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哲学一轮复习第九课矛盾的观点
哲学一轮复习第九课矛盾的观点
A. 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 立为前提。 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不同的事物结合才能生成万物,否则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强调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相反相成的事物才能形 成统一体。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和谐相处却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苟同却不和谐相处。
强调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
C
例2. 农民赵某只知木棒是“绝缘体”,天晴时,他用 木捧拨电线没事。下雨天,他又拿那根被雨淋湿的木棒 去拨电线,结果触电身亡。这个事例说明( )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对立统一的 B.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事物不变,事物的性质就固定不变的 D.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相互 原 联结
理 相互 转化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 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 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 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 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误区警示
误区1:矛盾就是斗争。
【评析】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
不可分割的,只有对立没有统一,或者只有统一没有对立,都不 能构成矛盾,因此,矛盾就是斗争的说法是片面的。
误区2:矛盾越少越好。
【评析】矛盾具有客观性。人既不能制造矛盾,也不能消灭矛
盾,矛盾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矛盾的多少是客观的。
体验高考
(2012江苏卷· 32)电影《泰坦尼克号》和歌剧《罗 密欧和朱丽叶》因歌颂纯真的爱情而为世人所熟知,我 国的爱情名著《牡丹亭》以舞剧的形式在纽约上演,也 为美国观众所欣赏。这些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都深深 打动世界各地的人们。这说明( ) ①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②在实践中产生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共性
知识梳理 考点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 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 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 统一。 矛盾的对立属性就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就是 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①要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既要 从特殊性中去总结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原 方法论 理的指导下去认识特殊性。 ②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 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寓 于
苹果
水果
寓于
水蜜桃 菠萝
个性 离不开 共性
共性:含果酸,糖类,多汁。。。
思维拓展
(1)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因 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实质上最终承认的是世界的客观 性,这就在辩证法上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方向。
(2)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典型例 证:解剖麻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先试点后推 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理论与具体实际相 结合、示范作用、缩影、典例、榜样力量等。
误区警示
误区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多数与少数,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评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
A
体验高考
(2010北京卷·27)孔子对不同问“孝”的人回答 不同。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子游问孝,子 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上 述问答表明( )
表现大体相同
③“孝”的要求要体现个性
D
C. ②④ D. ③④
④“孝”的方式应因人而异
A. ①② B. ①③
知识梳理
考点三: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 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 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 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 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 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处被支配地位、不 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D
即时巩固
例3. “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的工作方法所包 含的哲理是( ) A.主次矛盾相互关系的原理 B.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C.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 D.矛盾普遍性的原理
C
例4. 村子富不富,关键在支部。这句话说明的哲理 是( ) A.要首先抓住主要矛盾,要善于抓中心 B.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要善于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流支流 D.要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
B
自我检测
(2010上海卷·20)到“十二五”末,本市人口年龄 结构失衡的矛盾将更加突出。为此,有关部门提出,应 加快研究和推行多种养老模式,以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推进社会进步,材料体现的哲理有 ( ) A.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 B.矛盾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C.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
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信息的解读与获取能力。“本市
人口年龄结构失衡的矛盾”促使“加快研究和推行多种养老模 式”,故D符合题意。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 定的,A错误;矛盾是客观的,B错误;C说法错误。
体验高考
(2010天津卷·9)与漫画《路向何方》哲学寓意相一 致的是( ) A.旁观者清 当局者迷 B.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 C.差之毫厘 谬以千里 D.祸兮福倚 福兮祸伏
二者都是关于矛盾的不平衡问题,都属于矛盾的特殊性范畴; 联 二者都要求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反对一点 系 论与均衡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即时巩固
例1.“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 先擒王。”这说明想问题办事情要( ) A.从实际出发 B.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C.善于抓主要矛盾 D.善于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类别 外延
主次矛盾
矛盾主次方面
相对于“许多矛盾”而言, 相对于“同一矛盾”而言, 一般只有一个。 主次方面都只有一方。
区 别
主、次矛盾指“矛盾体”, 主、次方面指“矛盾侧 内涵 可称为“一个”或“一种”, 面”,只能叫“一方”或 内部又含主、次方面。 “方面”。 作用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进程 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做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 看问题要全面,又要分清 方法 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 主流和支流(侧重于认识 论 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世界) 重点、中心、关键、突破口、 主流、方向、大局、性质、 关键 重中之重、首要任务、核心、 主体、优势、本质、总的 词 第一要义、主题等 看、利弊、
A
2.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1)理论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 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2)方法论要求: ①两点论:认识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 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 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②重点论: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 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3)反对错误倾向: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 中的重点。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③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就是要承认文化的同一性
A
A.①②
B.①④
C. ②③
D.③④
体验高考
(2011安徽卷·9)茶叶因生长环境的差异而带有不同 的味道,一些品茶专家根据多年的经验品一品便知茶叶 的产区在哪里。这表明( )
①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就在于矛盾的特殊性
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自觉反映的特性 ③人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的深化和发展的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后不在人的意识之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误区3:矛盾就是事物内部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关系。 【评析】此观点的不足之处有两点。一是只看到矛盾的斗争性,
而忽略了矛盾的同一性,因为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二是只看到事物内部存在的这种关系,而忽略了事物之间的这种 关系。
体验高考
(2011天津卷·7)“太极图”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 是由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 图”,该图看似简单,却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其内 涵主要有( ) ①一分为二的观点 ②绝对同一的观点 ③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观点 ④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的观点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互 区 表 为前提;二是矛盾双方相互 现 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 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别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 特 相对的,它随时间、条件的 点 变化表现出不同特征
矛盾双方相互分 离的倾向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 对的,它贯穿于事物发展的整 个过程中
联
系
①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 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 存在和发展; ②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存在于)同一性之中, 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 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从事物的性质上来 讲的,二者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多数和少 数、整体和部分是从范围上来讲的,可见有根本的区别。
误区2: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矛盾的特殊性。
【评析】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不能
说“普遍性包含特殊性”。因为各种特殊性、个性是千差万别、丰 富多彩、具体生动的,而普遍性、共性是抛开了事物各自特殊的东 西,是抛开了许多丰富多彩、具体生动的个性、特殊性,只是概括、 抽象出了它们的共同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