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1、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剧变和经济大发展,出现“百家争鸣”2、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生产力发展,各民族经济联系加强,对外交往扩大,由君主专制到思想专制。

(亚洲文化国)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因国家分裂、士族政治黑暗、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开发——佛教盛行,建筑、绘画、石窟4、隋唐时期,因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发达和对外开放——兼容并包、全面繁荣5、宋元时期,因社会相对安定,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繁荣,民族融合空前加强,对外交往更加频繁,我国科技文化达到高度繁荣的水平,三大发明在此完成外传6、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闭关锁国,出现了总结性的科学巨著。

世界历史总纲•世界大事和分期,希腊罗马对应记;奴隶民主与法律,思想源于人主义;•宗教神学愚弄时,全部断送中世纪;航路新开近代期,文艺复兴新世纪;•近代科学哥白尼,启蒙思想创新机;立宪共和是政体,英国始建美独立;•三次革命强科技,蒸汽电气与信息;自由垄断两经济,二九全球现危机;•斯福新政挽消极,推波助澜凯恩斯;战后制度展新意,全球区域有良机;•本质揭开马克思,巴黎十月现代史;国际格局有两极,苏东巨变成多极;•和平发展两主题,世界历史最好记。

世界历史具体分期•一、奴隶社会: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罗马法律;人文主义起源。

•二、封建社会:(475——1500)宗教神学统治人们的思想,封建割据。

•三、近代社会:•(1500—1900)或(1640—1917),•一是从全球化考虑;二是传统观点,资阶革命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四、现代社会:•(1900—至今)或(1917—至今)一是世界成为一个整体,全球化进一步深化;二是传统观点,无产阶级革命时期。

世界史特点及知识体系•1、上古史——奴隶社会:•小国寡民的奴隶制民主政治、罗马法律的不断成熟、思想上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

•(主要是必修一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和必修三的西方人文主义精神起源)•解释:小国寡民的奴隶民主政治决定希腊出现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的精神;而人文主义的思想内容,反映当时的政治现状。

2、中古史——封建社会:封建时代诸侯割据,经济上的庄园经济盛行,思想上宗教神学统治时代。

解释:这一阶段历史不用掌握。

2、专题表现:•(1)政治史(一)——社会主义事业在全球范围的确立、发展、演变。

俄国十月革命使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实践;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苏东剧变,社会主义事业受挫,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证明国家的制度要立足于国情。

•(必修一: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苏东剧变)•(2)政治史(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

资本主义制度弊端引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资产阶级政治家不断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罗斯福新政,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制度、第三产业、新经济等)。

(必修二资本主义制度新变化)•(3)经济史——全球化趋势强化。

当今世界经济出现两大趋势———区域化和全球化,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达国家资本新一轮的扩张。

(必修二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4)国际格局史——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当今世界国际格局由原来的两极格局演变为多极化趋势,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两大主题。

•(必修一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的趋势)•5)科技史——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战争推动科技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以能源、空间技术为特征,使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引起人们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

(必修三现代科学技术)•(6)文化史——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世界观的变化。

(必修三二十世纪文学艺术)四、世界近现代史专题总结•总论:世界史可以概括为一个世界一个梦想、两个阶段两种思想两大阵营、三个体系、五个专题(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六个国家(英法德美日俄)•1、一个世界一个梦想:世界一体化(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2、两大思想体系、两大阵营、两个格局、两个主题:•(1)两大思想体系—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2)两大阵营——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

•(3)两个世界格局——两极格局和多极化趋势。

•(4)两个主题——和平与发展。

•3、三股进步潮流、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三大科技、三次尝试、三个体系。

•(1)三大进步潮流: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资本主义发展史);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无产阶级运动史);民族解放运动(史)。

•(2)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3)三次科技革命—工业革命(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时代)•(4)三次尝试——世界一体化的三次尝试,以欧洲为例,一是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二是希特勒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三次是欧洲一体化。

•(5)三大体系——资本主义政治体系、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一、公元前3世纪前,中西文明自成体系。

中国:秦朝统一前;西方:希腊文明没落、罗马帝国。

(一)、西方——海洋文明:古希腊民主政治与罗马法制是西方文明的精华,也是近代民主与法治的起源;经济上依靠海洋而形成的工商业经济;思想方面是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起源。

(二)、中国——大河文明:政治:血缘政治的形成发展逐步走向官僚政治;经济上,集体经营逐步发展为个体经济(家庭或生产生活单位);思想上,注重人与自然的人本主义思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三)基础知识:中国—— 1、政治(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经济:①农业(早期农业——南稻北粟:传统农业的出现——铁犁牛耕、小农经济)。

②手工业(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③商业(周朝工商食官;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局面被打破);封建城市兴起)④经济政策:土地制度演变、重农抑商政策3、思想文化:中华文明奠基时期:百家争鸣、科技文艺世界——1、政治(古希腊民主政治、古罗马的法律)2、经济:商品经济3、思想文化:人文主义起源、代表人物及主张四)中西文明对比1、政治文明——政治制度(中国:君主专制形成;西方:公民集体民主制);政治活动(中国:商鞅等变法;西方:梭伦等改革)2、经济文明——经济特征(中国:小农经济;西方:工商业经济);经济思想(中国:重农抑商;西方:重商主义)3、精神文明——思想潮流(中国:百家争鸣;西方:人文主义);科学技术(中国:古代的科技辉煌;西方:近代科学教育)中国儒家思想与古代西方人文精神的比较1、相同:注重人与人类社会;视道德为政治的基础2、不同(1)对人的关注点不同(中国:强调“社会”的人、西方:强调“个体”的人)(2)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强调社会等级,压制人的发展;西:强调人人平等,有利于民主政治成长、人的个性发展)(3)自然科学的研究态度(中国:强调天人合一、忽视探究;西方:对探究充满理性与激情,讲究科学的思维方法)二、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3、14世纪的中国(一)特征1、政治: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巩固(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民族大融合;专制主义王权不断强化,中央权力逐步加强,地方权力逐步削弱,中国封建制度走向完善。

2、经济:封建经济逐步形成并成为主导,精耕细作农业趋向定型,手工业分工更细,规模更大,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市的变迁和封建城市的发展,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壮大(土地兼并)经济重心南移(魏晋南北朝开始,唐朝基本,明清定型)3、思想: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科学技术为统治者服务,文学艺术随时代变迁而变化。

(二)基础知识: 1、政治(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①专制主义:秦朝皇帝之都、三公九卿制;汉朝中外朝制;北魏三生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度;宋朝二府三司制;元朝中书省。

②中央集权: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2)选官用人制:世卿世禄、军功等爵、察举、九品中正制、科举制(3)监察制度:御史大夫、刺史、通判(4)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游牧民族的农耕化、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汉化2、经济:精耕细作的农业完善成熟商业:市的变迁(隋唐、宋元)、城市经济发展。

手工业:冶金业、制瓷业、纺织业。

贸易:对外主动贸易,水陆交通发达(海上、陆上丝绸之路)3、思想文化科技(1)思想:儒家思想(汉朝、宋明理学)(2)文化:亚洲文化圈——世界文化圈;不同时期有不同文化主流(文学艺术)(3)科技:中国科技领先世界(四大发明、数学、天文历法、农学、医学)三、关注热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2、重农抑商政策、3、土地兼并(根源、危害、激化两类矛盾(农民与地主、国家与地主)4、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地位不同及原因:春秋战国:受冷落(原因:不适应战争需要)秦朝:受打击(不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汉朝:正统地位(国家的大统一需要思想上的统一)明清:受挑战(商品经济发展)维新时期:出“新意”(减少变法阻力)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民族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反对尊孔逆流、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三、14--18世纪转型的东西文明(一)特征1、中华文明的历程——明清文明(1)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封建制度日薄西山,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放松(2)经济:农耕经济发展到顶峰,农业、手工业、商业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3)思想文化:明末清初产生进步思想潮流,肯定人欲,主张工商皆本,提倡经世致用,出现早期的民主思想,反映商品经济发展2、手工工场时代的资本主义——西方文明(1)政治:民主与专制反复较量,出现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由荷兰、英国、法国、美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2)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早期殖民扩张为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奠定基础(3)思想文化:商品经济促进市民阶层的出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三大思想解放潮流,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与发展(二)基础知识:1、中国——明清(1)政治: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外交政策由开放走向闭关。

(2)经济:①农耕文明发展到高峰(农业:专业化、商品化、高产化);②手工业:市镇;③商业:商帮;④传统经济结构出现新的经济模式——资本主义萌芽(民营手工业中出现手工工场)(3)思想文化:①思想专制:八股取士、文字狱;②早期民主思想家提倡个性解放;③文学上以小说、戏剧为主流、抨击封建专制;④总结上,集大成的古典科技巨著问世;⑤西学东渐,近代科技传入中国开阔视野2、西方——欧美(1)政治: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商业资本主义)。

尼德兰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双重性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划时代、宗教色彩),法国大革命(最彻底)。

(2)经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全球史)、早期殖民扩张,资本的原始积累(近代化)(欧洲:商品生产市场、非洲:黑奴劳动力市场、亚美:原料供应市场)(3)思想文化:①三大思想解放运动②近代自然科学;③文学艺术:浪漫主义三、关注热点1、资产阶级代议制(议会制)(间接民主)(1)产生条件:经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阶级: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思想:思想解放潮流,特别是启蒙运动;政治:欧美资阶革命或改革(夺取政权、制定法律)(2)途径:改革、革命、王朝战争(3)形式:设立议会,制定宪法,实行选举,产生政党制度,国家权力得以平衡与制约(4)理论基础:启蒙运动的思想理论(天赋人权、三权分立、人民主权)(5)政体形式: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6)实质:资产阶级的民主(7)特征:间接民主,权力分立与制衡,政党政治(8)作用:巩固资阶统治,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人类社会民主化的进程,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