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练习:物理学的重大进展(附答案)

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练习:物理学的重大进展(附答案)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一、
1. 牛顿认为宇宙是按照可测量的、可描述的机械原理进行运转的。

1927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了测不准原理:没有人能够确知一个电子的运动轨迹,因为通过光来观测电子这个行为本身将会扰乱电子的位置。

与这一认识变化相关的是()
A. 经典力学的诞生
B. 进化论的传播
C. 电气革命的出现
D. 量子论的提出
2. 近代以来,牛顿的力学把天上和地上所有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统一起来,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把电、磁、光的运动统一起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把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联系起来……等等。

这样的科学事实说明,近代物理学()
A. 为三次工业革命提供了科学理论
B. 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而进步
C. 在发展中呈现出连续性和综合性
D. 与希科学实验的成果存在密切联系
3. 一位科学家曾根据某一理论提出三大预言:引力场实际上是一个弯曲的时空;在强引力场中光谱将向红端移动;引力场会使光线发生偏移。

这一理论()
A. 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
B. 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
C. 奠定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基础
D. 确认了物体宏观运动的规律
4. “他是一个探索者。

经过一段热烈兴奋的思考和试验,似乎发现宇宙秘密。

他把宇宙想象为一个机械装置,像绅士图书室里的流行玩具--一个用黄铜和闪光木料制作的装有发条的天国模型。

它由一个上帝的工程师调试,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转动并保持平衡。

”“探索者”的成就()
A. 奠定了经典力学体系的基础
B. 有利于诠释自然现象的奥秘
C. 揭示了物体高速运动的规律
D. 标志着科学摆脱神学的控制
5.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伽利略发现,运动中的物体若无一定的外力使它转向,便作匀速直线运动;这一发现要求人们必须能解释:为什么行星不以直线飞离,而趋于落向太阳,结果形成其椭圆形的运行轨道;为什么月亮同样地趋于落向地球。

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 运动的物体若无“外力”作用便作匀速直线运动
B. 行星不“飞离”曾经被教会解释为是上帝的原因
C. 行星不“飞离”的原因是发现三大定律的关键
D. 伽利略的发现影响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及人类社会
6. 有学者描述说:18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为突出。

极富玄想天分的法国人很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

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

此描述旨在强调
A. 近代科技对文艺复兴的促进作用
B. 牛顿定理对其它自然学科的影响
C. 牛顿科学精神所具有的哲学意义
D. 经典力学为相对论奠定理论基础
7. 《科学的旅程》中说,“在科学上,没有一个理论能够说得到了完全的‘证明’,当新事实或新的观察结果出现时它必定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和审视。

正是科学这一不断自我纠错的特性,使它成为人类理解自然机制最为严谨也最为有效的手段。

”下列史实符合该论述的是
①从亚里士多德学说到自由落体定律②从神创论到生物进化论
③从万有引力定律到电磁感应理论④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力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8. 近代人文主义的兴起,将人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但自然科学的发展,一方面验证了人文主义思想的正确性,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人类在自然界地位不断的降低。

这主要反应出
A. 自然科学发展制约人文主义发展
B. 自然科学彻底摆脱了神学束缚
C. 自然科学发展有助于“认识人自己”
D. 宗教神学束缚了人文主义发展
9. 2017年12月19日,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发布了年度十大人物,中国量子通信科学卫星“墨子号”首席科学家潘建伟上榜。

《自然》杂志还以《量子之父》为题报道了潘建伟。

潘在量子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其中2017年6月,“墨子号”团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打破了此前国际上保持多年的“百公里级”纪录。

这表明()
A. 我国量子理论应用取得重大突破
B. 我国在理论物理领域领先世界
C. 潘建伟是量子理论的莫基人之一
D. 量子理论开始应用于通讯实践
10. 牛顿力学认为,物理定律的普遍适用性是与“绝对时空”相容的。

相对论却认为,“绝对时空”在确定物理定律时只有特殊意义,而“相对时空”在确定物理定律时则有着普遍意义。

由此可知,相对论()
A. 继承了牛顿经典力学理论成果
B. 对牛顿经典力学体系进行整合
C. 在否定中发展了牛顿经典力学
D. 完全否定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11. 科学史专家论述:“哥白尼把地球看作是一颗行星,以这一革命性的思想为发端,经过伽利略、第谷、开普勒等人的工作,最后达至牛顿对物理世界的伟大综合。

”这一变化过程体现了()
A. 地圆说的科学理论提出并得到确证
B. 实验和数学表达的物理学体系建立
C. 生物学摆脱上帝创世说的长期影响
D. 理性主义的思想传统开始逐步形成
12.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二、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7世纪当科技革命出现时,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热情地赞同通过科学追求“知识与技能”,但他同时指出,这种追求应该“谦卑和仁慈”地进行,不是“为了心情的愉悦,或为了竞争,或为了比别人优越,或为了利益、名誉、权力或为了生命的利益和价值”,并提醒人们注意科技的潜在性,提防它的危险。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参考答案
1. D
2. C
3. B
4. B
5. C
6. C
7. C
8. C
9. A 10. A 11. B 12. C
13. 示例:人文精神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古希腊时期,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对人的价值进行阐述,反对旧的思想方法和观念,关心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人文精神产生和发展,并推动了古希腊自然科学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学科分类的思想,其物理学的思想深刻塑造了中世纪的学术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要求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随着文艺复兴的深入,人们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认识也产生革命性的变化,以科学的态度和全新的思想方式探索和解释自然现象。

近代自然科学勃然兴起,出现了哥白尼、伽利略等杰出的科学家。

总之,人文精神是科学技术进步不可或缺的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