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与有效教学

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与有效教学


一. 新课标呼唤问题驱动教学模式
在《高中新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段话: “丰富学生的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 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 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 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 的重要方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授仍然是重要 的教学方式之一,但要注意的是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 师生互动。高中数学课程在教育理念、学科内容、课程资 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挑战。 ”
有效性问题的特征是: 1.目的性(针对性):问题是针对一定的教学目标而 提出来的,问题有意义,有明确的指向性,针对性,能 反映当前学习的内容; 2.适度性(渐进性):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学生现 有的发展水平,让学生能够“跳一跳,够得到” ; 3.开放性(挑战性和思辨性):问题富有层次,能入 手,又有开放性,挑战性,探究的空间较大,有助于创 新思维的发展; 4.体验性(发展性):问题能给学生提供探究和发现 的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
二.问题驱动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
问题是数学发展的原始驱动力,由于数学研究是由问题驱动的, 数学学习要模拟数学研究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也应该用问题驱动。 学数学就要做数学,做数学是学好数学的最好途径,数学学习要 解决问题,作习题是演练问题,考试是回答问题。因此问题是贯穿数 学活动的一条主线。 问题驱动教学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 什么叫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就是具有一定困难,要学生去努力克 服,又有能力克服的一种学习情境。 学习的愿望总是在于一定的问题性情境下产生的。好的问题总是 激起学生的强烈的学习欲望。问题情境首先是问题,问题就是指数学 问题,数学问题是指学生个体与已有认知产生矛盾冲突,还不能理解 或还不能解答的数学结构, 而情境是数学知识和应用产生的具体环境。 问题中有情境,情境中有问题。核心是问题,是问题的有效性。
“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主要是在以下几个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循环 递进的。 第一个环节是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具有针对性和挑战性的问题; 第二个环节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第三个环节是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由教师或学生或学生小组提 出新的问题; 第四个环节是第二个环节的重复;以上环节可能重复多次,螺旋 上升; 最后一个环节是总结解决过程,系统强化认知过程,完善问题解 决过程的结论,总结规律,进一步提出更加深入的问题。
应该如何面对中学数学课程提出的挑战,如何按照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 师,必须用自己的教学实践给予回答。在教学实践中遇 到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高中数 学课程的理念和目标,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数学的特点, 积极探索适合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的教学方式。 ”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 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 能力,就要把问题作为教学的驱动力,因此“问题驱动 教学”这一教学模式就成为中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教 学模式
“问题驱动教学”就是以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学生 认知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设计一系列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形成问题链,把数学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 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反复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 欲望,进而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获得知识,并在实践中 不断优化自主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一种 教学模式。 “问题驱动教学”的直接效果是“问题引导学习” 。 因此,这一教学模式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 的主体地位。
应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学准备过程中,教师首先要 了解和把握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现有发展水平,再把数学学 习内容转化为最近发展区的问题。 问题的来源有三个: 1.从课本上挖掘的; 2.由教师设计的; 3.由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或自己的探究下提出的。
案例 1. 《对数函数》新授课 在《对数函数》的教学中,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包括指数与对数 的运算及其相互关系,函数的主要性质,如定义域,值域,单调性, 图象等,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等,教师就可以把指数函数的图象和 性质作为最近发展区的起点,利用指数与对数的运算及其相互关系设 计问题,引导学生类比出一个新的函数: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问题 1.你能根据已经学习的指数函数的定义类比出对数函数的定 义吗?思考为什么要规定 a 0, a 1 ? 问题 2.你能根据已经学习的指数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类 比出对数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吗? 问题 3.用描点法画出对数函数的图象, 你能根据对数函数的图象 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吗?比较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图象,你能发现有 什么规律?你能根据对数函数的图象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吗?
问题 4.(借助于几何画板)曾经学习了当底变化时指数函数的图象 变化的规律,试研究当底变化时对数函数的图象变化的规律? 问题 5.模仿指数函数所学的内容,自己编拟练习题,并评选全班自 创题的最优习题。 这样的问题设计体现了问题的渐进性,问题 1 和 2 体现了类比与 归纳的数学思想,问题 3 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并具有发展性, 为进一步学习互为反函数的图象之间的关系做好准备,问题 5 具有一 定的开放性和挑战性。 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提出问题,通过问题达到一种可能达到的新 的发展水平,即潜在发展水平,再以这一水平为现有发展水平提出问 题,引导学生达到另一个潜在发展水平,如此下去,形成一个问题链, 一节课在“问题—解决—发展—进一步的问题—进一步的解决—进一 步的发展—…”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了新知,发展了思维,提高了 能力,加深了对数学的理解。
问题驱动 教学模式 与 有效教学
教 学微 型Βιβλιοθήκη 座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与有效教学
一. 新课标呼唤问题驱动教学模式 二. 问题驱动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 三. 问题驱动教学的核心是“问题构建” , 问题驱动教学的基础是最近发展区理论
四.问题驱动教学与探究性学习
五. 问题驱动教学与开放性学习
六.问题驱动教学的呈现模式
三. 问题驱动教学的核心是“问题构建” , 问题驱动教学的基础是最近发展区理论
问题驱动教学的核心是“问题构建” 。 “问题构建”要求 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做足文章,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 的过程中,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能力,培育理性精神。 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至 少可确定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 (或称现有发展水平) ,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地,自主地完成 教师提出的智力任务;另一种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或称 潜在发展水平) ,表现为学生还不能独立地完成教师提出的智 力任务,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的智 力任务。这两个水平的幅度,即为最近发展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