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学前儿童的社会化
四、语言获得理论
3.相互作用论 代表人物:皮亚杰 主要观点:语言是在口头语言运用的环境 和关系中学到的,儿童在掌握语言的进程 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 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能力随 着认知结构发展而发展。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亲子关系
一、婴儿期的依恋 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 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婴幼儿以依 恋行为(如微笑、啼哭、吸吮、喊叫、抓 握、偎依和跟随等)表达对依恋对象的依 恋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哈洛的母爱剥夺实验有 力地说明了母爱对于儿童的不可替代性。 (P107)
13.有研究认为,婴儿期同伴相互作用可以划分 为以下三个阶段:/客体中心阶段/简单相互作 用阶段/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 14.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认知因素,主要 包括儿童对/社会性行为的认识/、对情境信息 的识别、/观点采择及归因/等。 15.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 /工具性侵犯/,一种是/敌意性侵犯/。 16.儿童在2~4岁之间,攻击形式发展总趋势是: /身体攻击逐渐减少,言语攻击相对增多/。
6.简述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环境因素; 认知因素; 移情; 强化。
7.简述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儿童特点。
对规则的理解:规则是万能不变的 ; 评定行为的态度是极端的;判断行为根据后果大 小; 把惩罚看成是天意,赞成严厉的处罚; 单方面尊重权威,遵守成人标准和成人规则。
3.试述依恋的特征。
依恋对象具有选择性; 有亲近行为; 能从依恋关系中获取慰藉和安全感; 依恋关系的破裂会导致分离焦虑和痛苦;。 双方在情感和行为上有协调性。
4.简述安沃斯提出的儿童依恋的模式类型。 焦虑——回避型、安全型、焦虑——反抗 型 5.简述2—6岁儿童语法结构的发展趋势? 1)从浑浊—体到逐步分化; 2)句子结构从简单到复杂; 3)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完整; 4)句子长度由短到长。
9.皮亚杰认为,在自我中心语言阶段,儿童之 间的交谈没有/因果关系/的解释,只有对事物 的描述和对事实的陈述。 10.语言获得理论有/先天获得论、语言习得论、 相互作用论/。 11.美国心理学家哈洛的/母爱剥夺实验/有力 地说明了母爱对于儿童的不可替代性。 12.对儿童来说,/寻求亲近/是依恋的核心与 基本的外在行为表现,而强烈的相互依存的/情 感/则是依恋基本的内在心理压力。
思考与练习
一、填空
1.8个月以后的婴儿主要采用两种方式开展交流活动,一 种是/陈述/,.另一种是/请求/。 2.学前儿童口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 口语表达能力/以及语用技能的发展等方面。 3./4岁/以上儿童一般能够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全部语 音。以后发音开始稳定,趋于方言化,即开始局限于本 族或本地语音。 4.儿童一般先掌握/实词/,再掌握/虚词/。实词中 最先掌握/名词/、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和其他 实词。
第三节 学前儿童的同伴关系
三、同伴关系发展的趋势 儿童的同伴关系是通过相互作用的过 程表现出来的,这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 从不熟练到熟练、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同时,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同伴关系表 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学前儿童的同伴关系
四、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P118-120) 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教养方式、 身体吸引力、行为特征、认知能力、教师 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的 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是影响儿童最有 力的人物。因此,作为教师,在教育过程 中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儿童的影响。
二、口语的发展
3.语法结构发展的趋势有:从浑浊—体 到逐步分化;句子结构从简单到复杂;句 子结构从不完整到完整;句子长度由短到 长。
三、学前儿童语言的交际功能
皮亚杰将儿童的语言划分为两大类: 自我中心语言和社会化语言。 1.自我中心语言共分为三个范畴:重 复、独白、双人或集体的独白。(P103) 2.社会化语言有以下四种:适应性告 知;批评和嘲笑;命令、请求和威胁;问 题与回答。(P104)
四、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
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表现在: 社会性方面;情感发展方面;认知发展方 面。(P113-114)
第三节 学前儿童的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 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 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一种人际关系。
四、论述
பைடு நூலகம்
1.试论述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帮助发展社会能力的功能:同伴使儿童获得 了支持资源,在儿童与同伴交往中出现的冲突将 导致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促进社会交流所 需技能的获得; 帮助发现自我的功能:儿童在与同伴的交往 过程中促进自我概念的形成和人格的发展 提供情感支持的功能:儿童可以从同伴中得 到情感的宣泄、宽慰、同情和理解,因而产生安 全感和责任感,相互帮助克服情绪上的问题,获 得良好的情感发展。
二、依恋的发展
1.无分化阶段(出生至3个月) 2.低分化阶段(3~6个月) 3.依恋形成阶段(6个月~2岁半) 4.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2岁半以后)
三、依恋的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1.安思沃斯发现儿童有着四种不同的 依恋模式:焦虑—回避型;安全型;焦 虑—反抗型;紊乱型。 2.影响依恋的因素:教养方式、儿童 的气质特点、家庭的因素。(P111-113)
2.试述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
教养方式(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 型)对儿童性格的不同影响; 儿童自身身体的吸引力:相貌漂亮的儿童更 易受其他儿童欢迎; 自身不同的行为表现:外向、友好无攻击性 行为的儿童较受欢迎; 认知能力的高低:智商高的儿童与同伴的接 纳程度呈正相关; 教师的影响:教师对儿童特征和价值的认可 程度影响其他儿童对该儿童的接纳性。
1.简述儿童的自我中心语言及其表现范畴。 儿童不考虑与谁说话,也不在乎对方是否听 他说话而自己讲话。 分重复、独白、双人或集体独白。 2.简述依恋及其表现。 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 亲密持久的情感关系。 通常表现为微笑、啼哭、吮吸、喊叫、抓握、 依偎和跟随等,以此表达对依恋对象的依恋关系。
二、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是工具性侵犯,一种是敌意性侵犯。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家庭影 响、玩具及电视、社会认知因素。 电视的负面效应并不是电视媒体天生 就有的,相反,这些负面效应是由于社会 对媒体的使用不当,或者是家长本身的原 因造成的。
第四节 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
第四节 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
一、亲社会行为 1.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 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 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 赠等。 2.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有:环境 因素、认知因素、移情、强化。
第四节 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
二、名词解释
1.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 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4 2.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 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 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 3.儿童“观点采择”能力:儿童站在他 人的立场上来理解情境的能力
三、简答
一、同伴关系的性质
一、同伴关系的性质 哈特普把这两种人家关系分别称为垂直关系 (权威-服从)和水平关系(平等-互惠) 。 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水平关系比垂直关 系对儿童的影响更强烈、更持久。 二、同伴关系的功能 同伴关系的功能:发展社会能力的功能;帮 助发现自我的功能;提供感情支持的功能。
17.柯尔伯格采用了/道德两难故事/,让儿童 在两难推理中作出选择并说明理由。 18.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水平分为/前道德阶段 (0—2岁) 他律道德阶段(2—7岁)自律道德 阶段/ (7—12岁) 19.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 准出现之前, 教师 是影响儿童最有力的人物 20、柯尔伯格将儿童道德发展阶段划分为 3 水平, 6 阶段。
四、语言获得理论
语言获得理论的三种学说 1.先天获得论 代表人物:乔姆斯基 主要观点:语言的获得基本上是由先天决 定的。儿童语言的获得不是经验和学习, 而是先天遗传的语言能力。人类的神经系 统存在着一个包含语言先天概念的心理结 构,即先天的普遍的语法知识。
四、语言获得理论
2.语言习得论 代表人物:斯金纳 主要观点:强调环境和学习对语言获得的 决定性影响。儿童在环境中所受到的刺激 和强化历程对言语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 决定性的影响,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 件。 不足之处:忽略了儿童自身在语言学习中 的作用。
第四章 学前儿童的社会化
社会化
语言
口语发展 依恋 类型及成因
亲子关系
语言交际
后期影响
语言获得
同伴关系
性质功能 发展趋势 影响因素 亲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
攻击性行为 道德发展
第一节 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
一、前语言交流
儿童在出生前语言刺激已经开始对胎 儿起作用。
二、口语的发展
学前儿童口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 口语表达能力以及语用技能的发展等方面。 1. 3~4岁为语音发展的飞跃期。对韵母发音较易掌握。 4岁以上儿童一般能够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全部语音。 2. 3~6岁是词汇量增加较快的时期。一般先掌握实词 (名词-动词-形容词),再掌握虚词。 在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多积极词汇,即既能 理解又能使用的词;也有一些消极词汇,即或者对词义 不十分理解,或者虽然有些理解但不能正确使用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