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中古时代,亚洲大陆出现了诸文明的大交流。

技术、文化的交流使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大为加快。

领先于世界的中国、印度、阿拉伯文明在这时不断向外传播,与受中国文明影响下的朝鲜文明、日本文明等交相辉映,谱写了亚洲文明发展史上灿烂的一页。

横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伊斯兰教传播、传承阿拉伯文明的作用,但也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影响。

东西方文明通过和平或战争的方式进行交流,在推动自身文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也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一、梳理教材主干知识知识梳理(一)阿拉伯帝国1.背景(1)阿拉伯半岛多部落并存,相互混战。

(2)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古兰经》成为伊斯兰教的经典。

(3)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权及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2.帝国建立: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3.鼎盛(1)政治: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官僚机构辅助。

(2)经济: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陆上和海洋贸易繁荣;帝国境内城市繁多。

(3)文化①阿拉伯人继承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

②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③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知识梳理(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1.兴起(1)1453年,灭亡拜占庭帝国。

(2)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2.统治(1)政治:最高统治者苏丹既是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2)经济: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

(3)外贸: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知识梳理(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1.南亚(1)笈多帝国①政治与经济:帝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但国王政令不够统一。

②宗教:印度教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2)德里苏丹国家: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最高统治者称苏丹。

2.东亚(1)日本①中央集权制建立:646年,“大化改新”,日本模仿隋唐律令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

②庄园制与武士:随着新土地的开垦,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

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③幕府统治: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实权由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17世纪,德川幕府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制外来影响。

(2)朝鲜历史渊源4世纪中国东北民族政权高句丽迁都平壤基本统一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建立政权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迁都改号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维护主权16世纪末中朝军民联合抗击日本侵略,维护了朝鲜的独立和统一二、深度分析史料主题庞大帝国崛起,文明传播差异——亚洲地跨亚非欧大帝国的文明遗产[析史料实证]材料一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长期动乱中,许多希腊、罗马古典作品毁坏流失,一部分通过拜占庭帝国流传到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的学者不但认真研究,还把许多古代作品,如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译成阿拉伯文。

许多希腊著作,阿拉伯人不但加以保存,而且广为传播,给以后西欧文艺复兴很大影响。

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度的数学等也都由阿拉伯人传入西方,促进了西方文化的发展。

阿拉伯商人频繁来到中国,不仅带来了伊斯兰教,也带来了阿拉伯的数学和天文学知识。

——摘编自孙秉莹等主编《世界通史纲要》[探究]根据材料一,指出阿拉伯人对待外来文化成果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阿拉伯人在传播东西方文化方面的重大贡献。

[提示]态度:吸收,保存,传播。

贡献:保存并传播古希腊罗马文化;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西方;把伊斯兰教、阿拉伯数字和天文学知识传入中国;将印度人发明的数学传到西方。

材料二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占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意为伊斯兰之城),并宣布将圣索菲亚大教堂改造成清真寺,大教堂旁也出现了4座伊斯兰尖塔。

[探究](1)奥斯曼帝国的政权结构有何特点?请用史实说明。

(2)从该教堂的历史发展看,对当今不同文明的相处有何启示。

[提示](1)特点:政教合一。

说明:苏丹被认为是安拉的代表,他既是政教合一的国家首脑,又是最高军事统帅。

(2)启示:征服未必要以破坏和摧毁为代价;不同文明可以和平共处,既有利于政治稳定,也有利于保存优秀文化。

[明历史解释]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比较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区域阿拉伯半岛小亚细亚侵略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逐步征服小亚细亚、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定都先以麦地那,后都城为巴格达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定为首都建立帝国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统治措施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官僚机构辅助最高统治者苏丹既是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政治体制政教合一政教合一对外来文化态度交流、吸收和融合的方式,具有沟通东西、承上启下的作用控制亚欧商路,对过往商旅强征苛捐杂税,破坏地中海地区原来的商业秩序和环境,阻碍了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练经典小题]1.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

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

这说明() A.阿拉伯数字是由阿拉伯人创造的B.东西方文化在阿拉伯帝国广泛交流C.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和国家富庶D.强大的阿拉伯帝国持续时间特别长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把中国的古代发明辗转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教文化,在不同文明之间搭建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故B项正确。

2.“征服者征服了君士坦丁堡,一个新的纪元,帝国的纪元,正式开始了。

这个新的巨人,跨博斯普鲁斯海峡而屹立,一只脚踏在亚洲,另一只脚在欧洲。

”材料中“这个新的巨人”()A.首当其冲攻占拜占庭帝国B.主动学习东西方文化C.印度教逐步得到推广D.学习借鉴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选A根据材料信息“君士坦丁堡”“一只脚踏在亚洲,另一只脚在欧洲”可以判断是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帝国崛起后,开始积极从事向欧洲的扩张,首当其冲的是攻占拜占庭帝国,故A项正确。

[课时双测过关]A级——学业水平达标练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1.适应稳定社会和统一国家之需要而产生的宗教是()A.道教B.基督教C.佛教D.伊斯兰教解析:选D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处于内忧外患之中,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穆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教应运而生,伊斯兰教的传播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故选D项。

2.花剌子密是阿拉伯杰出数学家,他第一个使用包括“0”在内的数码代替阿拉伯原来的字母记数法。

这套数码也凭借其著作传入欧洲,后为世界所采用,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大大促进了计算科学的发展。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阿拉伯人发明了这套数码B.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C.阿拉伯人创立了伊斯兰教D.阿拉伯人传播了光辉灿烂的西方文化解析:选B题干中“这套数码也凭借其著作传入欧洲,后为世界所采用,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大大促进了计算科学的发展”信息,表明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故选B项。

3.恩格斯指出:“伊斯兰教这种宗教是适应于东方人民的,特别是适合于阿拉伯人的,也就是说,一方面适合从事贸易和手工业的市民,另一方面也适合于贝都因游牧民族。

”这表明伊斯兰教()A.缓和了阿拉伯半岛复杂的矛盾B.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的共同愿望C.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D.是阿拉伯人生活的精神支柱解析:选C由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伊斯兰教的产生适应了阿拉伯半岛的发展,对市民经济和游牧民族产生了积极影响,有利于阿拉伯半岛的发展,顺应了社会发展趋势和要求,故C项正确。

4.中世纪后期位于东西方之间的某个军事强国,占据了重要的地理位置,控制了亚欧商路。

这个国家是()A.西罗马帝国B.法兰克王国C.拜占庭帝国D.奥斯曼帝国解析:选D中世纪后期,当时基本上西亚地区都是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它横跨亚、欧、非三洲,把东西方交往要道牢牢地控制住;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亚欧商路,故D项正确。

5.笈多王朝时期国王赐给官吏、贵族、寺院的封地逐渐演变为世袭的私有领地,封地领有者往往将君主封赐的领地再分封赏赐给自己的臣属。

由此可知()A.等级制的附庸臣属关系形成B.土地封赐程序极其严格C.君主由此确立权力至尊地位D.预示着分裂割据的隐患解析:选A由材料信息可以看出,笈多王朝对土地的层层分封,以土地为纽带,形成了国王封赐臣属的等级关系,故A项正确。

6.孙立祥在《日本三次社会转型及其历史启示》中指出,6世纪末7世纪初,在东亚大陆,隋、唐帝国的先后建立既给日本提供了学习样板,也使大和朝廷倍感“国际压力”;而新罗灭“任那日本府”并交好大唐王朝,进一步加深了其“民族危机感”。

这预示着()A.隋唐的发展经验增加了日本紧迫感B.国内外形势发展需要进行社会变革C.新罗与唐朝友好关系造成严重威胁D.挽救统治危机以跻身东亚强国行列解析:选B由材料“国际压力”“民族危机感”等信息,并结合文章《日本三次社会转型及其历史启示》名称可以推知,日本需要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进行一场变革,以推动日本社会转型,故B项正确。

7.唐朝时期,新罗频繁更换年号。

根据考古学的发现,在庆州雁鸭池出土了刻有“调露二年”字样的砖铭,在月城附近的望星里瓦窑遗址发现了“仪凤四年皆土”的铭文板瓦,在庆尚南道蔚山郡的川前里“摩崖石刻”周围发现了“上元二年铭”和“上元四年铭”。

这反映了()A.新罗年号借鉴了唐朝年号B.唐新顶层关系友好往来的见证C.新罗接受了唐中央政府的册封D.新罗和唐朝往来日益频繁解析:选B材料信息的含义是新罗受唐朝的影响,学习和借鉴了唐朝的年号,反映了两国政府关系往来密切,故B项正确。

8.下表为新罗统治时期的记载。

材料信息表明()时间事件惠恭王六年,秋八月大阿餐金融叛,伏诛十一年,夏六月伊餐金隐居叛,伏诛十六年二月伊餐金志贞叛,聚众围犯宫阙元圣王七年,春正月伊餐悌恭叛,伏诛A.C.政治统治趋向衰败D.君主权力逐步得到强化解析:选C由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新罗统治时期叛乱频繁发生,这表明新罗政治统治不稳,逐渐走向衰败,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14分)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早在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

因此,历代都比较注重先进文化的摄取。

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