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彩色印刷色彩复制原理
色与光的基本概念
(1). 色散现象:
凸透镜
白光
三棱镜
白光
(2). 色光三原色: 一定波长的红(R) 、绿(G) 、蓝(B)三种光波 不能再分解成其它色光;不同强度的R,G,B光可以 复合成各种光谱色。称RGB为~。 R 700nm G 546.7nm B 435.8nm
(3). 色光加色法:
两种或两种以 上的色光同时反映 于人眼,视觉会产 生另一种色光的效 果,这种色光混合 产生综合色觉的现 象称为色光加色法 或称为色光的加色 混合。 可以认为,白 光是由等量R、G、 B三色光合成的。
印刷品% 100 75 50 25
0.5 1.0 1.5 2.0 2.5原稿密度 C替代量增加
0.5 1.0 1.5 2.0 2.5原稿密度 D完全替代
彩色区域替代:互补色替代
对彩色区域灰成分的替代 色彩越饱和,黑墨对原色油墨的替代作用 越小 考虑灰平衡
计算原理
例:测得色彩为30%Y、30%C、10% M 灰平衡条件: 9%Y、13%C、10% M 非彩色结构计算结果: 21%Y、17%C、10% BK
返回:颜色分解合成图
R
Y W M
G
C
B
不同强度色光相加得到不同混合色光
• 加合方式:色光连续混合 • 色光混合后亮度增加。? • 应用于彩色电视、显示器
(4). 减色法: 白光中减去某种色光得到另一种色光的效果。
我们的衣服为什么看起来有不同的颜色?
颜料和染料的呈色原理:色光的减色法 吸收某些光波,反射出的其它光波刺激人眼而感 到颜色。
原色 间色 复合色
M Y C M Y C M Y
黑色
灰色 消色成分的产生
间色
任何彩色复制结构都可以分解为中性灰和彩色部分,中 性灰部分可以用黑墨代替,而彩色部分表示图像的色相 和色彩特征。 复合色
非彩色结构
彩色成分 消色成分 Y M C 100%的非彩色结构 Y M C bk
非彩色结构理论基础 “锥体色立体”假说
如何进行颜 色分解?
原稿 滤色片
Y阴片
M
C
Y阳片
Y印版着墨
印刷品
加色法色环图 减色法色环图 返回:颜色合成 返回:总结
(2). 颜色合成的方法: 分色阴片转拷成阳片进行晒版后,印刷时分 别用各自的 C M Y 三原色油墨着墨,在纸张上逐 一叠加,再现原稿彩色。
图:印刷品网点叠印 效果示意图
链接:颜色分解与合成示意图
§1.2 彩色印刷 色彩复制原理
红 (R :Red ) 绿 (G :Green ) 蓝 (B :Blue ) 黄 (Y :Yellow ) 品 (M :Magenta ) 青 (C :Cyan )
的先 典认 型识 颜一 色些 !印 刷 中
黑 (K或Bk :Black ) 白 (W :White )
1.2.2 颜色分解和颜色合成原理
?
原稿 印刷品 彩色原稿在印品上再现的两个条件: 颜色分解和颜色合成
颜色分解:
使原稿组合的色彩进行分解,分别制成色料三原 色印版。
青分色阳片
品红分色阳片
原稿
黄分色阳片
颜色合成: 对分解后的色料三原色版,用三原色油墨涂到对 应颜色的印版上,再在纸张逐次叠合再现原稿色彩。
GCR与彩色结 构黑版比较
印刷品% 100 75 50 25
印刷品%
青版 品红、黄版 黑版
100 75 50 25
0.5 1.0 1.5 2.0 2.5原稿密度 0.5 1.0 1.5 2.0 2.5原稿密度 彩色结构 彩色结构与非彩色结构 非彩色结构
非彩色结构工艺原理与理论基础
非彩色结构工艺原理 在复制中,最少的第三原色可以用黑墨代替
• 中性色
色料对白光中的红 、绿、蓝三色光作等比 例的吸收和反射。
• 具有不同色相的颜色 颜料和染料对白光 中的红、绿、蓝三色光 作不同波长范围、不同 比例的吸收和反射。
•色相相同但饱和度不 同的颜色 颜料和染料对白光 中的红、绿、蓝三色光 作波长范围相同、但比 例不同的吸收和反射。
(5). 色料三原色: 颜料和染料中的黄(Y)、品红 (M)、青( C)三种 颜色不能由其它颜色的颜料混合而成;而且,按照 不同比例混合后可以合成各种颜色。 故称Y M C 为色料三原色。
非彩色结构与彩色结构工艺的区别
彩色结构主要是以三原色构成消色值,而非彩 色结构仅以黑色墨构成消色。 彩色结构以黄、品红、青为全阶调彩色版,黑 版为骨架版;非彩色结构以黑版为全阶调版, 而以黄、品红、青为骨架彩色版。 彩色结构是以黄、品红、青三个彩色版作用于 图像;非彩色结构是以黄、品红、青、黑四个 色版作用于图像。
非彩色结构工艺目前的不足:
(1)由于彩色油墨量的减少和黑墨的极大密度值不 足,会暴露出网点的细微结构,使复制品的饱和度 下降,色泽暗淡,光泽度不佳。 (2)即使最轻微的套印不准,也会在黑色和其它色 域间出现闪亮的白边,影响复制质量。 (3)对浅调复色,因缺乏透明感而发灰,显得不纯 净,并且色彩单薄。 (4)对人物的脸部等肤色,色彩复制不够理想。 (5)对分色片和三色样张不易识别,难以掌握。
故: 印刷时,可以由Y、M、C三色网点通过叠印再 现原稿彩色。
印刷品
小结
彩色复制原理:颜色分解和颜色合成
彩 色 原 稿 分 色 信 息 晒 版 底 片 印 版
彩 色 印 刷 品
但是 (1).过去:照像制版、电子分色制版 现在:彩色桌面出版系统制版(DTP) 均以颜色分解和合成原理为依据,但实现方法不同 (2).理想模型:用C、M、Y三色油墨再现彩色图像 实际生产:由于油墨、滤色片等材料不理想,需要 另外加一个黑版
白
青
黄
品红
红
八种基本色:白色、黑色、 绿色、蓝色、红色、黄 色、品红色、青色 所有的颜色都是由这八 种颜色组成。
绿
蓝
黑
90 50%
80%
70%
50 20
40% 10% 10% 带灰的深蓝色
带灰的深蓝色 图3-34 人眼感受的颜色
理论依据:任何颜色都是由四种色彩组合而成,即白、 一次色、二次色、黑色。
全调黑版
从高光处起作用,至最暗处能增加1.0—1.5的密度,最暗处 可以达到100%的网点 作用:稳定全阶调的中性灰的复制,并能改善暗调处网点的 叠印适性 适用于中暗调以消色为主,彩色为辅,有70%以上的面积为 黑灰色层次的原稿。
短调、 中调、 长调黑 版的比 较
底色去除
定义:把印刷品复合色区域适当减少青、品红、黄 油墨量,而以黑色油墨代替的一种工艺。 原理:由青、品红、黄三原色油墨叠印出的复合色 与用青、品红、黄三原色油墨中的两种加黑墨叠印 出的复合色具有相同的视觉效果 复合色 底色去除
非彩色结构
非彩色结构是指在彩色复制中,以三原色油墨构成的彩
色区域的灰色或灰色成分均用“非彩色”的黑墨代替, 而图像的色相和色彩特性则分别由三原色中的一或两种 油墨来再现,即两种原色加黑墨构成的图像。
彩色增益:100%非彩色结构工艺,从理论上是理想的, 可能的。但由于纸张、油墨和印刷条件的限制,100%的 非彩色结构会造成暗调单薄,不厚实,达不到忠实复制 的效果,因此须在暗调部分加入(或保留)部分彩色油 墨量,这种方法被称为“彩色增益”
• 黑版的产生:加黄滤色片或交换使用RGB滤色片。
• 黑版的作用
•加强图像反差 •增强暗调层次及图像立体感 •稳定中、暗调颜色。 •降低成本高的彩墨的消耗 •适应高速印刷。
黑版的分色可以很灵活,其调子长短、深浅可根 据原稿情况,材料、设备情况确定。
印刷品密度
2.0 1.5 1.0 0.5
四色印刷 三色印刷 黑版
0.5 1.0 1.5 2.0 2.5 原稿密度 三色印刷与四色印刷
三色印刷与四色印刷比较
黑版的产生和用量
黑版的产生:中性色和复合色中消色成分
中性色
复合色
彩色成分 消色成分
Y M C
Y M C
三原色油墨比例
结论:黑版阶调层次的设定,不会影响图像彩色 区域的色相和饱和度,只能改变颜色的明度
65
0
30
15
65
非彩色结构(理想) 非彩色结构(实际)
非彩色结构与底色去除工艺的区别
(1)底色去除在去除范围上有局限性,去除量也受 到限制,一般只能做30~40%的去除量。 (2)在底色去除工艺中,黑板的补充量一般由操作 者凭经验而定,而非彩色结构中黑版补充量和层次 曲线可自动改变。 (3)最主要的区别是:底色去除只对图像暗调区域 起作用,非彩色结构则可对整个图像和复色系统其 作用。通过计算机计算的黑版补充量确保了整个颜 色系统 的性质不变。
彩色成分 消色成分 Y M C 用黑墨代替彩色墨
Y M C Bk
底色去除的目的 改善印刷适性 降低成本 改善图像暗调层次的印刷再现 纠正补偿图像暗调的偏色 使中性灰平衡保持稳定 强调纯色 M
Y C
M 底色去除
Y CK
纠正暗调区域色偏
暗调区域偏红
底色去除对色偏的纠正
UCR 与 短 调黑版比 较
黑墨具有更大的作用范围
非彩色结构的替代规律 灰色区域替代
灰色区域替代规律 印刷品% 100 75 50 25 印刷品%
100 75 50 25 0.5 1.0 1.5 2.0 2.5原稿密度
B部分替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5 1.0 1.5 2.0 2.5原稿密度 A未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