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QM1概述(课程简介、质性研究内涵及发展)

QM1概述(课程简介、质性研究内涵及发展)

13
第二讲:研究设计 主题:提出研究问题;研究方法论及方法论的辩护 ;选取研究对象;研究关系的处理;抽样方法、研究 伦理。 阅读:陈向明(2000):《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 学研究》,第2-9章,67-164。 约瑟夫 ⋅ A ⋅ 马克斯威尔著,朱光明译(2007) :《质的研究设计:一种互动的取向》,第3-4章。 作业2: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撰写研究备忘录
课程进度
• 第一讲:课程介绍 • 主题:质性研究方法概论;质的研究方法与量的研究方法 的区别;质性研究的哲学基础。 • 阅读:[美]J.Amos Hatch著,朱光明等译(2007):《如 何做质的研究》,第一章,1-36。 • [德] 伍威· 弗里克著,孙进译(2011):《质性研究导引》 ,第二章,9-19。 • 陈向明(2000):《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第一章,3-24。 • 作业1:选择一篇质性研究的文章,对论文所使用的研究 方法写出自己的评论和感想。
质性研究方法· 2015秋
质性研究方法
授课老师简介
• 巴战龙 • 博士 副教授 • 北师大社会发展与政策研究院 • 卢立涛 • 博士 副教授 • 北师大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
• 助教:郝艳丽 • 610763065@
热身活动
• 3-5人一组
• 相互介绍(交流分享为什么选修质性研究 方法这门课?) • 全体分享
– 尽量收集一切发生在现场的资料,而不是从先入观念出发选择性 地进行记录; – 不要从某种价值判断出发去看待收集到的资料; – 注意从被研究对象和其他研究者的反馈中获得关于自己的主观性 的信息,及时加以改进。
• 完全的客观性是不可能的。
2015/9/30 27
4、研究者的存在是否影响被研究对象的言行?
• 确实存在观察效应 • 研究者应知道观察效应对被研究对象的影响:
– – – – 通过非研究的渠道 通过他人的研究 通过与被研究对象的长期交往 …
• 尽量避免观察效应的办法:
– 避免研究的功利效果 – 减少被研究对象的戒备心理
• 将观察效应也纳入研究的范围
2015/9/30 28
• 关于可确定性和不可确定性
16
• 第五讲:研究结论 • 主题:研究结果的呈现与讨论;扎根理论 的建构;结论的效度及其检验方式;研究反 思。 • 阅读:陈向明(2000):《质的研究方法 与社会科学研究》,第20-25章,318-446。 • 作业5:尝试对自己的研究做初步的结论。
17
第六讲:成文与汇报
主题:叙述的角度和声音;细节和具体程度;
• 第三讲:研究资料的收集 • 主题:访谈法;实物收集法;观察法;资 料收集方法的选择和论证。 • 阅读:陈向明(2000):《质的研究方法 与社会科学研究》,第10-13章,195-210 ,第15章,227-256,第17章,257-268。 • 作业3:设计访谈提纲或观察表,确定访 谈计划或观察备忘录。
6、质性研究有没有信度问题?
课程要求
• 每位修课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和硕士(博 士)论文研究,通过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在课 程结束时,设计出基本合格的质性研究论文研究 计划,并对自己初步收集的资料进行了一定的分 析尝试。 • 学习者一方面阅读指定的文献,另一方面则按照 进程撰写研究备忘录或反思笔记。对于每次作业, 教师会提供相应的作业指南。 • 学习者应就自己的课题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研 讨。课程结束时提交研究计划书。
第一讲
• • • • •
概述
课程简介 质的研究及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定位 质的研究定义及特点 质的研究发展历史及哲学基础 质的研究基本类型与步骤
一、课程介绍
课程主旨
• 介绍质的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在社会科学 研究中的具体运用。 • 通过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学习者对这一研究方法 及其所基于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方式获得比较基本 的了解和理解,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方向, 完成一份质的研究论文设计,并独立开展初步的 研究工作。 • 学习者应该能够同时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思考和评 判能力有所提高,养成更为严谨的研究态度,认真 细致地从事研究工作。 7
困惑需澄清的问题
2015/9/30
23
1、质性研究方法科学吗?
• 关于科学和科学主义
• 科学在狭义上指自然科学,是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和认识 活动,通过科学活动得到的关于自然的知识,以及对科 学探索和认识规律的认识。 • 科学建立在人类思维逻辑和想像的基础上,试图用人类 思维的逻辑和想像来解释自然,当人类思维和自然发生 矛盾的时候,人类将改变本身的思维来适应自然。 • 科学对人类其他的活动及人对非自然事务的探索和认识 是有启发的,特别是在近代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以后,科学的影响更为巨大。科学主义试图无限制地把 科学的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一成不变地扩大到人类的所 有活动和认识领域上,是极端化的思潮。
引言和分析的比例;写作风格。
阅读:陈向明(2000):《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
科学研究》,第21章,339-376。
作业6:完成研究计划书的撰写。
学习者研究进度
• 作业1:选择一篇质性研究的文章,对论文所使用的研究 方法写出自己的评论和感想。 • 作业2: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撰写研究备忘录 • 作业3:设计访谈提纲或观察表,确定访谈计划或观察备 忘录。 • 作业4:整理访谈/观察资料,分析原始资料,写一个有关
25
2、可否将质性研究的结论做一般化的推广?
• 由于被研究的样本是个别的,由于质的研究难以或无法 重复,一般来说,不能将质的研究结论随意推广到一般 的情况。 • 人类的思想和行为总存在共性,许多社会现象或过程都 不是完全偶然的或独特的,因此,只要研究者不是只注 意特殊事例中的特殊情况,而是力图去反映共同现象在 特殊事例中的表现,则其研究的结果对一般的情况有参 考价值。
8
课程考核
•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 要求选修的同学按时上课,积极参与讨论,主动提出
问题,认真思考问题,注重倾听别人的发言,共同构
建一个既热烈又安全的学习环境。因此,考核方式更 加注重学习过程本身,课堂参与度占30%,课程作业 占40%,研究计划书占30%。
9
阅读书目
必读
10
选读

• • • • •
[美]洛夫兰德等.分析社会情境:质性观察与分析 方法[M].林小英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美]罗伯特·C·波格丹,萨莉·诺普·比克伦.教 育研究方法:定性研究的视角[M].钟周,李越, 赵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美]理查德·A·克鲁杰,玛丽·安妮·凯西.焦 点团体:应用研究实用指南[M].林小英译.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Danny L.Jorgensen.参与观察法[M].王昭正,朱 瑞渊译.台北:弘智文化,1999. Matthew B. Miles & A. Michael Huberman. 质 性研究资料分析[M].张芬芬译.台北:双叶书廊, 2006. [加]D.简·克兰迪宁,F.迈克尔·康纳利.叙事探 究:质的研究中的经验和故事[M].北京:北京大 11 学出版社,2008.
15
• 第四讲:研究资料的分析 • 主题:主位文化与客位文化的分析; 寻找本土概念;分析思路的呈现;对资 料进行编码和抽象提炼。 • 阅读:陈向明(2000):《质的研究 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第18-19章, 269-317。 • 作业4:整理访谈/观察资料,分析原 始资料,写一个有关本土概念的分析报 告。

• • •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必须的!!) 陈向明.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 出版社,2001. (必须的!!) [美]J. Amos Hatch.如何做质的研究[M].朱光明 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美]约瑟夫·A·马克斯威尔.质的研究设计:一 种互动的取向[M].朱光明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 社,2007.
本土概念的分析报告。
• 作业5:尝试对自己的研究做初步的结论。
• 作业6:完成研究计划书的撰写。
19
什么是“质的研究”?
个人思考 小组讨论 全体反馈 教师讲解
3-2-1 活动
1、个人分别填写: • 我对“质性研究是什么”的3个回答 • 我知道“质性研究如何做”的2个回答 • 我对质性研究的1个最大疑问 2、小组讨论
• Harry F. Wolcott.质性研究写作[M].顾瑜君译.台 北:五南,1998. • 毕恒达.教授为什么没告诉我[M].台北:学富文化, 2005. • [美]哈维.学会引用:大学生论文写作指导手册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 陈向明,林小英.如何成为质的研究者[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 [美]威廉•富特·怀特.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人贫 民区的社会结构[M].黄育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4. • Harry F. Wolcott.校长办公室里的那个人:一种 民族志[M].白亦方译.台北:师大书苑,2001. • 陈向明.旅居者与“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 文化人际交往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 • 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 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M].龚小夏译.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12
• 科学主义秉持实证主义的研究方式,强调人文 社会科学与与自然科学一样可以通过一套科学 、规范的工具和程序对客观现实进行经验性探 究,对假设进行证实或证伪,用数据来展现研 究结果 • 用数字描述世界并非一定就是准确的描述 • 今天批判科学主义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不要把 科学也批判了,不要走上反科学的另一极端。 • “科学”的概念是发展的,今天的科学概念已 不仅仅函盖自然科学的领域 • 质的研究方法还没有自然科学研究方法那么成 熟,有纰漏 2015/9/3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