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国际关系和中国战略

当代国际关系和中国战略

❖ “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的命题反映了国际关系的本质,反 映了历史趋势的客观规律,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利益观的重 大发展。
二、国际关系的开始
❖ 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是从近代开始的。
❖ 在此之前的的国家交往不是经常的、局部的。 ❖ 公元1500年地理大发现之前,地球上只有几个彼此
没有联系的大陆:亚洲、中东、欧洲、非洲、美洲 新大陆。
2、国际交往的重要性
❖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 链接:中国古代的解释
❖ 《孙子兵法》中的《谋攻篇》中指出“不战而屈人 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 伐兵,其下攻城”
❖ 在实际运用上,可分为两个范畴、四个层次。“伐 谋”和“伐交”属于“不战”思维;“伐兵”和 “攻城”属于“慎战”思维。
二、国际关系的开始
❖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第一个国际关系体系。 ❖ 它产生于17世纪的欧洲“三十年战争”(1618-1648)。 ❖ 链接:三十年战争: ❖ 战争的起因是德国内部的宗教斗争,新教同盟与代表旧势力
的天主教同盟对垒,反对旧天主教的神权统治。新教代表新 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前景,战争虽然 主要在德国,但欧洲主要国家几乎都参与了进去。丹麦、瑞 典、法国站在新教同盟一边,并得到荷兰、英国、俄国的支 持。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为另一方,得到了罗马教廷和波 兰的支持。战争结局是法国和瑞典方面取胜,于1648年签 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 其四,“其下攻城”是指在上述三项努力无效的情况下,不 得已而为之,即攻取敌方战略要地乃至全部领土。必须承认, 在军事对抗中,完全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结局,即使处于优 势与主动地位的一方,也是不容易实现的。
3、国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 大家可以讨论,在国际交往中的最高准则是 什么?
3、国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 会议的主要目的:恢复拿 破仑战争时期被推翻的各 国旧王朝及欧洲封建秩序,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战 胜国重新分割欧洲的领土和领地 。1815年6月9日, 由英、俄、奥、普、葡、法、瑞典7国签署《维也 纳会议最后议定书》,正文121条和17条附带条款 。
❖ 主要内容是恢复欧洲封建秩序,规定封建专制国家 在其中占支配地位,各战胜国重新划分了在欧洲的 势力范围,确定欧洲新的领土 分割及要求法国向反 法联盟国家支付战争赔款等。
❖ 其一,“上兵伐谋”是指依靠谋略运用,包括政治、经济、 文化、外交等手段的综合运作,不待对立双方矛盾激化即先 期解决争端。
❖ 其二,“其次伐交”是指当矛盾已经显现时,动员本国和有 关国家的力量,显示决心,造成压倒优势或力量制衡,辅之 晓以利害,经过折冲与妥协,达到不诉诸武力而达成战略目 的。
❖ 其三,“其次伐兵”是指动用部分军事力量,在敌方政治、 经济重心之外解决敌人,以便把战争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 《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及有关条约、宣言和文 件构成了维也纳体系。它以均势原则、正统主义和 补偿原则等为指导思想,在拿破仑帝国瓦解后的欧 洲,建立起多极的政治均势,并暂时维持了欧洲封 建列强间的和平与协调。1848年 法、意、奥、普 等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给欧洲封建制度以沉重打击。 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维也纳体系彻底瓦解。
当代国际关系与中国战略
沈成飞
xiaotu1978@
第一讲:
国际关系的开端与发展
一、国际关系的定义及相关问题
❖ 1、国际关系的定义: ❖ 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 国际关系学:有广义和侠义之分:
❖ 侠义:国际关系学是政治学的分支,主要研究国与国之间的 交往,尤其侧重பைடு நூலகம்研究它们之间的政治外交关系。
二、国际关系的开始
❖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意义:
❖ 第一,它开创了用国际会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 先河。
❖ 第二,会议确立了国家主权原则。 ❖ 第三,确立了国与国之间常驻外交使节制度。 ❖ 第四,确立了欧洲的均势格局。
三、国际关系的演变
1、近代国际关系史(1648-1918) 2、现代国际关系史(1918-1945) 3、当代国际关系(战后国际关系)史(1945至今)
❖ 19世纪英国外交大臣帕麦斯顿说过: ❖ 没有永久不变的敌人,也没有永久不变的朋
友,只有永久不变的利益。
4、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 我国在处理国家关系中,坚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 ❖ 第一,坚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是由国际关系的本质决
定的。国际关系中从本质上说是主权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 这种关系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首先取决于其主权国家的身份, 而不是取决于其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 第二,坚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是时代赋予社会主义国 家的历史使命。判断两种社会制度优劣成败的标准,最根本 的是看哪种社会制度更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创造出更多更大 的社会生产力。 ❖ 第三,坚持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为社会主义增添雄厚的物 质基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 义创造条件。
4、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 邓小平在对历史进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历史时期 的特点,明确指出:“我们都是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 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的。”
❖ 这就是说,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关系时,国家利益是影 响国家对外行为的根本因素,是国家对外行为的最基本动因。 这一最高准则的提出为我国的国家对外战略确立了出发点和 归宿,为我国制定新时期的对外政策确定了指导思想和依据。
❖ 广义:国际关系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是用来表述、解释、 评价或指导拥有主权的民族、国家、政府及人民间诸关系的 学科,可分为国际政治、国际法、国际组织、国际经济学、 国际教育、国际论理学、国际关系心理学和社会学八个专门 的研究内容,同时还包括对世界历史、政治地缘学、政治人 口统计和政治技术学的研究。
1、近代国际关系史(1648-1918)
❖ 以欧洲为政治竞争的中心舞台: ❖ 第一,国际关系开始带有全球性质。 ❖ 第二,两个世纪的战争。 ❖ 第三,维也纳体系。
❖ 链接:维也纳体系:
❖ 1814年10月1日~1815年6月9日,根据反法联盟 国家同法国签订的《第一次巴黎和约》,参战各方 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会议(即维也纳会议)。
相关主题