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钢集团ppt
宝钢集团资源保障体系
宝钢股份通过增发实现了一体化运行
采购 销售 铁矿石 煤炭 镍 其他原材料 终端 客户
宝 华 瑞
宝 澳
长 期 合 同
年 度 合 同
合 资 煤 矿
长 期 合 同
长 期 合 同
宝 美
宝 新 贸
宝 巴
宝 欧
宝 和
地区 公司 剪切配 送中心
宝岛 宝钢国际 运输
100%股份,37.1 亿元
线 帘 钢
宽
板
用
线
井
车
钢
炉
硅
线
锈
彩 涂
械
管
油
轧 汽
电 用
压 锅
取 向
级
冷
程
家
高
无
等
高
强 工
高
焊
管 管
机
不
平 均
产 品
产
板
板
钢
产
钢
钢
管
锈
铁
碳
碳
钢
不
钢
冷 轧
热 轧
2010年宝钢股份钢材分品种市场占有率及毛利率情况
其 他
特
殊
钢
产
厚 板
品
卷
卷
品
品
船
板
宝钢下游加工体系
宝钢国际供应链体系
宝 钢 集 团 钢 材 加 工 配 送 中 心 分 布
宝 钢 不 同 时 代 管 理 模 式 变 革
黎明时代
集中一贯制
徐大铨时代
母子公司
谢企华时代
一体化运作
徐乐江时代
战略管控
四、宝钢的运营管控模式
2009年宝钢管理体系变革策略
2009年5月,宝钢集团总部以强化战略管控为核心的管理变革方 案正式实施。集团总部对钢铁主业实行战略控制型管控,对多元产 业实行战略设计型管控。 做法一:以战略管控为导向,横向缩减集团管理职能: (1)成立财务服务与数据共享中心和人力资源服务中心; (2)强化离线研究; (3)每个多元产业板块设立一家旗舰公司,将分离出来的多元产 业管理职能划拨给各相应的旗舰公司经营管理。 做法二:纵向压缩汇报链,实现扁平化。变革后,宝钢集团总部 形成了两种模式的汇报链。
四、宝钢的运营管控模式
战略阶段 管控模式 管控特征
“三高一流”为目标、“集中一贯” 为核心、“五制配套”为基础、 “社会化协作”为辅助的管理模式 集团由生产经营管理与资本经营管 理并重,不再直接从事具体生产经 营活动,对子公司的经营方向和目 标进行指导,协调子公司的发展战 略。钢铁主业推行宝钢管理模式 集团各个层面扁平化改革,压缩投 资链,减少集团与下属企业之间的 管理层级;钢铁主业方面,实现整 体上市,继续推广股份管理模式 股份公司实施纵向整合,精简机构 设置;集团总部强化战略管理职能, 精简机构,压缩原有管理职能
2010年宝钢主要数据
4277 26.33
%
30 25 20 15 10 5 0
收入
占重点比重
利润
宝钢于1978年开始建设,1998年11月宝钢与上钢、梅山联合重组;2000年 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2005年通过增发使得宝钢股份实现了整体上市 目标;随后重组了新疆八一钢铁、宁波钢铁、广东钢铁、福建镍业等企 业。宝钢是国内综合竞争力最强的钢铁企业。
宝钢集团情况提要
主要内容
一、宝钢的基本情况 二、宝钢发展战略、产业布局、组织结构 三、宝钢的经营特点 四、宝钢的运营管控模式 五、宝钢的现代化管理模式推进情况 六、宝钢的非钢产业发展情况
一、宝钢的基本情况
万吨,亿元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产量 资产
绝对值
12.71 8.03 8.65 236 2671 4450
宝钢技术创新体系支撑
宝 钢 技 术 创 新 体 系
“十一五”期间,宝钢明晰了技术创新三大体系,基本形成了研究开发、工程集 成和持续改进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成为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
宝钢技术创新体系支撑
宝钢科技创新体系组织结构
宝钢技术创新体系支撑
宝钢科研体系的实施机构
①
截至2009年底,宝钢集团的主要科研机构设在宝钢股份公司,包括:宝钢股份 研究院(技术中心)、梅钢公司技术中心、宝信软件技术中心、化工公司技术中 心等。
②
截至2010 年底,宝钢股份技术人员(6575人)占在岗职工总数的24.4%,其中具 有中级及以上职称3162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48.1%。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人数 5031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76.5%。
截至2010年12月,宝钢研究院在职员工667人。其中管理人员30人,占4.5%; 研发人员413人,占61.9%;技术人员222人(含实验人员143人),占33.3%。其 中,博士161人,占24.1%;硕士228人,占34.2%,本科163人,占24.4%。教授 级职称64人,占9.6%;高级职称187人,占28%;中级职称234人,占35.1%。首 席师76人,宝钢技术业务专家22人。
1999-2002年
徐大铨时代
2003-2006年
谢企华时代
2007年至今
徐乐江时代
二、宝钢发展战略、产业布局、组织结构
宝 钢 产 业 布 局
二、宝钢发展战略、 产业布局、组织结 构
宝 钢 组 织 结 构
三、宝钢的经营特点
宝钢是我国的精品钢材基地,自建设起就瞄准世 界最先进的工艺和技术,宝钢不仅装备、工艺和生 产技术等硬件从新日铁引进;宝钢的管理模式、操 作制度等“软件”也从新日铁全套引进,为宝钢生 产一流产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宝钢的历代领导人对宝钢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 献,黎明在1995年就提出了“一业为主,多业并举” 的发展思路,在当时就提出在宁波、湛江等地建钢 厂的想法,而对企业规模也已展望至3000万吨;随 后的徐大铨、谢企华、徐乐江等领导人也基本沿袭 了宝钢钢铁和非钢共同发展以及争创世界一流为目 标的经营模式,这是宝钢成功的重要保障。 宝钢管控体系在第四部分说明,非钢发展在第八 部分说明,宝钢钢铁板块的经营有如下特点:
五、宝钢的现代化管理模式推进情况
5.1宝钢质量管理历程
第一阶段 1983-1991 年 第二阶段 1992-1999 年 第三阶段 2000年至今 1982年,宝钢一期工程在引进成套装备的同时,引进了新日铁包括技术管理 在内的7个管理方式。 开展ISO9000体系认证,质量管理法制化,建立起了文件化的质量体系。在 质量管理上提出了“两个转变”:在组织生产上由原来的满足企业标准转到满 足用户使用要求,并提出了“标准+α”这一新概念(α是用户在供货标准以外提 出来的附加技术条件);质量改进由原来的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宝钢由侧重于某一方面的管理开始向追求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的管理过渡。 2001年获得全国质量管理奖第一名。 2003年宝钢在热轧精益生产试点的基础上,将解决“缺陷”和“波动”问题 的6Ϭ管理和解决“浪费”和“速度”问题的精益运营管理有机结合,形成了 “6Ϭ精益运营”。 以硅钢为例,宝钢在硅钢生产过程中形成了以CP(控制计划)为核心,包括 “控制计划、九定、岗位对标、火车时刻表”四大管理工具和“硅钢生产标准 岗”在内的全流程精益协同管理方法。生产出了代表当今钢铁制造技术的顶尖 水平的取向硅钢。
宝钢技术创新体系支撑
2008-2010年宝钢股份技术创新实绩
指标 研发投入率 科研项目经济 新产品销售率 专利申请 其中:发明 技术秘密 重大专有技术 国内独有领先产品销量 国内独有领先产品销量占比 国内独有产品销量 国内独有产品销量占比 单位 % 亿元 % 件 件 件 件 万吨 % 万吨 % 2008 1.15 12.3 18.9 859 42 2069 1 848 36.7 124 5.4 2009 1.75 15.11 19.8 939 37.5 2336 1 968 42.7 191 8.4 1190 18.7 1068 427 2010 2.1
宝钢整体架构
三、宝钢的经营特点
通过重组扩大了钢铁产业规模,形成了两角一边 的钢铁产业布局。 在澳大利亚、巴西等资源集聚地获得了稳定的上 游资源保障。 通过增发实现了钢铁主业一体化运行。 通过建立钢材加工配送中心、与下游建立研发中 心等措施稳定和积极拓展客户群体。
宝钢钢铁产业结构布局
2008-2010年宝钢集团2个盈利能力较强品种的盈利情况 业务板块 钢制两片罐 冷轧硅钢 2010 年 销售收入 9.01 96.64 利润率 16.25 31.50 2009 年 销售收入 14.86 69.12 利润率 9.85 21.31 单位:亿元,% 2008 年 销售收入 14.59 63.76 利润率 10.79 19.91
40 30 20 10 0
5.42
2010年,宝钢吨钢材利润515元/吨 VS 行业平均105元/吨。
热 轧 薄 电 冷 工 板 轧 钢 薄 板 镀 宽钢 锌 带 镀 板( 热 层板 带) 轧 ( 薄 带 宽 ) 钢 带 厚 特 板 厚 板 中 钢 板 中 材合 厚 计 宽 无 钢带 缝 钢 管 钢 筋 线 冷 材 轧 焊 薄板 接 钢 管 棒 铁 材 热 道用 轧 材 窄 钢 带
二、宝钢发展战略、产业布局、组织结构
时间 领导人 战略
宝 钢 发 展 战 略 演 进
1979-1998年
黎明时代
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的一体化的大型企 业集团,2010年进入世界500强 建设成为中国钢铁精品生产和研发的重 要基地。实现“两个一流” 一业特强、适度相关多元化的世界一流 跨国公司。实施钢铁精品战略适度相关 多元化战略资本经营战略和国际化经营 战略 一业特强、适度相关多元化的世界一流 的国际公众化公司;成为世界500强中的 优秀企业
③
宝钢技术创新体系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