗粒遗传观念、统计 分析方法、严密的逻辑 思维等都超出了同时代 学者们的理解和接受能 力。 遗传因子仅仅是一个 抽象概念。当时对生物 有性生殖过程及其机制 知之甚少,连染色体也 是1888年才命名的。
隐性性状
224白色
比例
3.15:1
种子性状
子叶颜色 豆荚形状
圆粒
黄色 饱满
5474圆粒
6022黄色 822饱满
1850皱粒
2001绿色 299不饱满
2.96:1
3.01:1 2.95:1
未熟豆荚色 绿色×黄 色
花着生位置 腋生×顶生 茎的高度 高茎×矮茎
绿色 腋生
高茎
428绿色 651腋生
787高茎
六、分离规律的意义与应用
10
一、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性状(character):遗传学中把生物体或其组成部分所 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统称为性状。
单位性状(unit character):根据研究需要,把生物
所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作为研究对象,这样区分开 来的性状称为单位性状。 豌豆的花色、种子形状等性状,就 是不同的单位性状(图2-1)。
29
基因型与表现型的相互关系
1、基因型是生物性状表现的内在决定因素,基因 型决定表现型。 如一株豌豆的基因型是CC或Cc,则该植株会开 红花,而基因型为cc的植株才会开白花。 2、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下的外在表 现,往往可以直接观察、测定,而基因型往往只能 根据生物性状表现来进行推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