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堰河,我的保姆》导学案
1、感知大堰河的形象特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2、学习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
3 学习诗人运用典型细节描写的叙事抒情的风格。
4、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学习劳动人民无私的奉献精神,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5、熟读诗歌,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一、了解作者
艾青(1910~1996),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1928年就读于杭州西湖艺术学院,次年留学法国。
1932年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被捕,在狱中开始写诗,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
1937年后辗转于武汉、山西、桂林、重庆等地,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1941年到延安,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主编《诗刊》。
1949年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等职。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到黑龙江、新疆等地劳动。
文化大革命中一再遭到批判。
1976年10月后重新获得写作权利,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副会长,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诗人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之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被誉为“卓越的民族诗人”“中国诗坛泰斗”,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归来的歌》等。
二、感知背景
艾青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据说艾青出生后算命先生说他命中“克”双亲,于是他被送到本村一个贫苦农妇“大堰河”家中抚养,艾青在“大堰河”家里住了五年,到了读书的年龄才回到父母家里。
亲生父母对他非常冷漠,他幼小的心中得不到一丝家庭的温暖。
艾青后来说他“从小就等于没有父母”,只有“大堰河”这个贫苦善良的农村妇女深爱着他,给了他温暖的母爱,他们之间有着割不断的情缘。
1932年,艾青因为参加进步活动被国民党反动派关进监狱,次年1月的一天,牢房的窗外飘起了大雪,艾青看到雪,想起了自己的身世,想起了长眠于地下的乳母,便写下了这首《大堰河——我的保姆》。
三、文题释义
大堰河是个童养媳,她的名字就是她出生的那个村庄的名字,她的村庄叫大叶荷,大堰河是谐音,大堰河从小做童养媳,度过了劳碌悲苦的一生,死时也只有一口很简陋的棺木。
字词积累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檐.头()瓦菲.()团箕. ( )
冰屑. ( ) 青苔. ( ) 荆棘. ( )
火钵. ( ) 忸怩
.. ( ) 叱.骂 ( )
麦糟. ( ) 牌匾. ( ) 碾.过 ( )
咒.语 ( ) 虱.子 ( ) 给予
.. ( )
2、词语释义
瓦菲典押
天伦忸怩
火钵悉索
麦糟匾额
3.这首诗中大量运用了排比、反复和对比等修辞手法。
请各举一例。
熟读全诗,了解诗歌的内容,说说作者的思路、情感如何展开,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鉴赏诗歌
(一)第一层(1―2节)
1、从第1、2节可以看出大堰河怎样的身世和经历? “我”和大堰河有着怎样的关系?
2、“大堰河,是我的保姆”一句在这两节中多次出现,这是什么手法?意图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第2节后半部分对大堰河的称代,由“她”而改换为“你”,这种人称的变化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二)第二层(3―8节)
1、诗歌的第二部分概括了大堰河一生的遭遇。
大堰河一生干过两种活,在诗人小时候,他是乳母,诗人五岁后她便做了佣工。
哪一节突出她的“乳母生涯”,哪一节突出她的“佣工生涯”?
2、第3节描绘了一些什么样的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什么印象?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3、诗歌第4节,诗人回忆了大堰河在家的生活,用了什么手法?摄取了哪些生活场景?有何作用?
4、“大堰河用她厚大的手掌……”那是一双怎样的手呢?请你想象、描述一下大堰河的手。
5、是的,这双勤劳慈爱的手,使一个贫穷的家充满温馨,使这个被地主家嫌弃的孩子得到了母爱的补偿。
这双手,就成了母爱的象征。
请同学们联想一下自己,你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母爱是怎样的?试描述一个细节。
6、“我”回家了,过上了怎样的生活?但是我的心情却是什么样的?从诗歌中找出一个词,为什么?
7、“我做了生了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这句话里有两个名词性的字十分矛盾,是哪两个?为什么?
8、大堰河家贫穷,但充满爱,“我”家富有,但缺少爱,这里用到了什么手法?想起这些,诗人的心中充满了对大堰河的什么样的感情?
9、第7节,大堰河流尽了她的乳汁后,又开始劳动,流她的血汗,6个句子都是以“含着笑”开头的,这几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大堰河干的活又苦又脏又累,她为什么还“含着笑”?
10、第8节,又一次正面写大堰河对乳儿真挚的爱,诗人怎样写?有何作用?“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为什么“不能对人说”?
(三)第三层(9―11节)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命运所给予她的,却只有贫困和苦难。
她活着,对于世界是无私地赠予,不停的劳作,毫无保留的贡献她的一切。
而直到她死,世界给予她的,是什么呢?
1、大堰河得到了什么?
2、这里,用了一连串的数量词,有什么作用?
3、大堰河生前付出的何其多,死后得到的何其少啊!是谁造成了她的悲剧?
4、“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大堰河,含泪的去了”这两句话反复吟诵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四)第四层(12―13节)
1、这首热烈、深沉的颂歌,仅仅呈给大堰河吗?
2、“黄土下紫色的灵魂”,为什么是“紫色”的灵魂?
三、这首诗是诗人献给他的“母亲”------ 一位普通中国农妇最真诚的颂歌,请结合有关诗句,说说诗人笔下的大堰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四、本文的主旨是什么?该如何概括?
五、试讨论、总结本诗的艺术手法。
六、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试着讨论、说说哪些词语应该重读。
l.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滇池缜密慎重颠沛流离嗔目而视
B.榜样毁谤磅礴依山傍水滂沱大雨
C.昳丽驿站游弋抑扬顿挫自怨自艾
D.绯红扉页蜚语雨雪霏霏缠绵悱恻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信笺两全齐美一应俱全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B. 晦涩历尽沧桑绵里藏针事实胜于雄辨
C.题词平心而论仰人鼻息众人拾柴火焰高
D. 荟萃开门楫盗剑拔弩张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3.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学校拟编辑出版诗歌征文集。
现有两个备选书名《献给母亲的歌》和《山河岁月欢乐颂》,你喜欢哪一个?请写下你喜欢的书名并说明理由。
((2009年湖北高考题)
我喜欢的书名:《》
理由: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七日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1)、诗歌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
(2)、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
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写作方法。
读诗歌,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⑴写出诗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象征意义:
土地:
河流、风:
黎明:
(3)、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诗中哪两句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