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中国政治思想史有感

读中国政治思想史有感

读中国政治思想史有感(曹德本版)
论董仲舒思想为什么能得到汉武帝采纳
经济:在经济上董仲舒主要提出‘限民名田,裁抑兼并’的经济主张。

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随着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渐成熟,成为封建经济主体。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农民土地私有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董仲舒的限民田,抑兼并有利于保护小农经济维持社会稳定。

封建国家的正常运转要依靠赋税征收和徭役佂派,抑兼并则保证正常的赋税征收和徭役佂派有利于巩固统治。

政治:在政治上董仲舒主要提出以‘大一统‘为核心的专制主义理论。

由于汉初实行郡国并行政策,地方实力不断壮大,甚至威胁到中央。

汉景帝虽然平定了七国之乱,但中央集权任十分松散。

董仲舒在《公羊春秋》的基础上提出“大一统”的思想更加深入的阐发,认为一是万物的本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原则,在政治上要实现绝对的君主专制统治,一切以君主为先,一切顺从于君主。

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思想:在思想上董仲舒主要提出:
1)‘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论证君子授命于天
2)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学说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

汉初因常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凋敝实行休生养息的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即无为而治,即无政府主义,国家不干涉农业生产而这在很大程度可以说是一种较为消极的思想观不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

董仲舒则提出君权神授,君子授命于天,说明君权的至上性和合法性。

名义尊天实则尊君。

“三纲五常”则是对社会公共关系和等级制度的强化,其目的就是要用儒家伦理学说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从而达到政令的行而有效。

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则是大一统主张在思想上的表现,都以加强思想统一巩固中央集权维持政局稳定则是最终目的。

首先经济是基础,出现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才会出现与这一经济基础相适应的阶级,出现相适应的阶级就会随之产生他们的思想诉求,而这种诉求在社会张大网上反映出来的就是政治。

董仲舒思想的提出有其合理的社会经济基础,阶级,以及特定的社会背景。

孔孟的先秦儒学是传统儒学的思想基础,经过董仲舒融合道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改造后的儒学才成为正真意义上的传统儒学。

这是因为改造后的儒家思想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才会被历代王朝所沿用视之为中华民族的正统
思想。

同时它也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必然结果,它赋予古代文人志士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咏唱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任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千古绝响;它赋予古代文人志士高洁傲岸的民族气节,传颂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男儿热血。

董仲舒的思想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作出发展同时也为宋明理学奠定思想基础。

可以说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在中华民族思想史上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并深深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思想史。

其思想不仅仅在思想史上,在政治史上同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巩固。

新闻1051班
李佼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