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摘要】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大推动了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中国自加入wto以来,同国际间的经贸关系加强,紧跟时代步伐、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成为中国面临的必然选择。
然而,中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介绍了中国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并分析了其中利弊,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策略,这对我国未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利弊;对策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全球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尤其是立足于区域间的经济一体化更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各国为了自身的经济发展,与其他国家进行经贸往来而逐渐形成了区域性经济组织,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就是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典型代表。
它们都在区域性经济组织建构的制度中运作,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中国自加入wto以来,也非常重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立。
然而,面对近年来愈加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未来我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世界贸易组织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中遇到了一系列障碍与瓶颈,以至于长时间未能实现预期成果,但世
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并未因此而停止,各国仍然以新的面貌和形势推动着国际贸易新格局的建立,这也是新时期经济发展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就我国而言,据商务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经与东盟10国、巴基斯坦、智利、新西兰、新加坡,秘鲁、哥斯达黎加等7个国家或地区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与韩国、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签署了区域性优惠贸易协定——《亚太贸易协定》,与海湾合作委员会、澳大利亚、冰岛、挪威、南部非洲关税同盟、瑞士正在进行或已经启动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中印、中韩,中日韩的自由贸易区建设联合研究也在进行中。
”①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在经济区域一体化建设中硕果累累,具体而言,目前我国已经建立完备并参与的主要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我国第一个启动和实施的经济一体化战略计划,这一构想最初于2001年11月提出,一年后,在文莱召开的第5次lo+1领导人会议上正式签署了《加强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与会国一致同意今后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fta。
2003年10月,中泰两国率先达成对180 种农产品实行零关税自由贸易的决定,这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拓展实现了开创性的一步,之后,中国先后与东南亚各国、巴基斯坦、智利等国签订经济友好合作协议,协议主要围绕关税减让、贸易壁垒等焦点性问题
展开,该自由贸易区也由此成为亚洲第一个多边自由化经贸组织。
(二)东北亚经济合作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后,中国还积极推动了与日、韩两国的经济贸易合作计划,并于2003年10月发表了三国一致通过的《中只韩推进三方合作联合宣言》,虽然历经十年,三国的经济合作计划仍旧停留在协商的阶段,尚未形成区域性经济组织,但其未来的发展潜力值得我们预期。
(三)上海合作组织
上海合作组织,简称“上合组织“,其前身是“上海五国”会晤机制,是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进行例行会晤,进行国际问题交流与合作的临时性机构,2001年,乌兹别克斯坦申请加入。
同年,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元首举行首次会谈并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
自此,以上海合作组织为核心的多边国家经济合作进程正式开始,还建立了成员国首脑定期会谈机制,这对于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经贸合作关系的拓展意义重大。
二、中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利弊博弈分析
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都必然面临着利与弊,经济一体化既可以为一国发展提供机遇,也面临着不可避免的挑战。
(一)有利于中国对外贸易多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完善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非常重视与周边国家的对外贸易合作,而wto则为我国对外贸易多元化提供了机遇。
纵观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之路,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以前,我国的外贸市场主要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对外贸易发展极为缓慢。
随着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立和发展,东盟、日、韩等国日益成为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
相对而言,欧美等国与我国的贸易额则有所下降,仅以2010年1-6月为例,“中国与东盟、韩国与印度的贸易总额占中国同期对外贸易总额的18.5%。
”②很显然,我国正在逐步走向外贸多元化之路,而这一举措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平衡了由国际市场波动所带来的贸
易风险。
不仅如此,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立还有利于我国在对外合作中,吸收并借鉴先进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理念,从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有利于国内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显而易见,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我国企业提供了更多与外商合作的机会,根据优胜劣汰的原则,实力强大的企业甚至可以参与到更大的国际市场中。
我国企业以加工业和制造业为主的特点,使其进入国际市场更加的便利,例如,近年来我国家电、自行车、纺织品等在国际市场颇受欢迎,海尔等国内品牌获得了国际市场的认可。
当然,还应当看到,我国企业在进军国际市场的过程中,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弱,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竞争和挑战。
但
经济区域一体化使国内企业在对外竞争中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并着力加以改进,长远来看必然有利于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改进和国际化道路的拓展。
(三)对我国企业和市场自由化造成冲击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在考虑到经济集团化带来的机遇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其给中国带来的威胁。
”③在经济区域一体化中,我们注意到,同发达国家相比,由于我国国内产品科技含量较低、技术落后,且市场开放较晚,在自由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这在短期内不可避免的为我国经济发展造成冲击。
长远来看,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适应国际市场的发展,加快国内企业在制度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接轨,以加强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中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应对策略
(一)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核心,加快推动东北亚经济合作进程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树立了可供借鉴的榜样,发展与日、韩的经济贸易合作将是下一步我国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目标。
实际上,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关系来看,东北亚经济合作对我国最为有利。
从目前来看,在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强劲势头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很难与之匹敌,如果能够建成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核心,包含日、韩的“10+3”合作机制,即东亚共同体,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
易区相抗衡,长远来看,这一合作机制的建立对东亚各国有百利而无一害。
而且,无论是从地缘关系还是经济依存度,都为东亚各国的合作提供了可能性,因而,积极推动与东盟及日、韩的东亚共同体的建立应当成为经济区域一体化建设的首选。
(二)积极发展洲际合作,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处于初级阶段,国内蕴藏着不可限量的市场潜力,而“市场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其重要性正日益上升,而我国拥有庞大的现实和潜在市场,这正是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及其谈判最有分量的砝码。
”④从这一意义上来看,我国不应当把发展眼光局限于东亚和周边地域,而应当寻找更多的发展机遇,例如,2005年中国与智利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智利共和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就标志着中国走出了跨州合作的第一步,智利也成为拉美国家第一个与中国实现双边自由贸易合作的国家。
类似这样的洲际合作,对于实现国家间资源互补、产业结构互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加快完善我国企业产业结构和市场经济体制,争取更多的发展利益
鉴于我国企业综合发展能力差,产业结构不能适应国际化市场的需要,且自主创新能力低等问题,在国际市场经济日趋激烈的今天,为了免受不必要的市场冲击,减少国内企业的经济损失,着力提升企业竞争力是加大国际市场贸易额的唯一有效方法。
对此,国
家应当适时进行引导,加快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并以科技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发展,加大我国企业的科技含量,以进一步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发展,为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
随着中国崛起步伐的加快,更大范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然而,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立尚有较远的路要走,立足于我国国情、深刻剖析发展中的问题和局限,从而探索适宜的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之路,促进我国经济良性发展,还将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海艳.中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现状分析[j].现代商业,2011(17):180.
[2]王章莉.区域经济集团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时代经贸(学术版), 2008,6(26):86.
[3]刘琳琳.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12(31):197-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