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氏易林》与汉代《易》学研究.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四川成都610071)摘要:《焦氏易林》是研究汉代《易》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文主要从《易林》在汉代齐《易》学派中的特殊性、《周易》经学的文学转换两个方面,对其在汉易发展史上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作了详细分析,从而有利于对其的正确解读。
关键词:《焦氏易林》;汉易;文学化《焦氏易林》(以下称《易林》)是西汉焦延寿所撰的一部《易》学著作,又名《周易变卦》、《大易通变》等。
全书共4096卦,卦辞多为四言韵语。
其思想来源主要源于《周易》,是研究汉代《易》学演变发展的重要文献。
1 齐易学派之奇葩《易林》以“易”为名,其创作初衷首先就是为诠释《易》而作。
它侧重于卜筮验占,故古代学者多视之为术数之末流、《易》学之另类,历代官修目录和私人著述也都基本上将之归入术数或阴阳五行类。
正史中对该书的最早著录见于《隋书•经籍志三•历数类》,其后,新、旧《唐书》均收入“五行类”,《宋史•艺文志》归入“蓍龟类”。
私人著述如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收入“卜筮类”:“旧见沙随程迥所记,南渡诸人以《易林》筮国事,多奇验。
求之累年,宝庆丁亥始得之莆田。
皆韵语古雅,颇类左氏所载繇辞。
或时援引古事,间尝筮之,亦验。
”元胡一桂《周易启蒙翼传外篇》“论易林”条:“今焦氏诗既不本之卦爻辞,又不取之卦爻象,虽其变卦次第本文王序卦,而义则无取。
”实际上,《易林》虽由于其特殊的形式和内容,而被前人认为已“不复更及《易》道”(南宋叶适《习学记言》),但并非与《易》完全无关,它是植根于《易》学传统之中的,有其产生的基础。
过去的《易》学研究常常忽视它,提到“汉易”多言孟喜、京房,对《易林》或省略不提,或一笔带过。
近年来此书渐受重视,被视为《易》学奇葩,如民国尚秉和先生认为《易林》不但传经,且文辞字字皆由象生,解决了几千年来无法解释的卦爻辞与象之间的关系问题。
他发掘《易林》用象1500余例,由之返观《周易》、《左传》、《国语》等所载卦爻辞,建立了尚氏《易》学体系,著有《焦氏易诂》、《焦氏易林注》、《周易尚氏学》等。
对《周易》的研究,从汉代开始,大致分为象数和易理两大流派,“汉易”即属前者。
汉初官方传《易》的有施雠、孟喜、梁丘贺三家,同出田何。
据《史记•儒林列传》,孔子传《易》商瞿,六世至齐人田何。
田何开创了“汉易”的主流学派——“齐易”,其传人仅丁宽、王同、周王孙三人的后学有记载。
王同传杨何,其后学多以《易》显赫,如即墨成、主父偃等,司马迁父子所学亦为此。
施、孟、梁丘三家受业于田王孙,为丁宽一脉,三家之学有所不同,其中施、梁丘二家所遗资料甚少,于今可考的田氏后学,主要有孟喜、焦延寿、京房三家。
焦延寿为京房师,在正史中无传,相关记载见于《汉书•儒林传》及《京房传》。
《京房传》曰:京房字君明,东郡顿丘人也。
治《易》,事梁人焦延寿。
延寿字赣。
赣贫贱,以好学得幸梁王,王共其资用,令极意学。
既成,为郡史,察举补小黄令。
以候司先知奸邪,盗贼不得发。
爱养吏民,化行县中。
举最当迁,三老官属上书愿留赣,有诏许增秩留,卒于小黄。
赣常曰:“得我道以亡身者,必京生也。
”其说长于灾变,分六十四卦,更直日用事,以风雨寒温为候:各有占验。
《儒林传》曰:京房受《易》梁人焦延寿。
延寿云尝从孟喜问《易》。
会喜死,房以为延寿《易》即孟氏学,翟牧、白生不肯,皆曰非也。
至成帝时,刘向校书,考《易》说,以为诸《易》家说皆祖田何、杨叔[元]、丁将军,大谊略同,唯京氏为异,党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托之孟氏,不相与同。
房以明灾异得幸,为石显所谮诛,自有传。
从上文可知,虽然焦延寿受业于孟喜,但其说及京氏学都同当时《易》学正统有所不同,故不被孟氏传人承认。
刘向认为他“独得隐士之说,托之孟氏”,许多学者认为所谓的“隐士之说”即是焦、京二人的阴阳灾变说或卦气说,与正宗孟氏《易》学相异。
然其中值得商榷之处甚多:⑴阴阳灾变说非焦氏独创,而为“齐易”共有。
卜筮本为田何家法之一,孟喜是不排斥阴阳灾变的,如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周易孟氏章句》:“其说精微奥衍,于阴阳消息独见发挥,虽断简残编,而田何一线之传,籍此不坠矣。
”又《汉书•儒林传》:“喜好自称誉,得《易》家候阴阳灾变书,诈言师田生且死时枕喜膝,独传喜,诸儒以此耀之。
”此事虽不为同门梁丘贺承认,但从侧面反映了孟喜学说是以阴阳灾变为宗的,而且阴阳灾变可谓田氏《易》学的一大特征。
⑵卦气说也非焦氏独创,孟喜学说中卦气说也是一主要内容。
孟喜卦气说的特点是以《周易》卦象解说一年节气的变化,具体作法是六十卦配以七十二候,每月配以五卦,每卦主六日七分;坎、震、离、兑四卦为“四正卦”,各主管二十四节气中的六个节气,每卦六爻,每爻又主管一个节气,四正卦的初爻分别为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唐释一行《卦议》评论曰:“十二月卦出于《孟氏章句》,其说《易》本于气,而后以人事明之。
”《汉书》颜注焦氏“以风雨寒温为候”引孟康曰:“分卦直日之法,一爻主一日,六十四卦为三百六十日。
余四卦,震、离、兑、坎,为方伯监司之官。
所以用震、离、兑、坎者,是二至二分用事之日,又是四时各专王之气。
各卦主时,其占法各以其日观其善恶也。
”可见焦氏明显是继承孟喜的卦气说并加以运用。
⑶刘向本人也是长于使用阴阳灾变说的,如《汉书•五行志》:《春秋》成公十六年“正月,雨,木冰”。
刘歆以为上阳施不下通,下阴施不上达,故雨,而木为之冰,雰气寒,木不曲直也。
刘向以为冰者阴之盛而水滞者也,木者少阳,贵臣卿大夫之象也。
此人将有害,则阴气[胁]木,木先寒,故得雨而冰也。
关于此类记载,《郊祀志》和《五行志》中不胜枚举。
汉代是非常讲究学派流别和师承渊源的,如果刘向认为焦、京的阴阳灾变说是易学中的异说,那么他本人又怎会去习此异说?⑷以下将孟、焦、京三人的学说作一简单比较。
见表1。
孟喜焦延寿京房阴阳灾变说以阴阳解说《周易》以阴阳灾异对应人事阴阳二气变易和转化,天人感应、天人相副卦气说四正卦配四时和二十四节气,十二辟卦配十二月,六十卦配一年的日数和七十二候六十四卦共变四千零九十六林,值日用事,以风雨寒温为候,各有占验四正卦纳入一年的日数,四正卦增加巽艮二卦主管二十四节气八宫卦说/ / 重排六十四卦的顺序世应说/ / 每卦六爻各有贵贱等级之位飞伏说/ / 卦象和爻象有飞和伏(对立)纳甲说/ 八宫卦各配以十干,各爻分别配以十二支五行说/ / 以五行解说卦爻象、辞的吉凶,包括五星配卦说、五行爻位说、五行生克说表1 孟、焦、京学说比较表可以看出:焦延寿继承了孟喜《易》学,对之进行了创新和发挥,并影响了京房的阴阳说和卦气说的发展。
在占筮体例上,《易林》采用卦变说,以一卦变六十四,六十四卦共变四千零九十六林,每林系一林辞。
在思维意识上,《易林》的思维逻辑化程度更高了,它以八卦象征的物象解释《周易》,发展传统的象数成为意象。
它在研究汉代易学的传承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过渡作用,不应将其简单地视为术数之末流、《易》学之另类,刘向的认识有偏颇之处。
我们对史传资料一定要采取审慎的态度,这样才能对《易林》做出正确的历史评判。
其实,汉易在传承过程中也并非一成不变,后学往往吸收了其它学说的观点,如此易学才能在继承与创新中壮大。
如《汉书•儒林传》记载丁宽受业于其师田何,同时又从其同窗周王孙处“得古义”。
此说遭到后人的质疑,康有为《新学伪经考》提出:“丁宽读《易》精敏,学成东归,何至曰‘《易》以东矣’,是宽已尽何之道,为传道弟子,余子莫及。
周王孙古义,其传自何邪?则宽当知之;其非传自何邪?则正如赵宾之小数,隐士之异说;宽为何高弟,岂有为所惑而从而受之之理!”可见丁宽所受的古义,并非出于周王孙,而应是田何《易》以外的学说。
若焦延寿《易林》吸收了“隐士之说”即是易学异说,那么,丁宽从他处习《易》学“古义”,岂非也是“异说”了?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易林》非但不是“离经叛道”的易学另类,反而是齐易学苑的一枝奇葩,具有很高的学术和文献价值。
它不仅集卦变之大成,且打破了《周易》体例,为每卦重新系辞,基本上全用四言韵语。
这种新的方式开创了扬雄《太玄》、司马光《潜虚》一派,成为知识分子通过著述筮书表达其哲学思想的蓝本。
2 《周易》经学的文学化虽然史传对《易林》的评价有偏颇,但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即《易林》虽以“易”为名,但其结构形式和文辞内容都与《周易》经学有很大差别,因此才被视为《易》学之奇书。
《易林》自问世以来就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地位,《周易》经学视之为另类,而文学也将之排诸于外。
直到明代才突破了仅仅视其为占卜书的传统观念,而越来越注重去发掘其所蕴涵的文学价值,如杨慎《升庵集》、钟惺《古诗归》皆从文学的角度给予了肯定的评价。
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的见识和目光更加敏锐,他在《易林琼枝》之后所作的三则杂记之一《六经与文学》中,把六经在汉代向文学转换、发展作了一个目录式的展示:《诗》——《赋》《乐》——《乐府》《书》、《春秋》——《史记》《易》——《易林》然而仅列有提纲,而未深入展开讨论。
陈良运先生在此基础上作了进一步阐释,他认为《周易》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是“无形的、作用于创作心理动机的,即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深层次影响”,而《易林》就是体现这种深层次影响的典型范例和直接证据。
闻、陈二人的评价非常中肯,他们在一般学者从文体或文辞角度强调《易林》的文学史意义之外,突出了《易林》在体现和展示经学与文学的密切关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凸现了其在传统经学向文学领域渗透、深入并影响文学发展的过程中的特殊位置和文献价值。
简言之,《易林》所展现的《周易》经学向文学的转换,可以概括为内容和形式两方面。
在形式上主要是吸收《周易》卦、爻辞短小精炼的特点,改革《诗经》及汉初的长诗体,发展成为言简意赅的四言短诗体。
关于这一方面,笔者另著有文讨论。
这里主要从思想内容的角度探讨《易林》与《周易》的特殊关系:⑴直接征引或化用《周易》文意、思想,但偏重抒发情感,淡化经学色彩,突出文学性。
《易林》与《周易》相关的有145首诗凡76处。
其中直接引用《周易》原文的共36句,如“田获三狐”出现了6次,语出《易•解•九二》:“田获三狐,得黄矢,贞吉。
”又如“夫妻反目”出现了5次,语出《易•小畜•九三》:“舆说辐,夫妻反目。
”更多的则是化用文意或改造加工语句,如:刲羊不当,血少无羹。
女执空筐,不得采桑。
(随之艮)刲羊不当,女执空筐。
兔跛鹿踦,缘山坠堕,谗佞乱作。
(归妹之睽)刲羊不当,女执空筐。
兔跛鹿踦,缘山坠堕。
(丰之大壮)——隐喻诗,化用《易•归妹•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无攸利。
”“失舆剥庐”(乾之震、复之屯、颐之益、中孚之睽)——化用《易•剥•上九》:“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
”反用“君子得舆,小人剥庐”的文意,再缩略成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