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原核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原核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在低渗溶液中,原生质体或球状体因吸水膨胀 并最终导致破裂而死亡; 在等渗蔗糖溶液中,能得到原生质体或球状体。
细胞壁缺陷细菌种类:
自发突变:L型细菌
实验室或宿主体内形成 基本去尽:原生质体(G+)
缺壁细菌
人工去壁
部分去除:球状体(G-) 在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支原体
(1)L型细菌(L-form of bacteria) 细菌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 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变异型。 因英国李斯德(Lister)预防研究所首先发现而得名。 (1935年,念珠状链杆菌 Streptobacillus moniliformis) 没有完整而坚韧的细胞壁,细胞呈多形态;
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mDAP)(只在原核生物细 胞壁上发现)
(3)G-菌的周质空间(periplasmic space, periplasm)
周质空间是进出细胞的 物质的重要中转站和反 应场所。
G+菌 单层,厚(20~80nm),组分简单 90%肽聚糖(含量高,交联紧密) 10%磷壁酸
G -菌 多层,薄(10~15nm) ,组分复杂
活菌:用美蓝或TTC(氧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
革兰氏染色过程:
1)结晶紫初染
2)碘溶液媒染
3)乙醇脱色
4)沙黄复染 革兰氏阴性细菌呈红色 革兰氏阳性细菌呈深紫色
革兰氏染色原理:
革兰氏染色的阳性或阴性,与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有关。
细胞壁结构与革兰氏染色的关系 革氏阳性菌 肽聚糖 脂类 含量高,交联密 一般无 革氏阴性菌 含量低,交联疏松 含量高
(2) 贮藏磷元素; (3) 增强某些致病菌对宿主细胞的粘连、避免被白细胞吞噬以 及抗补体的作用;
(4) 革兰氏阳性细菌特异表面抗原的物质基础; (5) 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 细菌分类 鉴定依据
(6) 能调节细胞内自溶素(autolysin)的活力而调节细胞壁的增 长,防止细胞因自溶而死亡。
2. G-细菌细胞壁 外膜
特点:
(3)球状体(sphaeroplast) ,又称原生质球
采用上述同样方法,对革兰氏阴性细菌处理后而获得 的残留部分细胞壁(外膜)的球形体。与原生质体相比, 它对外界环境具有一定的抗性,可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
(4)支原体(Mycoplasma)
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自然生活条件的无细胞壁的 原核生物。因它的细胞膜中含有甾醇(一般原核生物没有), 所以即使缺乏细胞壁,其细胞膜仍有较高的机械强度。
1. G+细菌细胞壁 (2)磷壁酸
革氏阳性细菌细胞壁 特有的化学成分(酸性多糖)
按成分 按结合部位
甘油醇型磷壁酸 核糖醇型磷壁酸 壁磷壁酸 膜磷壁酸
磷壁酸的生理功能:
(1) 细胞壁形成负电荷环境,增强细胞膜对二价阳离子的吸收, 尤其是Mg2+,高浓度的Mg2+对于保持膜的硬度,提高细胞膜上需 Mg2+的合成酶的活性极为重要;
青霉素b-内酰胺环结构与D-丙氨酸末端结构相似,占据D-丙氨酸 的位置与转肽酶结合,肽链无法连接,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溶菌酶的作用: 通过水解肽聚糖分子中N-乙酰葡萄糖胺与N-乙酰胞壁酸间 的β-1,4-糖苷键,引起细胞壁“散架”,形成细胞壁完全脱 去或部分除去的原生质体(革氏阳性菌)或球状体(革氏阴 性菌) 。
肽聚糖 外膜蛋白
周质空间
2. G-细菌细胞壁
(1)外膜(outer membrane),又称外壁层 位于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外层,由脂多糖、磷脂和脂蛋 白等若干种蛋白质组成的膜。
(2)外膜(outer membrane) 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
位于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的类脂多糖类物质(分子量1万以上),是革兰氏 阴性细菌细胞壁特有的成分。
乙醇作用
脱水作用
孔径缩小,结构更紧 密 大分子复合物滞留
脂溶作用
孔径增大,结构变得疏松 大分子复合物溶出
结果
紫色
红色
革氏阳性菌与革氏阴性菌之间的区别在于细胞壁的物理性质。 细胞壁中的肽聚糖本身并不被染上颜色,但它可作为渗透性屏 障阻止结晶紫与碘大分子复合物的流失。
4. 细胞壁缺陷细菌 青霉素的杀菌作用原理:
一、细胞的形态、排列方式和大小
(二)大小 测量单位:um(微米) 不同细菌的大小差别很大
(Thiomargarita namibiensis) 纳米比亚硫磺珍珠状菌
二、细菌细胞的构造与功能
(三)构造
二、细菌细胞的构造与功能
(一)细胞壁(cell wall) 是紧贴细胞质膜外侧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由肽 聚糖构成,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等多种生理功能。
细胞壁怎么被发现的?
1)细菌超薄切片的电镜直接观察; 2)质、壁分离与适当的染色,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细胞壁;
3)机械法破裂细胞后,分离得到纯的细胞壁;
4)制备原生质体,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
二、细菌细胞的构造与功能
(一)细胞壁(cell wall) 1. G+细菌细胞壁 肽聚糖(peptidoglycan) (90%)
1、球状(球菌coccus)
一、细胞的形态、排列方式和大小
(一)个体形态和排列 2、杆状(杆菌bacillus, bacilli)
一、细胞的形态、排列方式和大小
(一)个体形态和排列 3、螺旋状(螺旋菌spirilla,spirilla) 梅毒密螺旋体
霍乱弧菌
一、细胞的形态、排列方式和大小
(一)个体形态和排列 4、其它形状 1)柄杆菌(prosthecate bacteria) 2)星形细菌(star-shaped bacteria ) 3)方形细菌(square-ahaped bacteria)

原核生物: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 只存在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 胞生物。 包括 真细菌(eubacteria)域 古生菌(archaea)域
古生菌域虽然在进化上和若干生化反应与真核生 物关系较为密切,但其细胞构造属于原核生物。

真细菌包括6种类群:
“三菌” 细菌 放线菌 光能营养: 蓝细菌 “三体” 人工培养 : 支原体 专性细胞寄生 衣原体 立克次氏体 化能营养
特点
有些能通过细菌滤器,故又称“滤过型细菌”; 对渗透敏感,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油煎蛋”似 的小菌落(直径在0.1mm左右)
(2)原生质体(protoplast)
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处理或在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中培养而
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而形成的仅由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形, 对渗透压变化敏感的细胞,一般由革兰氏阳性细菌形成。 对环境条件变化敏感,低渗透压、振荡、离心甚至 通气等都易引起其破裂; 有的原生质体具有鞭毛,但不能运动,也不被相应 噬菌体所感染; 在适宜条件(如高渗培养基)可生长繁殖、形成菌 落,形成芽孢。及恢复成有细胞壁的正常结构。 比正常有细胞壁的细菌更易导入外源遗传物质,是 研究遗传规律和进行原生质体育种的良好实验材料。
内壁层 肽聚糖(含量低,交联疏松) (2 ~7 nm) 脂多糖 外膜 磷脂 由外向内 ( 8nm) 脂蛋白 G+细菌与G-细菌细胞壁组成与构造比较
G+细菌与G-细菌细胞壁组成与构造比较
3. 革兰氏染色 常用的染色方法:
C.Gram(革兰)于1884年 发明的一种鉴别不同类型 细菌的染色方法。
简单染色法 正染色 鉴别染色法 死菌 负染色: 荚膜染色法等 细菌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 抗酸性染色法 芽孢染色法 姬姆萨染色法
5.古生菌的细胞壁
•在古生菌中,除了热原体属没有细胞壁外,其余都具有与真 细菌类似功能的细胞壁,但细胞壁的化学成分则差别很大。 •古生菌细胞壁中没有真正的肽聚糖,而是由假肽聚糖、独特 多糖、硫酸化多糖、糖蛋白或蛋白质构成。 •假肽聚糖(甲烷杆菌属): – 多糖骨架:N-乙酰葡糖胺 β –1,3糖苷键 N-乙酰塔罗糖胺 (不被溶菌酶水解) –肽尾:L-Glu, L-Ala, L-Lys –肽桥:L-Glu (1个氨基酸组成)
三部分组成: • 类脂A • 核心多糖 • O-特异侧链(O-多糖,O-抗原) 磷脂
(内毒素的主要成分)
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
2. G-细菌细胞壁
(2)肽聚糖
埋藏在外膜层之内,由1~2层肽聚糖网状分子(交联 度30%)组成的薄层(2~3nm), 约占细胞壁总重10%。 对机械强度的抵抗力较革兰氏阳性菌弱。 没有特殊的肽桥,只形成较为疏稀、 机械强度较差的肽聚糖网套
第一节 细菌(bacteria, bacterium 单数)
一、细胞的形态、构造及功能 二、细菌的繁殖 三、细菌的群体形态 四、食品发酵工业、医药上常用的细菌

一、细胞的形态、排列方式和大小
(一)个体形态和排列
球状
基 本 形 态
杆状
螺旋状
一、细胞的形态、排列方式和大小
(一)个体形态和排列
(1)肽聚糖 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代表
肽聚糖分子由肽与聚糖两部分组成,其中的肽有四肽尾和肽桥,聚糖 由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间隔连接,呈长链骨架。
原核生物所特有的已糖: N-乙酰胞壁酸
肽聚糖单体由三部分组成: (1)双糖单位 (2)四肽尾 (3)肽 桥
双糖单位中的β-1,4-糖苷键很容易被 溶菌酶(lysozyme)所水解,从而引起 细菌因肽聚糖细胞壁的“散架”而死亡。
G+细菌的细胞壁 磷壁酸(teichoic acid)(10%)
又称粘肽(mucopeptide)、胞 壁质(murein)或粘质复合物 (mucocomplex),是真细菌细 胞壁中的特有成分。 肽聚糖只存在于真细菌中, 古生菌和真核生物细胞壁 中没有肽聚糖。
二、细菌细胞的构造与功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