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特点作者:赵长兴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09年第07期令各国政府和高校瞩目的“第二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即将于2009年7月在巴黎召开。
十年来,国际高等教育经历了深刻变化,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私立高等教育的加速发展成为不可回避的事实。
如何根据本国国情发展私立高等教育,值得决策者思考。
一、世界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和学校类型1. 亚洲和拉美的私立高校学生数量增长最快十年来,私立高等教育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
据估计,全球私立高校学生占高校学生总数的比例已达30%。
在发展中国家和发展转型国家,高等教育规模由小变大的趋势十分明显。
在巴西、印尼等不少国家,私立高校学生数占高校学生总数的比例超过60%;在发达国家中,除日本、韩国及美国外,多数国家私立高校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在10%以下。
从地区来看,亚洲私立高校学生数量增长最为显著。
日本、韩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国私立高校学生数量占学生总数的比例较高,印度私立高校学生数量占全国高校学生总数的30%,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私立高校学生占全国学生总数的比例较低,分别为3%和10%。
拉美私立高校学生数量保持着较大规模,占全国高校学生总数的47%,巴西、智利、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秘鲁等国私立高校学生的比例超过了50%。
美国私立高校学生的比例一直较为稳定,几十年来都在20%~25%之间。
东欧和中欧的私立高校学生数量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迅猛发展之后出现了停滞现象(只有波兰等国达到30%),但近年有所反弹,在职培训学院数量激增,学生数也相应增加。
西欧似乎是这一全球潮流的局外人,其高等教育改革更多涉及的是公立大学的财政和管理,私立学校长期被边缘化。
另外,德、法、英等国的私立高校学生数量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仍然较低。
比利时和荷兰的这一比例相对高些,但它们的规章和财政有较强的公共色彩。
葡萄牙是个例外,其私立高校学生数量占学生总数的比例达26%。
非洲的现代私立高等教育起步晚、规模较小,但肯尼亚、南非和坦桑尼亚等国的私立高等教育发展比较快。
阿拉伯地区的私立高校规模开始扩大,埃及、约旦、黎巴嫩等国私立高校的发展较为突出。
总之,除东亚和拉美外,美国、中欧和东欧以及英语区非洲国家私立高校学生比例也相对较高。
2. 非精英型私立高校发展显著私立高等教育学校的类型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从其作用和动机看,可分为精英和半精英型、宗教和文化型、非精英和需求办学型三类,这三类高校包含营利型和公私合作型学校。
三类高校的共性是,侧重于实用教育和培训,基础研究力量较弱;学生家庭背景较好;开设科目数量有限,工商科目实力较强;办学以就业为导向。
在精英和半精英型学校中,半精英型学校占多数,这类学校在国家级大学中处于相对领先地位,它们介于精英学校和非精英学校之间,通常采用传统的西方办学模式。
企业化是其办学特点,学校的收入以学费为主,财务方面采取严格的公司化管理。
学校多愿意寻求与国外建立合作和互认关系,不少学校用英文教学。
这些学校的办学动机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如个人提升知名度,企业谋求发展,展示优质的私立教育,为学生和商业服务,支持国家发展等。
在精英型私立学校数量有限,资源不足以满足教育需求的情况下,全球各地涌现的这些半精英型学校值得关注。
在宗教和文化型学校中,宗教学校是世界上成立得比较早的私立学校。
它们一般明确声明自己属于非营利性学校。
这类学校起初在拉美、欧洲和非洲等地较为普及,如美国的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学院等最早属于新教举办的学校。
目前,宗教办校出现了两点新变化:一是亚非地区混合型宗教学校开始兴起,二是学校的宗教特性和宗教力量逐渐削弱。
随着宗教对学校影响的减小,以民族价值为基础的文化型学校在地方特性的影响下出现,它们强调安全、宁静、秩序和权威等价值,迎合了一些家长的需求。
非精英和需求办学型高校的数量在私立高校中增速最快。
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巨大需求和办学法律环境的宽松为其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一些国家,私立高校的数量超过了公立高校的数量,占主导地位,而且发展非常迅速,成为提供高等教育机会的重要力量。
这类高校多为职业技术学院或学校性质,其中不少学校尽管在各方面类似于低水平办学的公立学校,但却更多在质量、管理和收费上受到非议。
为此,管理部门需要鉴别哪些学校的教学质量、办学态度、管理和投入存在严重问题,以营利为主要动机;哪些学校态度认真,以就业为导向办学,积极采纳新的办学方式。
了解这些才便于在决策和奖学金管理方面区别对待。
3.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呈快速发展势头按照法律规定,有些学校属于非营利性学校,但在实际运作中却以营利为目的。
这类学校的数量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增长较快。
在巴西,营利性高校学生2005年占学生总数的19%。
在美国,营利性高校的数量增长最快,营利性高校学生数超过私立高校学生总数的1/3,占全部高等教育学生人数的8%~10%。
营利性学校多开设1~2年的短期教学计划,类似公立社区学院。
在南非,营利性高校的数量超过整个国家私立高校数量的2/3。
乌克兰也拥有众多营利性学校。
在这些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中,有些教育公司在拉美和欧洲等地购买非营利性大学,有些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在股票交易所上市。
尽管高额学费是招生的障碍,但许多营利性机构招收到了来自非传统渠道、非特权阶层的学生。
4. 公私合作型机构出现新特点公私合作型机构一般分两种:一种是两所或两所以上高校的利益互补型合作,这些高校多是非精英性的,有的以营利为目的。
在南非、中国、捷克、印度和德国等国,经常会出现,一所私立学院为了得到管理部门的法律认可和对先进设备的使用权,而依附于寻求付费生的公立大学。
例如,俄罗斯的公立大学下设私立学校,并与之保持密切联系。
这种公私合作经常是不平等的,经营计划也不是很清晰。
合作双方因为不同的动机和所有权经常发生冲突和矛盾。
在澳大利亚、美国和英国,越来越多的公立大学十分渴望获得额外收入。
跨境合作使公立性质的大学能够以私立性质在国外经营。
为扩大入学机会,公立和私立机构也会进行合作,将自费生纳入公立大学招生范围,如在中欧和东欧,一些供不应求的公立大学免费或低学费招收一部分公费生,同时招收一部分付费生。
在俄罗斯公立大学中,40%的学生是自费“私立”生。
如果将这些自费生纳入私立高等教育系统来统计,俄罗斯、乌克兰等国高等教育的私立成分超过公立。
从平等角度看,公立大学接受付费生是错误的,因为这只能让来自特权阶层的学生受益。
公立大学制定经营策略、开设付费生课程的动机是增加收入,有时是为了弥补主体经费的不足,有时是为了与崛起的私立部门竞争。
这种合作存在平等和质量问题,但总体上就学机会扩大了。
这种合作使公立与私立机构的界限变得模糊,但公立机构和私立机构在所有权、经营方式、与国家和市场的关系、财政、课程和学生的入学方式等方面仍有明显不同。
二、私立高等教育发展对高等教育经费的影响1. 私立高等教育弥补了公共经费不足,扩大了受教育机会私立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一个原因是国家公共教育经费缺乏。
政府负担不起高等教育的巨额费用时,制定出有利于私立教育机构发展的政策,以扩大教育机会。
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另一个原因是私立教育机构效益更高。
私立高校的支持者认为,私立机构比公立机构的效率更高。
例如,美国独立学院学生仅占高校学生总数的20%,但其毕业生却占毕业生总数的30%。
在尼日利亚等发展中国家,私立高校的效益比公立高校要高得多。
此外,私立高校无论在决策还是文化方面都比公立高校更具有灵活性。
在许多国家,私有化因素被引入到一些公立高校。
在阿根廷等国,公立大学鼓励教师在私立机构兼职,以增加收入。
此外,公立学校接纳付费生,这解决了公共经费短缺的问题。
乌干达于1993年首先尝试了这种方式,随后,阿根廷、澳大利亚、中国、肯尼亚也开始采纳这种方式。
学生是私立高校出现的受益者。
他们考虑的问题是投资是否值得,毕业后能否找到工作。
在失业率高的国家,学生对私立高校持谨慎态度。
在一些重视教育的国家,不管未来就业前景如何,学生均愿投资高等教育。
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私立高校学生同样可以获得奖学金和贷款。
在印尼、哥伦比亚等一些国家,学生可以通过学校或社区计划获得资助。
私立高校的出现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受教育机会。
2. 各国对待营利做法不一许多国家的公民和政府认为,营利和教育不相容,这使立法工作困难重重。
一些国家的法律没有对营利机构做出明确界定,专家们对教育是否可以营利也没有形成统一认识。
美国拥有的营利性机构最多,这些机构的营利空间在20%~30%之间,它们与其他公司一样纳税。
埃及、阿根廷等国的法律明确规定,教育机构不能以营利为目的;中国规定,办学者可以获得合理回报;俄罗斯则允许营利性大学的存在。
个人认为,对高等教育的利润课税是可以理解的,政府可使用资金杠杆来促进或规范私立学校。
同时,政府在税收和营利性学校方面的态度会影响私立学校的生存。
3. 政府对私立高等教育机构的资助方式多样一些政府在私立高等学校的启动和发展阶段提供资金或技术支持。
例如,向办学者提供资金、赠品或校舍,允许私立高等学校使用公立学校的设施,给予办学者一定的免税期,减免物资进口税,支持学生获得奖学金和贷款,鼓励私立研究人员申请国家研究基金,支付获得高级资格的私立高校教师工资等。
4. 各国对私立高校的慈善捐助情况不同私立高等学校的办学资金来源包括商业贷款,实业公司或发起人的投资,家长基金或宗教团体的捐赠,公司或个人的慈善捐助,社会募捐,学校积累的利润等。
关于慈善捐助,法律通常规定捐助者放弃管理捐助金的权利,以保护机构的自治性,捐助者获得纳税优惠。
美国也许是高等教育慈善捐助事业最发达、系统最完善的国家。
英国现在开始在效仿美国的高等教育慈善捐助做法,而欧洲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慈善捐助仍较少。
亚洲对高等教育的慈善捐助已经开始出现。
如,在中国,邵逸夫和李嘉诚多年来对高等教育给予了巨大支持。
另外,新加坡、香港和英国分别在2000年、2003年和2007年发起了政府配套资金方案。
三、公立和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合作机制1. 公私合作不断深入国家包办高等教育的时代已经结束,私立高等教育机构被看成是扩大高等教育机会的最好手段。
公立机构采取成本回收措施,加强了机构的私有化性质(指在经营管理中使用私营机构或市场原则,而所有权仍保留在公立机构中),推动了私立高等学校的建立和发展。
国家与市场之间相互作用促成了公私合作,这一合作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目前世界上出现一些新的态势:一是不把高等教育看成是公共产品;二是私立机构的作用不断增强。
公私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纯粹意义上的公立机构减少,公立机构以各种方式介入私立机构或市场活动,而私立机构也以各种方式接受公共资助,所有权呈现多样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