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埃里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是美国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

他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并指出每一阶段特殊社会心理任务。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的个性发展必须经历几个固定不变的阶段,在每个阶段内,都有一个中心发展任务,具体说就是要解决一对矛盾,矛盾解决的好,则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解决的不好,则形成消极的个性品质。

一个阶段任务的完成有助于下一个阶段任务的完成。

下面我截取其中4阶段与各位家长进行交流:
⑴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
⑵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
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

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⑶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⑷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

走出了家庭,开始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他的主要活动是学校学习和老师、同伴交往,影响儿童的主要因素已经由父母转向老师和同伴。

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

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在课堂的表现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和赞扬,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

反之,就会产生自卑。

"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

埃里克
森说:"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
(比如数学的学习能力就需要一定层次练习的训练去理解、感悟,熟能生巧、举一反三,不付出努力,就是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是不可能的。

)这种勤奋感与自卑感的矛盾构成了本阶段的危机。

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与
消极两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这句话,作为一名一直伴随学生成长5年的老师我非常有同感)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对学龄期(6~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的冲突,是非常有感触的。

我一直任教大循环,一年级我看着各类的孩子进课堂,到5年级将他们送出去,应该说到最后得到最出色发展的往往不是最聪明的,而是一二年级家长对孩子的学业最关注和最愿意付出的。

因为在一二年级是孩子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他们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

之后的学习也相对轻松,不大需要家长操心了(先苦后甜型)。

反之,一些很聪明的孩子一二年级在各方面没形成好的习惯,打下好的基础最后反而落在了后面,一旦关键期没抓住,到后面再转变的不是没有,但很少,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而且是事倍功半。

(先甜后苦型)能跟上教学节奏,成绩保持在中等偏上的孩子对自己的学习有一份自信心,责任感。

并在和同伴的竞争中逐步形成勤奋感,也能在课堂上为自己争取更多表现和展示的机会。

反之,跟不上教学节奏的学生,就无法避免的会产生无所适从、退缩等自卑感的表现。

埃里克森提出,在每个阶段内,都有一个中心发展任务,一个阶段任务的完成有助于下一个阶段任务的完成。

数学的学习也是这样,数学学科特点是知识环环相扣,一个环脱节了,后面就环环脱节,最后这类学生就会对学习由不懂到没兴趣,最后自我放弃。

作为教师我一定会重点鼓励帮助他们,但家长的从旁协助也不可缺少。

少年时期形成心理问题将伴随这个孩子成长,并直接影响他成年后的心理品质是勤奋的还是自卑的。

一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前责任期,教师和家长共同的教导、扶持、训练在本阶段起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发现您孩子学习上有问题请及时和我联系,家长和老师及时良好的沟通,与分工协作,会使双方的教育踩对点,从而有助于学生勤奋感的形成和自卑感的消除。

小树正在长成时,需要我们左右夹板两边护,缺一不可。

千万别错过孩子发展的关键期。

每一届在一年级时我都会和家长反复强调,每一届都有一部分家长要用孩子的成长来感悟老师的良苦用心啊!(我有好些家长生2个的,都是在哥哥姐姐身上惨痛的感悟了,于是弟弟妹妹从幼儿园就开始有计划培养了)
感谢您的支持!
石老师
2014-9-1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