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国经济区域一体化

浅谈中国经济区域一体化

浅谈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
2006221109100159 付群体育学院1.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情况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中国经济安全战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的内在需要。

随着两岸四方的经济联系、要素流动日益密切,顺应经济发展规律,推动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中华自由贸易区”,是两岸四方的现实选择。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对于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所采取的一条主要措施就是适应开放经济的需要,促进贸易自由化,推进国内经济的结构性改革。

在此过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越来越成为一种突出的趋势和现象。

一方面,已存在的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目前是世界上最具实力的地区,还在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拓展其范围。

另一方面,许多新的区域一体化组织正在孕育或已现雏形,越来越多的国家对区域一体化表示兴趣。

如正朝贸易自由化目标努力的东盟十国自由贸易区,东盟"10+3"自由贸易区的构想,东盟与澳大利亚、新西兰自由贸易区的构想,拉美国家自由贸易区的构想等。

这些现象说明,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得到进一步强化,并成为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各个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参与与本国经济有更紧密联系的本区域经济的整合和开放。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的影响与对策
现代生产力发展水平已经达到惟有以特定地理范围的国家集团为生产单位相适应的阶段。

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其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快速发展,都必须借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合作的力量。

因此,虽然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都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世界贸易和经济总量的增长,但在今天乃至今后半个世纪中,区域经济一体化都要比经济全球化实际得多,重要得多。

由于东亚经济最为引人注目的一点是“横向一体化”的飞速发展,形成了梯度发展格局及其有活力的内部贸易和投资网络,经济互利互补,各具不同的需求和比较优势。

因此,东亚现已初步具备了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的条件和可能。

最近几年,“10+3”、“10+1”及中日韩三国合作对话都在加速进行。

但由于具有敏感性的农产品自由贸易等问题难以解决,制度化的中日韩合作,“10+3”合作及东盟分别与日、韩“10+1”合作,目前尚难以取得真正突破。

笔者认为,比较可行的合作途径是建立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

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
对其双方相互投资、贸易及经济增长都将产生正面和积极的影响,使双方的经济发展达到双赢,并能加速推动日本、韩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及中日韩东北亚经济合作机制。

为此,必须妥善处理好四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亦即国家利益与区域利益关系;多数与少数关系;制度化与非制度化关系;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的关系。

由此可见,在“十一五”时期应当着重研究中国加入WTO后的区域经济合作问题,这一问题也是推动中国在WTO框架内实现发挥动态优势策略和战略的问题。

具体包括:(1)中国与日、韩的贸易自由区建立的对策与策略,及其这些策略的中远期战略性评估问题;(2)中国基于增强国际竞争力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合作机制、发展战略与策略问题;(3)中国基于增强后续经济发展基础拓展经济增长空间的中亚—中国经济贸易合作机制、策略,即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依托的亚欧合作策略问题。

3.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参特点
(一)中国目前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与特点
1. 当前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
1)《曼谷协定》——中国参加的第一个具有实质性优惠安排的区域贸易协议
2)内地与香港、内地与澳门更紧密的经贸关系安排
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2.当前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点
1) 起步晚,水平低。

2) 起点高,涵盖范围广,难度大。

3) 启动速度快,发展势头猛。

4) 灵活度高,具有一定的弹性。

5)“干中学”式。

四.中国参与哪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
中车参与的经济区域一体化的组织有:亚欧会议. 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贸易组织 .东盟10+3 .东盟10+1. 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内地与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 .曼谷协议 .中泰蔬菜水果免关税协议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CAFTA .中国-南非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 .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 .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 .中国-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区 .中国-印度自由贸易区 .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中国-韩国自由贸易区…..这些组织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经济区域一
体化的发展。

五.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思考
企业、政府互动型的运行机制是我国处于转型时期的特殊要求,它是向完全市场化条件下企业主导型实现机制转变的一种过渡形式,因此必须按市场规律办事,即同时把企业与政府看作两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企业唯一的经营动机是利润最大化,政府的目标是多重收益最大化,一是财政收入,二是社会福利,三是区域实力)。

这样,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就变为企业、政府两个主体在三方面的多重博奔,即两个或两个以上区域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奕,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博奕,同一区域中政府与企业间的博弃。

在市场机制调节下,企业出于利润最大化动机与。

长久发展考虑,采取相应措施。

企业跨地域重组、产;业跨地域重组,实际上是对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其g具体重组方式包括竞争型(企业之间的垂直分工)与互补型(企业之间的水平分工)两种。

竞争型可以降低固定成本,互补型可以节约交易费用,二者都可降低成本,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扩大企业纯收益。

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实际上企业跨地区重组存在一定的风险成本,如果企业已经成熟到足以承担一切后果,或从自身发展来看,有重组企业的迫切愿望,从么只要政府不再给其增加额外压力,取消各种行政区域壁垒,合作进程将比较顺利。

如果企业还不够成熟,或是企业产权不明晰,企业没有合作愿望,则需要政府给与一定的支持。

对地方政府而言,企业、产业一体化以及市场一体化,首先,带来一个地方利益分配问题。

如前所述,在双方合作后共同收益大于合作前收益的前提下,如果一方利益小于合作前收益,那么它对合作将采取抵。

制态度。

只有在双方收益同时提高的情况下,双方才可能采取积极合作的态度。

其次,合作与否,还涉及合作成本问题。

如在合作初期,某一方或双方,都可能先作某些方面的牺牲,在短期内处于一种负收益状态(与合作前比),如果地方政府是没有远见的经济主体,那么合作必然受阻。

第三,如果合作中的一方,一旦采取“利己”战略,那么合作将停止。

政府的作用首先是为企业创造一种合作的政策环境,清除各种关卡,取消各种障碍,统一收费标准,统一物价管理,统一市场竞争规则,确保货畅其流;其次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经济联合的硬环境。

2008年5月20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