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外汉语教学法期末复习总结

对外汉语教学法期末复习总结

对外汉语的形成、发展与繁荣创始阶段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中恢复阶段 20世纪70年代~70年代末1950 清华大学第一个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1965年北京语言大学成立唯一一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主的大学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1983年6月中国教育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成立学科地位得到确定(标志)●发展1987年国家汉办成立繁荣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2005年世界汉语大会对外汉语走向世界的标志定义: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授的学科,专门研究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的习得规律以及相应的教学规律。

对比分析:拉多 1957 首创内容:目的语与母语不同的部分,是二语习得者的难点语言迁移:正迁移负迁移(P16)标记区分法:凡某个语言成分的标记越多,无论它在母语或目的语中是否存在,此语言成分在习得上是比较难的。

i /i:/ 前、高、不圆唇 ü/y/ 前、高、圆唇偏误分析:60年代末科德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1)语际偏误(2)语内偏误(3)简化偏误(4)交际偏误(5)推理偏误(P23)意义与局限意义:(1)是对比分析的继承和发展。

(2)改变了人们对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偏误本质的认识。

(3)对习得过程和习得规律的研究丰富了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促进了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

局限:(1)正确与偏误的区分标准很难确定。

(2)研究很不平衡。

特点:•(1)系统性•中介语是一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有自己的系统,可以作为一种交际工具。

(2)发展性中介语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学习的进展不断地向目的语靠拢。

中介语理论定义: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的语言系统。

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自己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语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不断靠拢的动态语言系统。

代表人物:美国塞林克 60年代末监察模式:1978 克拉申输入假说:i+1i:学习者现有的知识水平 1:学习者还没有掌握但应在下阶段学习的知识P28直接法是主张以口语教学为基础,按幼儿习得母语的自然过程,用目的语直接与事物相联系而不依赖母语、不用翻译的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法。

直接:直接用目的语教外语;语言与客观事物(如词与实物)直接联结的直观手段用于教学。

•基本原则•直接联系的原则•以口语为基础的原则•以模仿为主的原则•句本位原则•教授当代通用语言的原则。

•语法翻译法 / 直接法•重知识重技能操练•读写听说•书面口语•经典文学作品当代通用的语言材料•依赖母语排斥母语演绎法归纳法功能法: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重视语言的活用,它的重点不是语法规则或者听说习惯,而是运用言语交流思想的能力学生是中心,教师起引导作用第二章一、发音习惯是靠听辨和模仿建立起来的二、语音教学的基本原则:1.以示范与模仿为主,语音理论指点为辅语音教学是口耳相传的活动,老师示范、学生模仿是教学中最重要、最直接的方法2.从易入手,由易到难根据学习者的母语而定,从易入手,先易后难,以易带难,这是常识。

3. 温故而知新4. 突出难点,有的放矢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突出难点,反复进行操练。

5. 音形结合,加深印象在语音教学中,老师可采用听觉和视觉印象,发音和书写结合起来的方式。

三、汉语拼音方案21个声母6个单韵母13个复韵母16个鼻韵母四。

、zhi 、shi用什么方法教:演示法对比法带音法Z/ zh /j:用手势法强调发音韵母分辨法W、u:用仰头的方法区分五、介音:声母和韵母之间的过渡发音,轻而短六、:一、七、八、不的变调“一”的变调“一”的本调是阴平。

单用,在语句末尾,表序数,变调有三种:(1)在去声前变阳平。

例如:一件、一样。

(2)在非去声前变去声。

例如:一天、一年、一本。

(3)夹在重叠的动词中间变轻声。

例如:看一看、试一试。

“不”的本调是去声。

单用,在语句末尾,在非去声前,都念本调。

例如:不、我不、不听、不凉、不好。

变调有两种:(1)在去声前变阳平。

例如:不去、不是、不至于。

(2)夹在词语中间变轻声。

例如:差不多、挡不住、行不行、去不去。

“七”“八”的本调是阴平。

单用,在语句末尾,表序数,在一连串数字中,都念本调。

在去声前念阳平。

例如:七万、八件。

根据近年在北京的调查,中年以下的人,“七”“八”有不变调的趋势。

学习普通话,“七”“八”可以不变调。

第三章一、课文生词的处理方法1.归类:意义归类、语法归类、音节归类2.扩展: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扩展、由词向短语扩展、词语向句子扩展、句子向语段扩展3.文中标注二、讲解新词的办法1、翻译2、以旧解新3、实物展示4、图片展示5、利用上下文6、举例7、利用预语境三、词汇的几种练习方法1、卡片展示法:运用不同的颜色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的词性或者语义类别2、朗读法:老师读,学生听——老师带读,学生跟读——学生读3、搭配法4、组合游戏法:互相听写比赛说词翻牌猜词爬格子练词走棋练习】四、扩大词汇量的方法:1、利用反义词2、利用义类(水果----苹果、香蕉、橘子。

)百科类的词用义类3、利用“同语素”(车-----汽车、自行车、火车。

)4、利用前缀和后缀第四章一、汉语语法的特点:实用性、灵活性、规范性、稳定性二、语法教学的原则:1、精讲多练2、深入浅出是教学语法而非理论语法3、分散难点4、注重用法:初级阶段侧重在语法形式,包括句法结构、句型和语序;中级阶段侧重在语法意义,包括语义关系和语义搭配;高级阶段侧重在语法形式的语用功能,包括词语句式的语用选择和应用。

三、语法教学的方法:归纳法演绎法情景法对比法发现法图示法公式法翻译法综合法四、辨析常用词1、才和就关于“就”作为时间副词的一种意义,有的教材上说“就”表示动作或事情发生得早,其实应该是“就”表示说话人主观上认为动作或事情发生得早。

为了说明这样的意思,可以采用归纳法,即先给学生举出这样的例子:①小王早上八点就来了。

②小李下午三点就回到家了。

③他晚上七点就去图书馆了就都表示说话人主观上认为哪个动作或事情发生得早。

如果学生没学过“主观”这个词,就可以更简单地说“就”表示说话人认为动作或事情发生得早。

常用搭配人或事物+时间+就+动作(+地方/事物/人物)+了或:主语+时间状语+就+动词(+宾语/补语)+了“才”的教学往往是在教了“就”之后,这样在教“才”时就可以将“才”与“就”进行对比,从而加深理解。

比如可以将上次教“就”的三个例句再板书出来或利用投影仪展示出来,同时在各句后面,再加上一个用“才”的例句:①小王早上八点就来了。

④小李早上八点才来。

②小李下午三点就回家了。

⑤小张下午三点才回到家。

③他晚上七点就去图书馆了。

⑥她晚上七点才去图书馆。

这样,通过对比,就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在基本相同的语境下,“才”与“就”的意义正好想法:“才”表示说话人认为动作或事情发生得晚;在用法上“才”在句中的位置与“就”相同,但用“才”的句子末尾一般不能带“了”。

为了凸显“就”与“才”是说话人主观上认为早和晚,还可以这样举例:提问:“你们几点上课?”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回答:八点半就上课了。

(不喜欢学习的学生觉得八点半太早了)八点半才上课。

(喜欢的觉得晚)1)归纳法、发现法例句:①小王早上8点就来了②小李下午3点就回家了。

③他晚上7点就去图书馆了。

“就”的语法意义:表示说话人主观上认为动作或事情发生的早。

在句中的位置“就”的用法经常搭配的词语人或事物+时间+就+动作(+地方/事物/人物)+了或主语+时间状语+就+动词(+宾语/补语)+了二)才1)对比法(与“就”进行对比)①小王早上8点就来了。

小王早上八点才来。

②小李下午3点就回家了。

小李下午三点才回家。

③他晚上7点就去图书馆了。

他晚上七点才去图书馆。

2)情境引入法刚/刚才对比、归纳法例句:①A.刚才他还在这儿,现在他已经走了. B.他刚走。

②A.*去年9月他刚才到北京,就认识了这位中国朋友。

B.去年9月他刚到北京,就认识了这位中国朋友。

③A.*我估计明天他刚才到你就得走了。

B.我估计明天他刚到你就得走了。

④A.刚才真热。

B.*刚真热。

⑤A.刚才的事我都忘了。

B.*刚的事我都忘了。

⑥A.现在比刚才凉快些了。

B.*现在比刚凉快些了。

⑦A.刚才她打了个电话。

B.他刚才打了个电话。

(一)刚才/刚的共同点:1)都有“不久”的意思;2)都可以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

(二)刚才/刚的不同点:1)“刚才”是时间名词;“刚”是副词。

2)“刚才”是以说话的时间为基点,指说话前不久的那个时间,跟“现在”相对,不表示说话人主观上对时间的感觉;“刚”是以动作或事情的发生为基点,指动作或事情发生不久,可用于过去,也可用于将来,表示的是说话人主观上感觉那个动作或事情发生不久或时间不长。

3)“刚才”在居中的位置较多,可以作主语、定语、介词短语(可以放在介词“比”“从”的后面);“刚”则不能,他经常跟“就”、“又”搭配使用。

4)二者的否定形式不同:他刚才没来这儿/她刚才不舒服。

他不是刚开始学韩语,他已经学了一年了。

刚才+没/不不是+刚常常/往往•(一)常常•归纳法:①小时候我常常去那个地方玩。

•②现在我常常跟中国朋友聊天。

•③明年我出国后,我会常常给你发邮件的。

•对比法:跟英语的“often”对比,找到二者的异同。

•(二)往往•对比法:跟“常常”进行对比•④A.我弟弟常常看电影。

B. 星期六晚上我往往去看电影。

•⑤A.我常常用电脑工作。

B.穷人家的孩子往往没有钱买电脑。

•⑥A.我希望常常见到她。

B.去那个餐厅吃饭的时候,我往往能见到她。

•⑦A.欢迎你们以后常常来我家玩。

B.以前他们有空的时候往往到我家来玩儿。

•发现法:对比、启发后发现二者的异同•1)都表示频率高•2)“常常”只是单纯地表示频率高,因此句中可以不需要表示时间、地点或其他条件的词语;而“往往”则表示在一定条件下、有规律性的频率高,句中必须有表示具体条件的词语,所以常常不一定能用“往往”替换•3)"常常"可以用于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事情;而“往往”只能用于过去和现在的事情,不用于将来的事情•4)“常常”可以用于主观意愿,“往往”不能了的用法“了”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难点的难点,在现代汉语中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用在句中动词后,表示动作的完成;一种是用在句末,主要表示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情况,还有成句的作用。

(一)句中的“了”对于初级阶段的学生,主要掌握句中“了”的基本意义以及这类句子最重要的一些特点。

教学主要步骤:1、根据当时的情景,设置对话,引入“了”2、通过例句对比,加深印象例如: A.我要喝咖啡。

B.早上我喝了一杯牛奶。

A.明天我们学习第五课。

B.昨天我们学习了第五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