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达50%,这表明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变量对于环境投资效率具有相当显著的影响力。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通过效率值分析、敏感度分析、投影值分析三大步骤,本文对于我国财政投资效率,特别是环境投资效率的评价给出了操作方法与案例。
本论文研究表明,我国环境治理与保护投资效率的整体状况令人堪忧,环保投资所取得的积极效果相对于环境投资自身的高速增长并不相互协调。
我国在环境保护与治理投资方面的基础比较薄弱,环境投资效率在不同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加强我国环境投资效率跟踪、评比、监管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长期以来由于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成为对政府考核的引导性指标之一,导致一些地区着力于把环保投资金额人为地做大。
一些地区甚至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片面扩大环境保护投资范围、增加环境保护投资绝对值作为环境工作的指导思想,导致一些城市环境保护投资普遍偏高,而环境污染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环境质量没有得到根本好转,造成了环境投资与实际效果之间出现较大的反差(章轲2009)[9]。
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建议建立环境保护与治理专项资金效率评价与监管的长效机制。
对不同区域、不同时间的环境投资效率进行及时监管与评价,环保部门、财政部门要对环境投资资金进行必要的跟踪检查,提高评价与分析结果的惩罚刚性,将之作为环保项目承担单位今后年度申报项目资格审查的重要参考依据。
同时,国家审计部门要加强对环境投资资金的审计。
实践中我国环境保护资金涉及面非常之广泛,资金来源渠道很多,如何对环境保护与治理资金进行效率审计,应成为今后我国财政支出效率审计的研究方向及重点。
主要参考文献[1]刘长翠.生态环保资金监管:基于政府投入效应问题的研究[J].财政研究,2006(7).[2]张中华.论我国财政投资效率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财政研究,2002(8).[3]颉茂华,刘向伟等.环保投资效率实证与政策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4).[4]黄泉川,扈文丽.我国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创新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5).[5]尹希果,陈刚.环保投资运行效率的评价与实证研究[J].当代财经,2005(7).[6]王小玉,王晓萍.我国环境保护投资的现状及改革建议[J].价值工程,2011(1).[7]黄志刚..浅谈国外环保投资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前沿,2008(7).[8]李振东.环保投资的费用效益分析[J].中国环保产业,2002(2).[9]章轲.中国环保投资虚火太盛专家呼吁提高投资效率.第一财经日报,2009-12-14.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北京广播电视大学(责任编辑纪燕渠)一、引言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学和区域政策讨论的重要话题,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下,中国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有助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还有利于扩大国内市场规模,扩大内需,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同时还可以促进国土空间优化,形成良好的国土空间经济秩序等。
虽然国内很早就认识到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不高或者说市场分割的负面影响,并在相关政策和法规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改进,但当前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仍然相对缓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不同行政区之间的要素流动不充分、产业结构趋同、底线竞争、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和不衔接、生态治理分割与跨界污染、公共服务体系不衔接等。
这导致了经济资源配置效率低、不公平竞争和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大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区域一体化既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状态,在这个状态下,一个完整区域内不同地方的市场主体行为受到同一供求关系的调节;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边界逐步消失(李善同和侯永志,2008)。
与此相对应,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过程也会包括多个阶段,第一阶段通常是基础设施建设阶段,通过大规模投入、逐步完善并最终形成密度适当的网络型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体系,为产品和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创造便利的条件;第二阶段是区域合作逐步扩大阶段,地理上相互毗邻的地区,通过政府间的协议,消除产品和要素流动的政策壁垒,在地方政府的引导和促进之下,区域合作不断增强;第三阶段是制度建设和整合阶段,通过完善维护市场有序竞争及有效竞争的法律体系,建立合理的中央地方关系框架,消除阻碍商品和要素流动的政策及制度根源,实现国内区域一体化。
34··●经济分析《财政研究》2011年第5期从实证的角度讲,对于国内区域一体化的研究需要考虑的内容主要有:第一,如何观察国内区域一体化的程度及其演变过程;第二,促使国内区域一体化程度发生变化的原因,例如基础设施的改善、限制要素尤其是劳动力流动制度因素的减少、还是政府间的合作等;第三,政策如何做,有哪些效果等等。
本文主要讨论如何来衡量国内区域一体化的程度及其演变,而且是从区域经济波动相关性的视角来讨论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程度。
本文的意义在于,目前虽然有较多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过去多年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进行了讨论,但这些研究通常要求大量的数据,获取这些数据的成本通常比较高,而且时间间隔比较长,本文通过采用区域经济波动关联的方法来讨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所要求的数据比较容易获得,而且数据的频度比较高(通常有很完整的年度数据),有助于定期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进行度量。
二、度量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方法(一)度量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通常方法。
衡量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程度是一项困难的工作,无论是从商品市场之间的流动还是要素市场之间的互动来看,都是这样。
衡量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方法通常有四大类,第一,讨论地区间的价格差异,因为在没有交易成本的情况下,可贸易品的价格应该遵循“一价律”,因此讨论区域间商品的价格差异就成为一种检验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方法;第二,讨论地区间的贸易联系,通常通过地区间的运输量来讨论地区间的经济联系程度;第三,讨论地区间在信息等方面的联系,例如邮电、电信等方面的联系。
但是这种方法存在的一个难题是数据的可得性比较差,取得的成本非常高,难以作为一个可以定期观察的手段和方法;第四,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区域经济的一体化,人们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越高,则地区的专业化分工程度越高,地区间的产业结构相似程度会变低,但是这种方法的问题在于各个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产业结构调整所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观察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进程有可能滞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
此外,从金融或者资本回报率的角度来衡量区域经济一体化也是常用的方法,将资本回报率差异的变化作为衡量经济尤其是市场在区域间分割的程度。
由于市场的一体化程度会全面影响不同地区间的资本收益,或者说从根本上会改变资本收益的产生过程,例如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有可能扩大资本投资的空间范围,获得新的投资机会,从地区内部来说,也会降低资金成本,因此,通常认为,如果资本回报率和资金成本在地区之间趋于收敛,则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增强。
但是这种方法的问题仍然在于数据的可得性方面存在很多的障碍,资金收益率和资金成本的数据作为企业的内部数据通常很难获得。
实际上,应用上述方法对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进行分析的研究并不少见,现有文献对过去20多年地方保护、市场分割或者说市场一体化程度的趋势虽然没有一致的结论,但总体上讲,趋向于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在逐步提高。
(二)本文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测算方法。
本文的思路是通过观察各个区域(省级行政单元)经济波动之间的联系来考虑经济的一体化程度。
通常,如果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比较少,地区之间经济增长的趋势和波动方式就会由地区内部要素所决定,那么地区之间的经济波动就会各有其特点,按照自己的周期来波动;如果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比较密切,经济增长的趋势和波动特征则会趋于一致,因此,就可以用各个区域间经济波动一致性程度的变化来度量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而从方法和数据上看,可以通过各个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GRP )和人均GRP 的增长速度来观察区域间的波动,关键是考察区域经济之间在趋势和波动方面是否都有着共同的周期,如果这些共同性增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就会增强。
在具体做法上,可以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各个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如GRP 或者人均GRP 的增长速度)不作分解,直接考察各个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相关系数,通过观察相关系数的变化来获得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变化的认识。
第二个层次是首先通过内容提要:中国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于调整经济结构、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有效度量则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政策,推进一体化的进程。
本文通过观察各个区域间经济波动一致性程度的变化来度量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构建了区域经济一体化指数,并由此刻画了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变化轨迹。
关键词:一体化程度一体化指数经济波动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研究刘云中刘泽云35··1952~1978年1978~2009年1952~2009年全国 6.159.888.16北京11.2310.4910.83河北 5.7910.708.43辽宁7.569.778.76上海8.7610.199.54江苏 5.1712.659.17浙江 5.6812.989.59山东 6.1012.119.33河南 4.4011.097.99湖北 5.4710.848.36湖南 5.379.807.76广东 5.2013.439.60四川 6.159.938.19重庆 4.7510.497.83天津7.2710.969.26山西 6.269.768.15内蒙古 5.9812.039.23吉林 5.7410.458.28黑龙江 6.348.557.54安徽 3.5110.887.45福建5.9713.389.94江西 4.3210.817.80广西6.6110.038.46贵州 5.139.647.56云南 6.289.728.14西藏 5.859.908.04陕西 6.8010.558.82甘肃 6.039.407.85青海8.478.678.58宁夏8.989.959.51新疆6.0010.348.34表1各省、市、自治区GRP 的增长速度(1952~2009年)单位:%数据的分解方法(例如用滤波的方法)将可以观察到的经济增长速度,分解为趋势变量和波动分量,然后再分别讨论趋势变量和波动分量相关程度的变化,以此来考虑地区间的经济联系的变化①。
根据这个测度思路,本文通过各个地区经济增长的相关程度来反映国内区域经济的一体化程度,而相关程度则用相关系数来衡量,可见,整个测量办法是很简单明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