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漫谈读书

漫谈读书


坛经(今郭朋《坛经校释》,广化寺《六祖坛经注释》非卖 品) 中国佛教禅宗典籍。亦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 经》。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内容:记载惠能一 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 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其品目为自序、般若、决 疑、定慧、妙行、忏悔、机缘、顿渐、护法、付嘱等十品。 其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即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 邪宗”。性,指众生本具之成佛可能性。即“菩提自性,本 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及“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 南北”。这一思想与《涅般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说 一脉相承。《坛经》的思想对禅宗的发展起重要作用。中国 佛教教著作尊称为“经”的,仅此一部。
近思录(陈荣捷编《详注集评》) 宋朱子与吕祖谦同撰。后来讲学家力争门户,务黜众说而定 一尊,遂没祖谦之名,但称《朱子近思录》,非其实也。书凡 六百六十二条,分十四门,实为后来性理诸书之祖。然朱子之 学,大旨主於格物穷理,由博反约,根株六经,而参观百氏, 原未暖暖姝姝守一先生之言。故题词有曰:穷乡晚进,有志於 学,诚得此而玩心焉,亦足以得其门而入矣。然后求诸四君子 之全书,以致其博而返诸约焉,庶乎其有以尽得之。若惮烦劳, 安简便,以为取足於此而止,则非纂集此书之意,然则四子之 言且不以此十四卷为限,亦岂教人株守是编,而一切圣经贤传 束之高阁哉!又吕祖谦题词,论首列阴阳性命之故曰:后出晚 进,於义理之本原虽未容骤语,苟茫然不识其梗概,则亦何所 底。列之篇端,特使知其名义,有所向往而已。至於馀卷所载 讲学之方,日用躬行之实,自有科级。循是而进,自卑升高, 自近及远,庶不失纂集之旨。若乃厌卑近而骛高远,躐等凌节, 流於空虚,迄无所依据,则岂所谓近思者耶?其言著明深切, 尤足药连篇累牍,动谈未有天地以前者矣。
书目类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书目答问》(清·张之洞) • 西方名著提要(系列)
附录
坛经(今郭朋《坛经校释》,广化寺《六祖坛经注释》非卖品) 金刚经(明成祖《集注》,今广超法师《讲记》) 庄子(陈武《内篇补正》、陈鼓应《今注今译》) 近思录(陈荣捷编《详注集评》) 内经(清张志聪《集注》、今傅贞亮等《析义》) 圣经(灵修版) 理想国(柏拉图) 史记(明凌稚隆《集评》,今有中华书局版二十四史) 资治通鉴(胡注本、柏杨版《白话通鉴》)
政治学
• • • • • • 联邦党人文集 社会契约论(卢梭) 正义论(罗杰斯)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 毛泽东选集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王亚南)
文学
• • • • • • • • • • • 古文观止(吴调侯、吴楚材编) 玉台新咏(徐陵) 搜神后记(陶潜) 世说新语(刘义庆) 聊斋志异(蒲松龄,三家评注本) 西游记(吴承恩,张书绅评本) 水浒传(施耐庵,金圣叹评本,萨孟武谈《水浒》) 红楼梦(曹雪芹,三家评本,王蒙谈《红楼梦》) 毛泽东诗词(毛泽东) 故乡相处流传(刘震云) 故事新编(鲁迅)
内经(清张志聪《集注》、今傅贞亮等《析义》) 包括《黄帝素问》二十四卷《灵枢经》十二卷。 《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篇,无《素问》之 名。后汉张机《伤寒论》引之,始称《素问》。晋皇甫谧 《甲乙经序》,称《针经》九卷,《素问》九卷,皆为 《内经》,与《汉志》十八篇之数合,则《素问》之名起 於汉、晋间矣。 晁公武《读书志》曰:王冰谓《灵枢》即《汉志·黄帝内 经》十八卷之九,或谓好事者於皇甫谧所集《内经·仓公 论》中钞出之,名为古书,未知孰是。又李濂《医史》载 元吕复《群经古方论》曰:《内经》,《灵枢》,汉、隋、 唐志皆不录,隋有《针经》九卷,唐有灵宝注《黄帝九灵 经》十二卷而已。或谓王冰以《九灵》更名为《灵枢》, 又谓《九灵》尤详於针,故皇甫谧名之为《针经》。苟一 经而二名,不应《唐志》别出《针经》十二卷,是《灵枢》 不及《素问》之古,宋、元人已言之矣。
态度
• 持敬 爱护书和纸笔 爱护自己的心
不在油污恶臭的地方读书,不一边吃喝玩乐一边看 书,不在心绪杂乱时读书,不折纸用书签,不用圆 珠笔作笔记等等。古人明窗净几焚香沐手而读书。
方法
• 精读(循序渐进,编辞书法) --《朱子读书日程》(元·程端礼) • 泛读(读报法) --《学习的革命》(1998)
理想国(柏拉图) 为西方知识界必读之书。《理想国》是柏拉图思想成熟时期 的一部对话录,它用叙述体写成,分十卷(卷中节次为近世 编校者所分),各卷皆无任何标题。其内容涉及伦理学、政 治学、艺术学、知识学等多个学科。在散漫的论题中依然可 以发现正义及其与幸福的关系是本书的主题。该书思想密度 不大,时有精彩言论,多用类比隐喻,言语畅达生动,读来 确乎是一种享受。
择书、读书的原则
○经典与流行并行不悖。(经典:信而好古, 述而不作。流行:传曰“法后王”,何也? 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 ○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言所以 博学于文,而详说其理者,非欲以夸多而 斗靡也;欲其融会贯通,有以反而说到至 约之地耳。)
值得一读的一些书(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庄子注》·十卷。刘义庆《世说新语》曰:注《庄子》者 数十家,莫能究其旨统。向秀於旧注外别为解义,妙演奇 致,大畅玄风。惟《秋水》、《至乐》二篇未竟而秀卒。 秀子幼,其义零落,然颇有别本迁流。象为人行薄,以秀 义不传於世,遂窃以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乐》 二篇,又易《马蹄》一篇,其馀众篇,或点定文句而已。 其后秀义别本出,故今有向、郭二《庄》,其义一也。
思想类
• 易(程颐《程氏易传》、尚秉和《周易古筮考》、邵雍 《皇极经世》) • 四书(朱熹《章句集注》) • 老子(陈鼓应《今注今译》,任继愈《老子今译》) • 庄子(陈武《内篇补正》、陈鼓应《今注今译》) • 传习录(陈荣捷编《详注集评》) • 心经(慧律法师视频讲座6集) • 坛经(《六祖坛经注释》莆田广化寺印刷,非卖品) • 金刚经(后秦·鸠摩罗什译,广超法师《讲记》,非卖品)
金刚经(后秦·鸠摩罗什译,明成祖《集注》,今广超法师 《讲记》) 金刚经为一切凡圣悟心之门。金刚经乃入大学之教科书,但 无论初修久学,内道外道,男女老幼,识字或不识字,无不 喜读此经。则知因缘之不可思议矣,其夙世必读诵此经,然 则学佛又岂可以今世论,视为初学而轻视之哉!金刚:指金刚 石,以喻坚利之意,历百劫千生,流转六道,而觉性不坏。 即以金刚之坚,喻般若体;以金刚之利,喻般若用。般若:为 梵语,华语当译为妙智慧。(比智慧还高的层次) 波罗蜜:为 梵语,华语译为到彼岸。众生因有我执,故陷船烦恼之苦海。 倘能从生死烦恼苦海,渡到不生不灭,清净安乐之地,即为 到彼岸,即脱离了苦海。经:经字当径字解,比喻修行的一条 路径。此经年代约当我周穆王九年时,佛陀般中印度舍卫城 南边的给孤独园说法。为姚秦时之三藏法师鸿摩罗什译。全 部金刚经,共分三十二分,是梁昭明太子所分的。古藏真经, 并无此界分。
• • • • • • • • •
城堡(卡夫卡) 审判(卡夫卡) 包法利夫人(福楼拜) 动物庄园(乔治·奥威尔) 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 玩笑(米兰·昆德拉) 安徒生童话与故事选(叶君健译本) 芥川龙之介小说选(楼适夷译) 老人与海(海明威)
美学
• • • • • • • 美的历程(李泽厚) 华夏美学(李泽厚) 美学散步(宗白华) 艺术哲学(丹纳) 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刘小枫主编) 人间词话(王国维) 谈艺录(钱钟书)
• 近思录(陈荣捷编《详注集评》) • 《黄帝内经》(傅贞亮等《析义》) 圣经(灵修版)圣经故事(房龙) 理想国(柏拉图) 爱弥儿(卢梭) 鲁迅全集(《选集》) 五十奥义书(徐汎澄译) 中国哲学文献选编(陈荣捷编) 正信的佛教、学佛群疑(圣严法师 )(佛学入门) 永嘉禅讲座(达照法师) (止观法入门) 诸子百家鉴赏辞典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圣经(灵修版) 基督教圣经来自拉丁语:Biblia,希腊语:Βίβλος, 英语:Bible,本意为莎草纸,中文亦称耶经或音译白溊 经,可以指犹太教和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基 督新教)的宗教经典。基督教的圣经由《旧约》和《新 约》两部分所构成的,而其《旧约全书》与犹太教《希 伯来圣经》内容大致相同,其中天主教版本多了数篇 《塔纳赫》跟新教《旧约》都没有的数篇经卷,那些经 卷就是所谓的“次经”。旧约只是被用来证实新约的, 用来证明新约的神就是犹太教圣经《塔纳赫》(或称 《希伯来圣经》)预言的救世主。《新约》记载耶稣基 督和其门徒的言行与早期基督教的事件纪录,为人类洗 罪,使徒书信及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包括记载耶稣言 行的“福音书”、叙述早期教会情况的《使徒行传》、 使徒们的“书信”和《启示录》。
自然科学
• • • • • 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爱因斯坦) 时间简史(史蒂芬·霍金) 时间之箭 上帝与新物理学 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
历史
• • • • • • • • • • 前四史(《史记》最重要)史记菁华(姚苧田) 通鉴(胡注本)(《柏杨通鉴》) 中国文化史(吕思勉) 国史大纲(钱穆) 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 万历十五年(黄仁宇) 晚清七十年(唐德刚,远流版,岳麓版) 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吴思) 五百年来谁著史(韩毓海) 全球通史(L.S.斯塔夫话通鉴》) 宋司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光以治平二年受诏撰《通鉴》, 以元丰七年十二月戊辰书成奏上,凡越十九年而后毕。光 《进表》称精力尽於此书。其采用之书,正史之外,杂史至 三百二十二种。其残稿在洛阳者尚盈两屋。既非掇拾残剩者 可比。又助其事者,《史记》、前《后汉书》属刘攽;三国、 南北朝属刘恕;唐、五代属范祖禹。又皆通儒硕学,非空谈 性命之流。故其书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 而名物训诂,浩博奥衍,亦非浅学所能通。光门人刘安世尝 撰《音义》十卷,世已无传。南渡后注者纷纷,而乖谬弥甚。 至三省乃汇合群书,订讹补漏,以成此注。
《史记》(明凌稚隆《集评》,今有中华书局版二十四史) 汉太史令司马迁续其父谈书。创为义例,起黄帝,迄汉武获 麟之岁。撰成十二纪以序帝王,十年表以贯岁月,八书以纪 政事,三十世家以序公侯,七十列传以志士庶。上下三千馀 载,凡为五十二万六千五百言。迁没后,缺《景》、《武 纪》、《礼》、《乐》、《律书》、《三王世家》、《汉兴 以来将相年表》、《日者》、《龟策传》、《靳蒯列传》等 十篇。元、成间,褚少孙追补,及益以武帝后事,辞旨浅鄙, 不及迁书远甚。(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