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地理教案设计

中国地理教案设计

中国地理教案设计【篇一: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教学设计.doc】《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中国地理的第一课,要认识和了解祖国,首先要明确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意义。

我国特定的空间位置,影响着自然环境的特点和人们的经济活动。

掌握我国的地理位置是学习中国地理其他各章节的基础;以《新课程标准》和《2015年全区初中毕业暨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地理学科)命题说明》(以下简称中考说明)为依据,我国的地理位置可从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三方面说明,并且都需要落实在地图和地球仪上。

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特点正反映出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例如,跨热带至寒温带的纬度位置,为发展多种多样的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海域辽阔、海岸线绵长、多优良港湾,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和国际贸易;领土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便于与众多的邻国发展边境贸易。

【学情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生经过七年级学段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的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区域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

学生的能力基础:具备一定搜集和整理地理资料的能力,能够对地理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归纳。

初步掌握了阅读地图、地理图表的技能。

【教学重点】认识我国的位置【教学难点】学会分析与评价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方法。

课时计划:1课时【学习目标】(1)读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图,描述我国的半球位置;在中国政区图上指出我国领土的四至点,说出我国领土所跨的经纬度范围。

(2)根据我国领土的范围,描述我国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的特点及由此产生的差异。

(3)学会评价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学习活动】活动一:引导学生读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图,描述我国的半球位置;在“中国政区图”上分别查找出我国领土东西、南北四个端点的具体位置和名称,并大致计算我国领土东西所跨经度、南北所跨纬度的范围。

达成目标(1)。

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n附近)活动二:指导学生在“中国政区图”上,根据我国领土的纬度范围,分别说明我国领土在高、中、低纬度地带和热带、温带、寒带中所处的位置。

教师出示“亚洲地形图”,根据我国领土的经度范围,让学生在图上指出我国东部濒临的海洋和西部所在的大洲或大陆,并分析其产生的差异。

达成目标(2)。

活动三:通过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我国地理位置优越性的认识,并学会分析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

达成目标(3)。

为加深学生对我国地理位置优越性的认识,可通过与内陆国家、岛国、高纬度国家、低纬度国家进行对比。

最后从地理位置对各方面提供的有利条件说明其优越性。

【达标测评】1.请将下列各题四个选项中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

(1)我国疆域辽阔,下列关于我国领土四端的说法正确的是()a.我国领土最北端有极昼现象b.我国领土最东端在台湾省的钓鱼岛c.我国领土最南端气候长夏无冬d.我国领土最西端号称“世界屋脊”(2)从海陆位置看,我国()a.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少部分在热带b.东临太平洋、西靠欧亚大陆 c.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少部分在低纬度d.位于北半球、东半球(3)关于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错误的是()a.从纬度位置看,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为大多数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足够的热量。

b.我国南北跨纬度大,南北气候差异大,为发展多种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c.东临太平洋,有利于发展海洋事业和对外交流。

d.面临大洋,背靠大陆,有利于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有利于海洋温暖气流在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形成较厚的冰川。

2.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上图中的a处是我国领土最端,它位于;b处是最端,它位于;c处是最端,它位于;d处是最端;它位于。

我国南北跨纬度;东西跨经度。

(2)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东部、西岸,是一个兼备的国家;就热量带(五带)而言,我国大部分位于带、小部分地处带,没有带。

(3)为什么我国东西昼夜差异明显?南北季节差异显著?【篇二:2014学年度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1.初步理解中国的地理差异以及影响因素;2. 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教学难点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课型综合课※教具准备地图、多媒体。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假期大家有的会留在家度过,有些同学可能跟家里人出去旅游,那么能分享一下在家或者到了外地的假期感受吗?现在请几位介绍一下那些地方情况好吗?学生:好!(同学们鼓掌欢迎,烘托课堂气氛)展示中国地图,指出同学介绍的地方,引导同学们分享当地的植物、河流、建筑、饮食等状况。

[讲授新课]通过大家的分享,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国不同的地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都不同的;今天我们就一齐来认识中国的地理差异。

板书: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一、地理差异显著课堂活动:将每大组的学生分为三小组,通过阅读图5.1,分别讨论我国自南向北的气温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在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的降水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自西向东的地势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并发表小组讨论结果。

板书:1、自然方面:自南向北(气温):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东南沿海往西北内陆(降水):距海越远,降水越来越少自西向东(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总结: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过渡:这样的变化规律形成了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异,我国各地形成了富有地方风情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下面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

板书:2、人类活动方面:衣、食、住、行的差异阅读:阅读第三页文字与“阅读材料”,归纳人类活动方面的差异:学生归纳:人口、城市、交通:东密西疏经济:东部高、西部低活动:同桌间演示图5.2,并思考作息差异的原因:学生:发表意见师生总结:温差造成作息的不同展示:展示节日、农业生产、饮食等图片,进一步体现地理差异的显著。

总结并过渡:自然环境的差异和人类活动的差异,使得我国地理差异很显著;有些地然地理事物成为划分地理差异的界线,尤其是山脉;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的一条地理分界线。

板书:3、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课堂活动:活动一:请同学们观察书本第四页图5.3、5.4,并完成第五页活动题1 。

归纳“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和以北地区的地理差异。

多媒体展示:南方、北方的自然环境差异:活动二:让同学们做活动2,了解“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自然区划分方面的重要意义。

活动三:让同学们做活动3,分析“秦岭—淮河”以北和以南地区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师生小结:活动中,了解到秦岭—淮河重要的地理意义,通过对主导因素的分析我们对中国的地理差异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更加具体。

下面来巩固练习:课堂练习:真是多媒体练习题目,学生思考并回答。

总结:中国的地理差异很大而且类型多样,今天我们主要了解了一部分,今后我们主要学习不同区域的位置、自然、人文环境等,希望我们能带着激情、好奇心去认识大中国。

作业布置:完成《初中区域地理导学》相关练习※板书设计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一、地理差异显著 1、自然方面:自南向北(气温):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东南沿海往西北内陆(降水):距海越远,降水越来越少自西向东(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2、人类活动方面:衣、食、住、行的差异 3、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第二课时[导入新课]增城根据发展方向的不同划分了各个区域:南部的新塘、永宁地区是经济区,中部的荔城中心为文化、行政区,北部的派潭、正果、小楼主要为自然生态区。

我们学校在增城的中心区,请一位新塘的同学说一下新塘跟增城中心区的差异学生:[讲授新课]师生归纳: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划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板书:二、四大地理区域1、标准: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2、四大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展示:多媒体展示四大区域的分界线、具体位置、范围、名称。

活动:根据多媒体展示的我国四大区域,同学们也可以观察书本p6图5.5,下面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完成活动1、2、3。

学生:观察、讨论并汇报小组成果。

师生归纳:通过我们的观察,了解到四大区域划分的主导因素主要有:降水、气温、地势等。

过渡:既然四大区域的划分跟降水、气温、地形地势有关,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四大地理区域的地形、气候特点,究竟各个区域有哪些地形和气候类型呢?板书:活动:请同学们观察图5.5,利用学习过的知识,把表格完成。

提问:东部主要是季风气候,那么南方跟北方的气候差异是什么因素影响的?学生:纬度因素。

提问:北方跟西北地区纬度位置相差不大,为什么北方是季风气候,西北地区是大陆性气候呢?学生:海陆因素影响造成的。

提问:青藏地区的高原山地气候主要是什么因素影响?学生:地形因素影响的。

总结:根据同学们的观察以及回答,我们基本能掌握影响中国地理差异的因素。

拓展学习:下面看看大家对四大区域了解多少,请同学们呢完成《区域地理导学》p4综合题2,并思考原因。

学生:完成练习并汇报答案以及发表见解,教师适当给予引导。

课堂练习:完成多媒体练习题,巩固知识。

课堂小结:今天您的收获是什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的内容进行小结。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作业布置:完成《初中区域地理导学》相关练习※板书设计:二、四大地理区域1、标准: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2、四大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教学反思: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利用地形图,找出北方与南方、青藏、西北地区的界线,指出北方地区的范围; 2.掌握北方地区气候、地形、子让景观等自然特征;3.了解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于和不利自然条件和主要的农作物;4. 理解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解决措施。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2.通过分析自然环境特征初步学会区域分析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加深学生对北方地区自然环境特征与农业的认识,进一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重点1.北方地区的范围与自然特征;2.北方地区旱作农业的条件以及农作物。

※教学难点1.北方地区自然特征的分析;2.北方地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教学方法讨论法、启发式讲述法。

※课型综合课※教具准备多媒体展示台、景观图片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