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播学复习资料
教育传播系统是怎样的系统? 1. 是一个开放性的社会系统 (开放系统是指系统能够不断地同外界环 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2. 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系统 3. 是一个可调节的控制系统。
教育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要素: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 关系:
(结合各小组的讨论,能自圆其说即可。参考书上P9-11) 教育媒体 教育信息
教育传播的发展阶段:(P11) 一.口语传播阶段 二.文字传播阶段 三.电子传播阶段 四.网络传播阶段
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不同:(P7)
(1)大众传播的目的,主要是通报消息、提供娱乐、宣传教育。教育 传播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合格的公民,造就优秀人才。 (2)大众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成年人为主体的一般大众。教育传播的 对象,主要是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 (3)大众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的编辑、记 者和节目的制作者。教育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材 编制者。 (4)大众传播主要是一种间接的传播,是传者通过媒体(报刊、图 书、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向广大公众进行传播。教育传播既 可以是通过媒体的间接的传播,又可以是面对面的直接的传播。 (5)大众传播中的反馈过程,一般迂回缓慢,具有更多的单向传播的 特点。教育传播能较快地收到反馈信息,具有更多的双向交流特点。 (6)在大众传播中,信息的选择,有很大的随意性。在教育传播中, 信息的选择,有严格的规定性,要求高度的科学性。
译码:在接收端将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信息意义 译码过程包括信道译码和信宿译码。 把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符号叫信道译码,将符号转换为信息意义的过程 叫信宿译码。(P21)
教育传播过程的几个阶段:(P22) 一.确定教育传播信息阶段 二.选择教育传播媒体阶段 三.通道传送阶段 四.接收与解释阶段 五.评价与反馈阶段 六.调整再传送阶段
这个模式的出现,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物”引向人,从信源引向受传者, 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该模式是单向的和线性的,缺少反馈环节,后 来,贝罗的解释者增加了反馈环节。另外,它对传播过程中存在的干扰 因素也未考虑。 (课件:把注意力从“物”引向“人” 传播要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忽略反馈)
(七)韦斯特来的传播模式
两者的一致性。不仅如此,这个模式的适用范围也比较普遍,包括大众 传播在内的各类社会传播过程,都可以通过这个模式得到一定程度的说 明。 (课件:克服单向线性传播的缺点 注重反馈环节,反馈增加传者与受者之间的一致性. 考虑噪声的影响) (6) 贝罗的S-M-C-R模式
信源
信息(M) 通道(C) 受传者(R)
语言符号的局限: 1. 语言是静态的,而现实却是动态的。 2. 语言是有限的,而现实是无限的。 3. 语言是抽象的,而现实是具体、丰富多样的。
语言运用的适当现象:僵化抽象、忽视差异、非此及彼、主观倾向
语言符号的功能: 1. 语言是传播中最通用、最简便的传播媒体 2. 语言是思维发展的根本工具,是认知水平发展的催化剂 3. 语言能够控制受传者的注意域限,引导他们的思维指向 4. 知识体系是以语言符号系统的形式表现的。学习的终点表现就是要掌 握以抽象符号表现的知识体系。
模式的定义: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P30) 模式的类型:(P31) 1. 按模式的性质可以分为两种:结构性模式和功能性模式。 2. 按模式的表示形式可以分为:语词的形式、图解的形式、数学的形 式。 几种著名的传播模式: (一)亚里士多德模式(P32) 场合 演讲者 演讲内容 听者 效果
(二)拉斯韦尔模式(P33)
第二章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教育传播过程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编 码、译码、噪声、反馈与效果。(P21)
教育传播过程的描述:教育者把信息编码,通过某种媒体传播出去;受 教育者收到受噪声干扰的信号,经过译码了解信息的意义,并且产生一 定的效果和反馈。(P22) 编码:在发送端将信息转换为可以发送的信号 编码过程包括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把信息转换为符号叫信源编码,把 符号转换为信号叫信道编码。
拉斯韦尔的模式在大众传播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它率先开创了传播学 模式研究方法之先河。但这一模式过于简单,具有以下明显的缺陷:首 先,他忽略了“反馈”的要素。它是一种单向的传播模式。由于受他的模 式的影响,过去的传播研究忽略了反馈过程的研究。其次,这个模式没 有重视“为什么”或动机的研究问题。在动机方面,有两种值得重视的动 机:一是受众为何使用传播媒体,二是传播者和传播组织为了什么去传 播。最后,重视传播者的地位,忽视、甚至剥夺了受传者的“主体参 与”地位。 (课件:提出传播的五个要素 典型的线性传播模式,单向传播,忽略了反馈 忽略了社会和环境对传播的影响)
(五)德弗勒的互动传播模式(P35) 传媒设施
反馈设施 信源 信源 信宿 信宿 发射器 发射器 接收器 接收器 信道 信道 噪声
该模式的主要优点是:首先,它克服了单项直线模式的缺点,明确补充 了反馈的环节和渠道(大众媒介设施和反馈设施),使传播过程更符合 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其次,这个模式还拓展了噪音的概念,指出噪音 不仅对信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 响,这一点加深了我们对噪音作用的认识。再次,该模式也显示了传者 与受者产生含义不一致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噪音的干扰。反馈可以增加
(二)几个典型的教育模式(结合小组讨论的结果分析其特点) 1. 师生面对面教学传播模式(P40)
2. 远程教学传播模式(P41)
3. 个人自主利用媒体自学的教育传播模式(P43) 4. 协作互动传播模式(P44)
第三章 教育传播信息和符号
信息: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表征。
信息的产生:(P56) 1. 信息是在物质相互作用中产生的 2. 相互作用的方式: 物质直接作用方式。 物质场的作用方式。 发射与接收方式。 3. 作用的痕迹——信息 教育信息:从狭义的角度考虑,教育信息主要指教学内容,如知识、技 能、思想、观念等。 教育信息的来源:(P64) 1,教师 2,客观事物 3,教学信息体 教育信息的特性: 1科学性; 2,目的性;3,系统性; 4,共享性; 5,多样性
(三)香农—韦弗模式(P33)
信息
信号
信号
信息
信源
编码
信道
译码
信宿
干扰
反馈
(接收)
香农—韦弗传播模式,虽然是从特殊的电报通信中发展起来的,但它能 用来解释人类的一半传播过程,成为其他许多传播模式的基础。它系统 考虑了“信息”与“信号”之间的转换关系,运用数学模式测量信息量、信 号与通道容量。同时还分析了传播中不可避免的障碍因素——噪音的问 题。 (课件:对传播过程的描述比5W更细致。将信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 的。 考虑到传播过程中存在干扰。
第四章 教育传播通道和媒体
教育传播通道:教育传播通道是教育信息传递的途径。(P94) 传播通道的要素:编码、译码和信道 教育传播通道中的干扰:(P96) 一.来自信源的干扰 二.来自编码的干扰 三.来自信道的干扰 四.来自译码的干扰 如何排除这些干扰?
如何保持教育传播通道的畅通?(P97) 一.让校园充满信息 二.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三.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传播学的学科性质:它是教育学和传播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产 物。它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也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它属于社会科 学。(P15)
教育传播学与教育技术学有何不同?(P17) 教育传播学主要是从理论的角度,解释教育传播的规律,探讨教育传播 的知识体系,着重回答教育传播研究中“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教育技术学主要是从技术的角度探讨把教育传播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手段 和方法的体系,着重回答教育传播实践中“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教育传播的特征:(P7) (1) 明确的目的性。(教育传播是以培养人才为目的的一种传播活 动。) (2) 内容的严格规定性。(教育传播的内容是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 纲的要求严格选定的。) (3) 受者的特定性。(教育传播有特定的对象,大学的教材,不能用 作中学的课本。) (4) 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在教育传播中,教育者既可以用口语和 姿态作媒体,又可以用板书、模型、幻灯、电视、计算机等作媒体;既 可以是面对面的传播,又可以是远距离的传播。)
非语言符号在教育传播中的应用:(P86) 1. 教师的非语言符号 (1)象征性非语言符号 (2)说明性非语言符号 (3)表露性非语言符号 (4)体调性非语言符号 (5)空间的非语言符号 (6)类语言符号 (7)副体态语言
2. 教材中的非语言符号 (1)标本、模型与演示实验 (2)插图、挂画与简画 (3)电子教材中的非语言符号 3. 教育传播环境
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与典型模式:
(一)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P39)
特点:书P39 教育环境 反馈 教育信息 受教育者 教育媒体 教育者 施拉姆-余也鲁教育传播模式(P40)(蛮打出来好了…) 特点:书P40
理论探讨 卫星 电脑 电视 印刷 广播 视听(幻灯、录音、录象) 传统(黑板、挂图、教科书) 教育传播过程 媒介(科技) 电教制作中心 教师 信息 新事物学习新技能培养 人才训练 传者的研究 信息(软件)的研究 信息(硬件)的研究 (软件制作) 教学效果的研究 学生 (课堂外) 学生 (课堂内) 受众的研究 传媒教学(新体系) 反馈 反馈
信息的编码和译码。)
(四)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P34) 编码者 解释者 译码者 编码者 解释者 译码者 讯息 讯息
经验范围
循环模式首先已与单向传播划清了界限;其次,它强调在信源与信宿 (目的地)之间,即传者与受者之间,只有在共同的经验范围之内才能 真正进行传播,因为只有这样信号才能被传受双方所共享;再次,传受 双方在编码、解释、译码和传递、接收讯息时,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的;最后,传播信息、分享信息和反馈信息的过程是循环往复、持续不 断的。 当然,这种模式较好地反映了人际传播的情况,而不太适合大众传播。 模式所暗含的传受两者的平等、等量的传播观念,在大众传播中是找不 到的。 (课件:引入传播单位 信息经过循环,双方所得信息不断膨胀. 在共同的经验范围内,才能进行真正的传播 适用于人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